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08)——1949年八十七军警卫营全体官佐合影老照片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5609293947/ 去年2月我曾写有一篇《末路绝唱——1949年青年军陆军第八十七军二二零师通信连同学录》(点击可查看),文中简单提及了该军的历史,八十七军的前身是青年军208师,1949年7月在浙东宁波、象山一带被击溃后败逃舟山。在去年年底,我又见到了一张该军老照片,而且落款时间比那本同学录更晚,为1949年12月,不过这倒还不至于让我前文“末路绝唱”的标题翻车(该文我指明了是在大陆),因为此照正是摄于舟山,此时的该军已是“孤悬海岛”了。 ![]() 清晨的沈家门渔港(2019年摄) ![]() 酒店背后依山而建的老渔村(2019年摄) 我曾在2019年与家人同游普陀山,从普陀山出来的那一天,夜宿于我国最大的渔港——舟山沈家门。下榻酒店正对着繁忙的港湾,背面则是旧时渔村,现代化的高楼广厦隔开这两种景致,亦仿佛横空出世般改变了上个世纪的旧貌。刀光剑影早已黯淡,夜深人静之际,我聆听着海浪与依稀的汽笛声,再看着不远处灯塔的光影,几达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当我看到这张照片中“沈家门”这仨字时,登时就勾起了心中那段美好的回忆,遂不惜成本志在必得的与人血拼一场拍了下来,花费重金只为买个情怀(顺便附带影像资料)。 ![]() 不过在很多时候,情怀也终归要重回现实,拿得起放得下方为大丈夫,在它告别之际,我就来说说这张照片背后的历史吧。照片上缘题跋的全文为:“青年军陆军第八十七军警卫营成立周年纪念全体官佐摄影,三十八年十二月于沈家门镇”。照片中人面色稍显严肃,中排最右那人腰上还挂着撸子,背景隐见盆景及瓦当,应是在一处规模较大的中式院落里,具体何处实已难考,但应与我当时下榻之地并不远。警卫营的职司也很好理解,但放在大历史之中,这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单位,我甚至很难找到营长(应该就是中间领子上有皮草的那位)名谁,所以这些也就无从“赘述”了。 ![]() 照片中可以展开说说的细节,在于两个时间节点。此时既为周年,说明该警卫营的成立时间是1948年12月,这是晚于青年军208师扩编为87军的,那当时该军在哪呢?经查考史料,应是在天津塘沽一带驻防。1949年1月,该军在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及军长段沄的率领下从海路撤离塘沽,是华北战场上少有的建制基本完整撤出来的国军部队。 ![]() 段沄(照片来源,左:黄埔五期同学录,右:老胡的《哀将》) 关于首任军长(单指208师扩编的八十七军)段沄(湖南衡阳人,黄埔五期经理科,同学录中记载为段云),他的经历极有意思,1950年以前的事,老胡已经在《哀将》里写得挺明白。不成想这位在解放战争中作战颇为骁勇的国军中将,在撤台不久后,竟因类似“通共”的罪名被处决,十几年前还被我方追授了“革命烈士”!这可真是奇事一桩,昨晚我为此去研究档案,越看越有意思,几乎欲罢不能,但由于这个题材颇为敏感,并且恐怕会要推翻当下的某些结论,这让我一时很纠结是否要为此再另写一文。 先只说说与八十七军有关的事吧。1949年初常公下野后,作为中央军嫡系将领的段沄曾亲笔致信代总统李宗仁,虽说所谈皆是公事,但多少有些给常公“上眼药”之嫌。加之八十七军在浙东的作战,被上峰认为不给力,并且认为段沄受到了某些“政治作用”干扰(事见下图王叔铭致小蒋的电文),这些可能都是段沄在8月间被免除军长职务的内在原因。在段沄之后,本已发表王永树(原该军221师师长)升任军长,但王却受到该军团长以上军官的联名抗拒(按说王一直就是在208师,不知人际关系为何会搞成这样),无奈只好改以七十五军副军长朱致一(江西于都人,黄埔六期一总队,同学录中记载为朱伟,字致一)担任八十七军军长(也就是说,王永树虽然发表过任军长,但实际应该没有履职,段沄是直接向朱致一交的班,时为1949年9月初)。所以,照片中的这些警卫营官佐,虽然原先可能是段沄的心腹,但那会儿已然换了上司,得跟着朱致一干了。 ![]() 1949年8月王叔铭致蒋经国电文(国史馆藏) 自1949年8月起,三野开始向舟山群岛发动攻势,相继攻克了大榭岛、金塘岛、桃花岛等外围岛屿,舟山本岛国军的形势日益严峻,八十七军收缩至沈家门、登步岛一带布防。11月3日晚间,著名的登步岛之战爆发,此役后来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浙江境内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国军最初的守岛部队,就是八十七军221师的两个团(由师长吴渊明指挥),在解放军第一波猛烈的攻势下,防线几近崩溃,只剩最后的阵地。若登步岛再丢,舟山东南边可就门户大开再无屏障了,急红了眼的国军援军大至,军长朱致一也于4日中午率军部(二十余人)登岛,在这弹丸之地亲自坐镇,成为登步岛上国军的最高指挥官。 ![]() 朱致一(图片来源于刘鼎汉将军纪念馆) ![]() 登步岛战役首日作战要图 而解放军这边,由于天公不作美以及兵力(两批登陆的仅61师的两个团,师长胡炜4日晚登岛指挥)、运输工具准备的不足,倒显得后继无力。随着国军四个团的援军(都不是八十七军的)陆续抵达,且一改“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老毛病,奋勇协同作战,胜负之势逐渐逆转。朱致一的回忆文章中明确提到,他的警卫营在5日抵达登步岛,担负反攻部队的侧翼警戒(也就是说照片中这些人一个月前曾参加过登步岛之战)。战至5日夜,解放军已知取胜无望,师长胡炜果断下令撤退,避免了重蹈金门的覆辙,其出奇佯攻,全身而退的成果,亦为史家所称道。 ![]() 节选自朱致一《登步岛歼*追忆》 双方的战报中战绩数字差距较大,我非搞战史的砖业人士,在此也就不予评论了。但不管如何,登步岛之战成为继金门之后解放军又一次渡海登陆作战的失败战例,国军在舟山的防御一时得到稳固,这倒是事实。在此后的半年里,双方各自积极调兵遣将,整军备战,对峙的总兵力增至二十余万,一场规模空前的登陆大战似乎已经迫在眉睫了。 但就在解放军完成部署即将向舟山发动全面总攻的前夕,1950年5月10日,舟山防卫司令石觉突然带回了撤军的绝密命令,在13日组织实施后,舟山十余万国军在三日内全部撤离。由于保密工作做得不错,倒是撤了解放军一个措手不及,待到17日凌晨大军追将上去登陆舟山本岛后,已是人去楼空了。也就说是,舟山群岛最后的全面解放,可谓兵不血刃。 ![]() 舟山战役经过要图 (图片来源:《解放舟山群岛——纪念舟山解放四十周年》) 表面上看,舟山国军倒像是被“吓跑”的一般,当然这背后肯定有许多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相距台湾太远、大军补给困难、经济负担过重、整体防御部署等等。自古知兵非好战,我倒觉得这是很明智的一个决策,至少避免了一次大军开动造成的无谓生灵涂炭,毕竟在任何时候,同胞相残都不是一件让人喜闻乐见的事。作为升斗小民,当然是没有可能左右历史大的发展方向,且亦非同一时代设身处地,说实话也没啥资格敲着键盘“教历史人物做事”。和平从非永恒,其实我觉得,一辈子不必经历战争,才是升斗小民人生最大的幸事。 当年在舟山沐浴海风时我就是这么想,现在亦如是。 静思斋 于岳 2023年2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