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保利:水墨之外,“吴冠中、林风眠、关良”如何“食洋而化”?

 柳浪闻莺眺西子 2023-02-18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吴冠中《牦牛雪山》,局部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 北京保利

北京保利:水墨之外,“吴冠中、林风眠、关良如何“食洋而化”?

文/ 同古堂



晚清以降,由于“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与“圣贤之道”在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发生剧烈碰撞。随着觉醒与时间推移,文化界中,亦引发“科玄论战”,深层次地对科学精神与价值观念进行探讨,希望能寻找出路,挽民族于危难。

而在美术领域,亦引发空前争论。有全盘否定者,将始于盛唐的文人画,视为糟粕,犹如彼时国人脑后的辫子,恨不能“剪之而后快”。有捍卫传统者,希望能赓续文化,守住民族自信的根本。亦有中西改良者,则通过留学的方式,既系统学习西方艺术,同时又倡导中西融合,以建立一种适应新时代的美术形式。

图片
西学东渐

如曾有报道李叔同的文章,以《清国人志于洋画》为题,反映当时国内美术界对于西洋画的关注。而多所“美术专门学校”的建立,并公派留学,又引进传统水墨之外的“油画、素描、雕塑、建筑”等学科,亦推动着现代美术的启蒙与发展。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近现代美术改革”中,吴冠中、林风眠、关良等美术先驱,将西方的创作手法融入中国画的语言系统,来探索并表达民族化的情感,实是功不可没,可谓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

图片

吴冠中、林风眠、关良

如吴冠中绘画形式中抽象的结构美,可谓是独特的艺术语言。林风眠将传统的水墨主导转向色彩表现,则是“中西融合”最为彻底的艺术家之一。而关良以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戏曲人物,亦是令人耳目一新。此三公,皆是“食洋而化”的典范。

此次,北京保利即征得三人的佳作多件,不乏巨制,且有多次出版。其中,吴冠中《牦牛雪山》《故乡》《月下玉龙山》等,是其“抽象主义的中式美学”的佳构,而林风眠的作品中,风景、仕女、戏剧人物、花鸟等题材应有尽有,关良的戏剧人物等,则既有稚拙天真的意趣,又为家属珍藏,来源可靠。质素之高,令人颇是期待。


/ 吴冠中 /



图片
吴冠中(1919-2010)

吴冠中与朱德群、赵无极并称“留法三剑客”,皆出于杭州艺专,这所学校的首任校长便是林风眠。其中,吴冠中以具有东方情调的形式语言,拓展着新的绘画审美样式。如此《牦牛雪山》即是以传统水墨,展现着如雕塑般具有厚重感、体积感的油画效果。

图片

2549
吴冠中 1919-2010 牦牛雪山
镜心 设色纸本 1992年作

138×69 cm. 54 3/8×27 1/8 in. 约8.6平尺

【题识】吴冠中。一九九二。

【印文】吴冠中印、九十年代

【出版】1.《东方情思─吴冠中画集》第45页,斯民艺苑,一画廊,1993年9月。

2.《中国近代名家书画全集─吴冠中─寻故人》,翰墨轩,1995年。

3.《吴冠中精品选集》第232-233页,艺达作坊,1996年10月。

4 .《吴冠中作品收藏集》第210- 211页,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9月。

5.《吴冠中全集》(第7卷),第146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6.《自家江山—吴冠中诞辰100週年作品集》第93页,2019年。

图片

图片
吴冠中 牦牛雪山

鲁迅曾有诗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的是牛的坚毅耐劳,任劳任怨。历代画家笔下“咏牛”、“画牛”的创作,亦是诸多。其中,唐人韩滉《五牛图卷》可谓名篇,其画牛用笔之细,描写之传神,牛态之可掬,几可呼之欲出。唐人戴嵩的《斗牛图》则将斗牛浑身绷紧的肌肉、昂首喘气的憨态生动表达。

图片
唐 韩滉《五牛图卷》,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唐 戴嵩《斗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近现代中,潘天寿、李可染、黄胄等亦曾绘牛,且各有千秋。而吴冠中也曾以韩滉《五牛图卷》为粉本,作“五牛图”,既可见其传统的元素,亦是用油彩表达“古韵新腔”。画中,其保留了五牛的神态、造型,同时亦表现其筋骨。而构图上,则将其“为一”,通过西方前后透视的技法,加以油彩、点彩为背景,实现中西融合,富有艺术张力。

图片
参考图:吴冠中《五牛图》1996年作 油彩

在《文心画眼》中,吴冠中曾说“我作过不少水牛,着眼于线与面的交错,牛与水的荡漾,芦苇的点缀,这回油彩浓妆,似乎想饱餐浓墨重彩的盛宴,愿读者有同样的好胃口。韩滉五牛图只是调整了原组合关系,将五条牛的单独之图像织入绘画的构图复合中,而牛的形象基本未变。但我希望后人来进一步改变,发展其造型,否则这些牛会断了后代,故题外话:韩滉五牛谁保养。”[1]

这话显然是吴冠中的艺术出入于东西方绘画之间的极佳注脚,亦是其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再度阐释。而“韩滉五牛谁保养”,则是对古今程式化的“耕牛图”的批判。胡适曾说“一代人有一代之文学”,而艺术亦当随时代,一代有一代之艺术。

图片
吴冠中 牦牛雪山,局部
如果说,以油彩表达传统题材,是吴冠中一次成功的艺术探索,而反过来,《牦牛雪山》中,通过水墨来呈现西画中造型、透视、色彩,则既是写生,亦是以新风格的彩墨画,追求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可见其“中西融合”的高超艺术体现。

在《牦牛雪山》中,两只健壮的水牛,造型准确,体态生动,是视觉中心。其一趴伏在地,长长的弧形水牛角,锋利且坚硬,神情拟人化,颇显憨态,浓墨大面积皴擦,表现水牛的厚实,部分留白,使得画面更明亮,又以绿色、黄色的点彩,表现黄草、绿丛,如色彩的交响曲,随着水牛的体型,在跳动。另一站立,牛头微微左斜,牛身上的花斑,亦是在反复的叠加中,繁而不乱,华而不杂,橙色、黄色的色彩,混点其中,自然亦有节奏。

图片
吴冠中 牦牛雪山,局部

远景处,另有数头水牛,或嬉戏池塘,或抬腿趟水,淡墨勾勒云边天际,左侧亦有一笔焦墨如飞白,似绵延群山掩于云间,这种处理手法,则与传统中国画的“逸笔草草”,大体相类。池塘岸边,又以吸睛的色彩点染,色墨交染,既与水牛身上的大黑块面形成对比,亦使得画面更为缤纷,而迥异于文人画的“萧散素寂”。

整作的部分构图,与吴冠中1961年作《西藏牦牛》有相似之处,而前者更富有温馨的乡野气息。由于水墨的晕染特性,表现厚重感或体积感,极易有臃肿的流弊,然是作在吴冠中如排笔般的“涂抹擦染”中,饱有坚实的质感,尤见水墨造型功夫。

图片
考图:吴冠中《西藏牦牛》,1961年作

图片

图片

2550
吴冠中 1919-2010 故乡

心 设色纸本

182×182 cm. 32 1/4×71 5/8 in. 约13.4平尺

【印文】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出版】1.《吴冠中作品收藏集ⅠⅡ》第38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

2.《吴冠中全集》(第5卷)第184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图片


图片
吴冠中 故乡

在回忆童年文章中,吴冠中曾写道“河道纵横,水田、桑园、竹林包围着我们的村子。春天,桃红柳绿。村前村后,前村后村都披覆着一丛丛浓密的竹园,绿荫深处透露出片片白墙,家家都隐伏在画图中。”

而浓浓的乡愁,也在吴冠中的笔下,被描写,被化为诗般的线条。在故乡,白墙,黛瓦,绿柳,石桥,一切显得静谧,又那么美好。笔者尝想,吴冠中每次回故乡的写生,是否是单纯因“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还是他也像鲁迅那样,在这里有着闰土一样的儿时伙伴。

图片
吴冠中 故乡,局部

这件《故乡》便是吴冠中最为典型且具代表性的题材,所勾画的江南水乡,白墙黑瓦中永远蕴藏着安宁、祥和。湖中,垂柳倒映,粉色、黄色、蓝色、绿色、黑色的点和线,所交织的树木,如春风拂面,似春机盎然,像落英纷飞,跳跃着,活泼着,在画中发芽,亦在吴冠中的心中生根。

吴冠中曾说“构成画面,其道多矣。点、线、块、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无穷气氛。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可用任何手段,即择一切手段。”而此《故乡》即是在点、线、面、色之间,营造着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画面,有着全新的审美取向、情趣和气质,令观者驻足,让画笔滋养。

图片
吴冠中 故乡,局部

画中,几间屋舍并排,墙上窗棂、木门,黑墨涂抹,屋内俨然是一个“小桃源”。而院外晾晒着衣服,岸边有小石阶,几个渔民或立或蹲,淘米也好,洗衣服也罢,风土人情是这样的朴素。一群水鸭在水中嬉戏,水波荡漾,柳丝发青,桃花吐蕾,这种温情的画面,不正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所极力烘托的诗意?

对吴冠中而言,为了追求艺术上的“新生”,他考取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远离这片曾生养的土地。巴黎很美,塞纳河边,灯火通明。而记忆中的故乡“渔村”,却如同昨日的“一帘幽梦”,在春雨的滴答声,在柳丝的摇曳声,在水鸭的欢叫声,在儿时伙伴的吵闹声中,愈发清晰,如同在这幅薄雾霭霭的水墨故乡中,被定格,被诗意,被无数次勾勒。

图片

图片

2551

吴冠中 1919-2010 月下玉龙山

镜心 设色纸本 八十年代作

95.5×177.5 cm. 37 5/8×69 7/8 in. 约15.3平尺

【题识】吴冠中。

【印文】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鉴藏印】星洲秋斋珍藏

【展览】1.“吴冠中—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新加坡,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1988年2月10—21日。

2.“吴冠 中—一个当代中国艺 术家”,旧金山,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1989年6月10日-8月19

日。

3.“吴冠中—一个当 代中国艺术家”,伯明翰,伯明翰艺术馆,1989年9月24 日-11月19日。

4.“吴冠中—一个 当代中国艺术家”,圣劳伦斯,斯宾塞艺术馆,1990年1月 21日-3月4日。

5.“吴冠中—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伊萨卡,赫伯特 F. 约翰逊艺术馆,1990 年4月3日-5月29日。

6.“吴冠中—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底特律,底特律美术馆,1990 年 9月8日-11月4日。

7.“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二)——来自全球华人珍藏”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8月。

8.“吴冠中:大美无垠”,新加坡,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吴冠中画廊,2015年11月26日-2016年9月25日。

【出版】1.《吴冠中画集》 64-65 页,德艺艺术公司,香港,1987 年。(出版时未题款)

2.《美术技法大全》第43页,吴冠中绘画形式分析,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 年3月。

3.《吴冠中画展》第18幅,新加坡国家博物馆,1988年, 展品列表,水墨,宣纸。

4.《吴冠中画集》图版 9,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1989年。第54-55页。

5.《吴冠中绘画艺术与技法》第46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12月。

6.《吴冠中全集》第五卷,第252-253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8月。

7.《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二)—来自全球华人珍藏》,第98-99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8月。

8.《看艺术》第475期,封面(细节图),第54-57页,吉林画报社,长春,2011年11月

9.《新加坡秋斋藏画》卷六之《洋为中用》第19-24 页,新华美术中心,新加坡,2012年。 

10.《吴冠中:大美无垠》第96-97页,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16年。

11.《春华秋实—新加坡秋斋藏中国近百年书画》 卷二,第172-173页,佳士得,香港,2016年11月。

12.《保利拍卖十五周年精品集近现代(下)》图545,文物出版社,2020年。

【说明】罗桂祥博士旧藏中国书画。

【注】此件作品的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繫北京保利拍卖中国书画部工作人员。


图片

图片

“玉龙昂首天咫尺,远视滇池照影白。”玉龙雪山的美景,是让人留恋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美,而是若九寨,随时节变化,有时云蒸霞蔚,玉龙乍隐乍现,有时红霞映雪,如仙子般,红妆素裹,有时薄雾遮蔽,连绵的群山便显得如仙境,格外朦胧。

而山麓下,如镜子般的湖水,是雪山上的积雪融化,缓缓而下,偶有微风吹佛,像极了粼粼的玉波,一道道,一条条。群山的交接处,有时也可见到小瀑布,哗啦啦的白色水花,仿佛在歌唱这片洁白剔透的冰川。

图片
参考图:玉龙雪山 实景

图片
吴冠中 月下玉龙山,局部

这件《月下玉龙山》,所描绘的是夜晚下的玉龙山景,在一轮皎月的照耀下,有着迷人的景致,亦有着温婉的情调。画中,绵延的群山在深浅不一的墨色晕染下,黑白是那样的分明。山巅上,偶尔峭立的线条,山腰上块面形成的山体,山麓下大块积墨赋予的厚重感,显然是有意识地将西方绘画中“点、线、块、面”的堆积,来营造立体感,并区分层次、向背。这一点,亦有别于传统文人画写山水的皴法表现,与北宗一脉的壮阔渲染也不同。

由于是夜景,画家自然须面对色彩缺失的挑战。而画中,吴冠中用留白来表现蜿蜒曲折的水流,还有绵绵雪山。而灰色调的夜空,则既写实,又形成色差的对比。尤为点睛的是,以藤黄色的圆月,增强暖色调,显得柔和,在雾蒙蒙的云间,又有遥远的视觉,赋予作品空间深度与艺术张力。

图片
吴冠中 月下玉龙山,局部

在《夜缚玉龙》文中,吴冠中描述曾经夜写玉龙山的场景:“1978年,我终于到达了玉龙。离了版纳,我经大理、丽江,从危险的林场道上搭乘运木材的卡车直奔玉龙山。……一个夜晚,忽然月明天蓝,玉龙山露面了,通身洁白,彷佛苏珊出浴。我立即叫醒小杨,便冲出去就地展开笔墨写生……果然,只半个多小时,云层又卷走了一丝不挂的裸女,她再也没有露面。一面之缘,已属大幸。”

而《风景写生回忆录》中,画家又说“我将板床移到窗口,朝朝暮暮窥视窗外的天空,偶然雨停云开,雪山微露颜面,立即出门捕捉,但挥毫未及三五笔,她又缩回云层中去了。……几乎天天如此捉迷藏似的搏斗了一个星期。一个月夜,突然晴朗起来,那皎洁多姿的玉龙,像刚出浴的姑娘似的裸露了整个身段。”

终是云散月朗,如同这件《月下玉龙山》在吴冠中念念不忘的画笔下,在光影、明暗、块面的重新设置中,表达着不失中国水墨格调,又富有形式美的律动。是作为罗贵祥旧藏。

图片

另有吴冠中的其余画作,可进一步呈现这位在中西融合之路上,他的“抽象主义的中式美学”亦迸发并激励着新中国画艺术的无限新春。

图片

2512

吴冠中 1919-2010 武夷山村

镜框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68.0×92.0 cm. 26 3/4×36 1/4 in. 约5.6平尺

【题识】 1. 七八年。 

2.春方同志存念。冠中,一九八0。 

【印文】荼、冠中写生、老吴作

【展览】1.“吴冠中画展”,深巷画廊,北京,2006年5月1日-6月30日。

2.“艺冠中外—吴冠中艺术展”,山东省博物馆,济南,2008年7月。

3.“风筝不断线—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保利艺术博物馆,三亚2019年2月3日—2月10日、香港2019年2月15日-3月1日、北京2019年3月16日-3月31日。

4.“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出版】1.《深巷画廊—吴冠中画展》第35页,深巷画廊,2006年。

2.《艺冠中外—吴冠中艺术展》第86-87页,百雅轩,山东省博物馆,2008年。

3.《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来自全球华人珍藏》第60-61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来源】北京拍卖会2005年春季拍卖会,Lot649。

夷山是国内的名胜,这里九曲溪山清水秀,怪石嶙峋,有厚重感,也不同于险峻峭壁,自有怡人之境。吴冠中亦曾有题记“杉之群,山之硬,铁划银钩写精神。林下名胜九曲溪,朱熹理学流潺潺,至今清澈见底”。

是作,吴冠中通过色块、线条的营造,表现武夷山的巍峨。而山麓下星星点点的屋舍与庞大的山体,既和谐又形成对比,有烘托之效。不同于后期吴冠中抽象的形式美,此时他的作品,仍有具象的表达。直面而来的是,体量巨大的武夷山貌与清新的山野人家,富有艺术感染力。

图片
参考图:吴冠中 武夷山村 1977年作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馆藏吴冠中1977年作“武夷山村”与是作构图大体相类,然在色彩上则少了几分活泼,亦没有将九曲溪山完全表现。由此可见,这一阶段,正是吴冠中画风嬗变的重要时期,而拍品中关于村舍的描写,其半抽象的风格,已初见端倪。

图片

图片

2555

吴冠中 1919-2010 梯田

镜心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59.0×95.0 cm. 23 1/4×37 3/8 in. 约5.0平尺

【题识】家屯先生方家惠正。一九八七年,吴冠中。

【印文】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展览】1.“吴冠中画展”,深巷画廊,北京,2006年5月1日-6月30日。

2.“艺冠中外—吴冠中艺术展”,山东省博物馆,济南,2008年7月。

3.“年年璀璨—吴冠中画展”,北京深巷画廊,2008年。

4.“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2010年9月。

5.“风筝不断线—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柏悦酒店,三亚,2019年2月。

6.“自家江山—吴冠中诞辰100週年作品展”,荣宝斋,北京,2019年5月。

【出版】1.《艺冠中外—吴冠中艺术展》第90-91页,百雅轩,山东省博物馆,2008年。

2.《深巷画廊—吴冠中画展》第12页,北京深巷画廊,2006年。

3.《年年璀璨—吴冠中画展》第22-23页,北京深巷画廊,2008年。

4.《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来自全球华人珍藏》,第46-47页,保利艺术

博物馆,2010年。

5.《自家江山—吴冠中诞辰100週年作品展》第60-61页,荣宝斋,2019年。

【说明】上款“家屯”先生为许家屯,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梯田的形式,在绘画的题材中,本已具有东方特色,而通过传统水墨,并结合西方绘画中“点线面”的构成元素、明暗光影等,将之抽象化,呈现水墨交融,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艺术效果,则可谓是吴冠中经典的绘画语言之一。

图片
参考图:梯田 实景
是作中,曲折的墨线,在蜿蜒中迂回变化着浓淡粗细,明亮的色块、大面积的留白共同交织着水田的淡泊与宁静,同时又将光照下熠熠生辉的水面,与山色、光色都完美呈现。若隐若现的屋舍,在这水天一色的交融中,没有油彩的迟滞,依稀可见是江南水乡白墙黑瓦的特点,也是吴冠中记忆深处的美好。

图片

图片

2552

吴冠中 1919-2010 春风又绿江南岸

镜心 设色纸本 1990年作

69×49 cm. 27 1/8×19 1/4 in. 约3.0平尺

【题识】春风又绿江南岸。吴冠中。一九九0。

【印文】九十年代、荼、冠中写生

【展览】“吴冠中画展”,新华社与三越画廊为纪念中日建交二十年于东京举办,1992年11月。

【出版】1.《吴冠中自选画集》第146页,中国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

2.《吴冠中作品集—“东寻西找”新航道》第29页,艺术新闻株式会社,1992年。

3.《中国近代名家书画全集—吴冠中—寻故人》第36-37页,翰墨轩,1995年。

4.《吴冠中作品收藏集》第17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9月。

5.《吴冠中全集》(第6卷),第296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6.《吴冠中画谱·山水》第29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

7.《自家江山——吴冠中诞辰100周年作品集》第88页,2019年。

冠中的诗中说“岁月长河,年华匆匆;路重重,丹青新作越旧踪;苦探寻,无归程,画里惟辨春秋痕。”江南葱郁苍翠,新簧摇曳,小桥流水的风景,总是那般清新淡雅,诗情画意。此画中,嫩芽初绿,新枝交错,呈现的亦是空灵、清澈,饱有生机的画意。线条的粗细,色彩的点染,又似春风拂过,姹紫嫣红,充满着自然之美。

图片

图片

2553

吴冠中 1919-2010 忆写玉龙山下

镜框 设色纸本

83.5×53.7 cm. 32 7/8×21 1/8 in. 约4.0平尺

【题识】忆写玉龙山下。吴冠中。

【印文】冠中写生

【出版】《世界艺术大师—吴冠中(续)》第83页(吴可雨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5月。

《月下玉龙山》是状写雪山全景,而《忆写玉龙山下》则主要描写的是山下的雪岭景色。画中分三部分构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成排的林木,郁郁葱葱,如铁铸,细小明亮的蓝、黄、红、绿等色点掩映在枝桠间,看似随意点染,却有着完美的视觉平衡。

近景处为屋舍,则以黑白色块表达,数处黄、蓝的点彩,曲折的淡墨线条,则应是描绘雪山融化后的流动,显现乡野的生机。而远处玉龙山巅半露,白雪皑皑,取其一角。


图片

图片

2513

吴冠中 1919-2010 北京雪

镜框 布面油画

54×38 cm. 21 1/4×15 in. 约1.8平尺

【题识】荼。

【出版】《中国书画的收藏鉴定与投资学》第344页,上海画报出版社,2007年1月。

《北京雪》描绘的是吴冠中故居前什刹海的雪景,通过油彩,结合布面特有的质地,营造斑驳细碎的笔触,表达树干枝桠的粗糙感,寓之耐寒的特性。结冰的湖面,树影倒映,远处的景致亦是清冽。文人素以冬雪、寒枝,隐喻高洁。

图片

图片

2043

吴冠中 1919-2010 俪影双双

镜心 设色纸本 1991年作

44.5×66 cm. 17 1/2×26 in. 约2.6平尺

【题识】1.贺何辉、文莎新婚之喜,一九九二年。

2.花前细语犹学舌,人人见彩色。一九九一年春,吴冠中。

【印文】荼、吴冠中印、九十年代

【出版】《著名中国画家作品选2007年年历》封面、3月,中国文化年鉴编辑部,2006年版。

【说明】1.此作为吴冠中画赠曾在新华社清凉阁画院的工作人员何辉夫妇新婚贺礼。

2.吴冠中的鹦鹉作品颜色鲜艳活泼可爱,很受大家的青睐,但因为这一主题作品创作的时间比较晚,所以作品的流通量很少,目前市场中不足10件,往往一经出现在市场就竞争激烈。此画作于 1991 年春,画幅中描绘了两只成对的鹦鹉,如同生活中的夫妻,顾盼生情,色彩又极为绚烂艳丽,并题“花前细雨犹学舌,人人见彩色”,可谓匠心独具,借物寄情表达美好预祝的佳作。


此为1991年春吴冠中所作,次年又补题赠予何辉夫妇,以贺新婚。题材中,鹦鹉成对,色彩斑斓,嬉戏枝头,颇如水中鸳鸯,顾盼生情,甚有新意。类此鹦鹉题材,在市面上鲜少流通,更显其难得。

图片

图片

2554

吴冠中 1919-2010 江南小镇

镜框 布面油画 1997年作

98×98 cm. 38 5/8×38 5/8 in. 约8.6平尺

【题识】吴冠中,97年。

【印文】吴冠中印

【出版】《space缤纷》第120页,2012年5月期,缤纷杂志社。

是作以鸟瞰式构图,通过黑白色块的叠加,用笔肆意,构建江南风景中“白墙黑”的特性,而细密的点彩,如苔点,似群鸟,又仿佛落英,勾勒着小镇的静谧与生机,增加想象空间。

/ 林风眠 /

图片
林风眠(1900-1991)

在新旧交替之际,林风眠是极少数踮脚望向窗外的人,而当时的巴黎,就是撕裂旧教条的源头。马蒂斯的野兽派,毕加索的立体派,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以及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等,都是在这里萌芽。

林风眠也是从此地开始,将文人画审美与西方的现代主义审美融合重构,中西调和,并将其从传统趋至现代。其笔下如风景、仕女、戏剧人物、花鸟等,所生成的新的视觉图像,充盈着现代美术的气息。

图片

2508

林风眠 1900-1991 村前

镜心 设色纸本

43×55 cm. 16 7/8×21 5/8 in. 约2.1平尺

【题识】林风眠。

【印文】林风眠印

【出版】1.《林风眠画集》第39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2.《现代美术家画论作品生平—林风眠》第98页,学林出版社 1996年。

3.《刀笔之魂—吕蒙纪念文集》第236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

4.《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家艺术创作试论》第58页,艺术家出版社,2009年。

【说明】吕蒙旧藏。

传统的山水画作,重笔墨而轻色彩,绚烂之气,一直为画者所避忌,毕竟“大红大绿”很容易走入“俗”的框畴。即使原来的青绿山水,设色也讲究缜丽清逸、雅腴灵秀。而林风眠的色彩搭配与融合,着色如施墨,用色必见笔,才使得原本冲突的色彩与水墨,能够浑然交错。

这件《村前》,构图饱满,蓝色的背景铺地,加入浓绿、藤黄、明黄、深蓝、淡蓝等色,营造繁密亦斑斓的树林,背光的山体与余晖照耀下的树叶,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使得画面呈现出金色秋光的明媚之感,同时也减少萧瑟寂寥的得意境。灰色、褚褐色的山体进行过度调和,既有纵深感,亦咫尺之间凸显悠远静谧。林前的屋舍、门口的水流、激起的水花等,则表达一种生命活力和音乐般的韵律。

是作为吕蒙旧藏。吕蒙(1915-1996),原名徐京祥,字徐华,浙江永康人。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务。在特殊时期中,其对林风眠多方保护和照顾,林风眠也在感激之余投桃报李。

吕家收藏的多幅林风眠画作,即为这段艺坛佳话的美好见证。1979年6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林风眠画集》,精装彩印了林风眠的62幅作品,吕蒙为此画集作序言《抒情的诗篇》。

图片

图片

2509

林风眠 1900-1991 荷塘

镜心 设色纸本

68×66.5 cm. 26 3/4×26 1/8 in. 约4.1平尺

【题识】林风眠。

【印文】林风眠印

【出版】1.《名家翰墨》月刊 第24期,第80-81页,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香港),1992年。

2.《碎金集》(二),第138页,许礼平主编,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8年。

【来源】香港佳士得2002年春季拍卖会,Lot218。

这件《荷塘》,荷花姿态各异,花瓣饱满,色泽亦是姣白粉嫩,荷叶色彩则黄绿交错,如画中之柠檬黄或青绿色交相辉映。同时,林风眠以荷花大小,或盛开如花伞,或含苞欲待放,以此来表现视觉的距离远近,每个花瓣亦有光影变化,这也是典型的西方绘画技法。而远处随风摇曳的芦苇或远景浑厚变幻的天空,使得画面更为灵动,充满人文意境。

图片
林风眠 荷塘,局部

荷花的清雅素为文人所喜,历代绘制荷花的名家诸多,如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都曾多次以荷为题。荷花的描绘中,如何表现花蕊的浓淡新老,荷叶的阴阳向背,茎干的劲直等,都极见笔墨功夫。而林风眠的“荷塘”,以透视法、光影法,以及明显的色彩对比,来营造荷塘的静谧,无疑是独树一帜的。

图片

图片

2559

林风眠 1900-1991 柳畔荷影

镜心 设色纸本

65×65 cm. 25 5/8×25 5/8 in. 约3.8平尺

【题识】林风眠。

【印文】林风瞑印

这件“柳畔荷影”所呈现的是一种文人心中浓郁乡愁的画面。画中所描绘的似乎是以西湖为天然粉本,柳树、断桥、荷塘,这些景物在藤黄的色彩中,隐隐透着孤寂,而远处灰色调的天空,也有几分清冷。

荷影萧萧野渚秋,烟水茫茫旧江天,这份诗意在林风眠的笔下,转化为水彩交融的幽思。对于西湖,林风眠总是不舍的,他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而后辗转多地,却总是不自觉地取西湖旁的那一池荷塘。

图片

图片

2510

林风眠 1900-1991 宝莲灯

镜心 设色纸本

69×66 cm. 27 1/8×26 in. 约4.1平尺

【题识】林风眠。

【印文】林风眠印

【说明】巴黎私人旧藏,原藏家1960-1970年代得自画家本人。

林风眠的戏曲人物作品,是其借鉴西方绘画语言的典型形式,如这件《宝莲灯》,以“沉香救母”为题,既充满个性鲜明之现代感,又包含着古典的东方神韵,极富特色。

画中线条轻快迅捷,却又平稳舒展,画面甚为明朗,主题突出。同时,不同的曲线与色块的交割,具几何变化。其亦摒弃传统的透视法,采用饱满的色彩来表现空间感。分层方式的布局,与传统的纵深延伸不一样,更凸显上下、左右的层次。

图片
林风眠 宝莲灯,局部

图片
林风眠 宝莲灯,局部

此外,作品中一些不规则的线条,在粉质颜料的晕染下,更显粗犷,亦更为契合戏曲中的人物形象。而色彩的使用,丰富而毫无凝滞之感,根植于传统,却厚重有现代之美。

《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剧中主人翁沉香受仙人点化,脱去凡胎,手持神斧,劈山救母的故事,传诵甚广。林风眠曾数次绘写《沉香救母》题材,或与其心中思念母亲的情结有关。

图片

图片

2556

林风眠 1900-1991 爱莲

镜心 设色纸本

68×68 cm. 26 3/4×26 3/4 in. 约4.2平尺

【题识】林风眠。

【印文】林风眠印

仕女是中国传统文人画中常见的表达物象之一。而林风眠的仕女画,多是以西方的方形布阵构图,同时又在水墨中融入西洋色彩,参以光影技法、焦点透视等,既有古典仕女的风韵,也有现代美术的视觉审美。

画中,身着靛青色纱裙的仕女蹲坐,衣物的曲线隐约勾勒其曼妙的体态,一手拈花,神态优雅。左侧放置花瓶,将画面纵向分为“仕女、花瓶、背景”三个画面,横向又用栏杆二次分割,地毯上的莲花纹呼应主题,色彩对比亦分明。仕女的脸型呈鹅蛋脸,面部平涂,粉白色的内衣水袖,薄如蝉翼,亦有着朦胧美。

图片

图片

2557

林风眠 1900-1991 三美图

立轴 设色纸本

67.0×66.0 cm. 26 3/8×26 in. 约4.0平尺

【题识】林风眠。

【印文】

【说明】朵云轩2013春近现代书画专场(二)封面。

【注】此件作品的交接地点为中国香港,具体信息请联系北京保利拍卖中国书画部工作人员。

《三美图》中,水墨的主导似乎更胜于色彩的表现。淡雅的色块铺展,诠释着画中仕女的温婉蕴藉,朦胧的涂抹,则亦契合仕女的柔情素净。画中,仕女细眉凤眼、樱桃小口、杨柳细腰,长裙服饰亦古雅,是典型的东方女性气质,而背景的屏风,则半抽象刻画,亦具情趣与神秘氛围。

图片


图片

2558

林风眠 1900-1991 执炉仕女

镜心 设色纸本

68×68 cm. 26 3/4×26 3/4 in. 约4.2平尺

【题识】林风眠。

【印文】林风眠印

【来源】林风眠堂兄林楚谦家属旧藏。

【说明】附致林楚谦书信一通。

此“执炉仕女”与“爱莲”的构图大体相类,而花瓶则由左移至右侧,“拈花”改为“执炉”,都是林风眠中西调和的艺术体现。画中的仕女,粉白色的衣纹,曲线柔和,纤纤玉手中的“红炉”,色彩凸显,吸人眼球,粉、黄、蓝色的背景,与仕女、花瓶划分画面,寓之层次。

图片
林风眠致林楚谦 书信

是作为林风眠堂兄林楚谦家属旧藏,另附致林楚谦书信一通,“楚谦兄:你买给我的药二瓶收到,谢谢。前日由普陀山回来,上海天气前时实在热了,海边空气可休息静养。并寄上画稿样本三张,请托人看看。如要此类画,将可画数寄上,即问大安,风眠八月十二日。”藏家所提供的资料中,有一份林楚谦先生去世后的遗产清单,其上有四处注明是“林风眠图画”。而本幅作品就是从林楚谦长子林浩祥先生处获得,来源十分清晰。


图片

图片

2511

林风眠 1900-1991 火烧赤壁

镜心 设色纸本

67×70 cm. 26 3/8×27 1/2 in. 约4.2平尺

【题识】林风眠。

【印文】林风眠

【说明】原藏家所述本作为1980年代末得自于林风眠本人。

“火烧赤壁”中,红色调铺染,表达赤壁之战中的冲天火势,而画面中丰富的脸谱,神情各自不一,有惊慌而逃,有怒气直视,烘托当时的激烈紧张的气氛。而脸谱的状貌,则是半圆、半方、三角形等几何构型,又以蓝、红、黄、黑等诸多颜色,表达不同的角色性格,富有艺术表现力。此亦是林风眠晚年最喜欢的题材之一。

图片

图片

2560

林风眠 1900-1991 梨花群鸟

镜心 设色纸本 1977年作

69.5×70 cm. 27 3/8×27 1/2 in. 约4.4平尺

【题识】久达同志留念并请指正,林风眠一九七七年。

【印文】林风眠印

【说明】1.上款人“久达”为庄久达。原为上海中国画院书法篆刻部门负责人。本幅创作于1977年,该年底林风眠离开上海出发香港,是作为林风眠赠与庄久达先生的临别礼物。

2.Lot2560-Lot2562为神石轩珍藏专题。

【来源】现藏家得自上款人本人。

画中梨花朵朵,悠远淡雅,一群雀鸟立于枝头,分布错落,两两相望,造型亦是别致,褐色的躯体涂抹,与枝干一色,而浅黄浅蓝的背景,有暖色调的温情。整作构图饱满,虽是现代西洋画,却随处可见东方绘画的墨韵。上款人为庄久达。其旧藏的《照镜仕女》《双鹭》等林风眠作品,均曾在拍场高价释出。

/ 关良 /

图片
关良(1900-1986)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关良是难以归类的异数,绘画题材、笔墨方式都独具一格。他的画通常尺幅不大,逸笔草草,全然不讲比例,乍一看像儿童涂鸦。而若细细揣摩,则那些稚拙的形态恰恰流露出一种纯朴的趣味,是开一代之风的。

他的画讲的是“趣味”二字,一种富于生命力的趣味。此次关良专题,为家属珍藏,来源清晰。其中,《瓶花》、郭沫若题《黄金台》等,尤为难得。


图片

2514

关良 1900-1986 瓶花

镜心 布面油画

46×39 cm. 18 1/8×15 3/8 in. 约1.6平尺

【题识】关良。

展览:《关良画展》,1981年第二季度,香港。

【出版】1.《关良画集》第9页,博雅艺术公司,1981年。

2.《关良画展》,第14页,香港博雅艺术公司美术家出版社,1981年。

3.《关良画册》第4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来源】关良家属友情提供。

瓶花题材是关良七十年代以后的重要题材。类此生机勃勃的静物,与常玉有着不同的审美。画中,花瓶里插着一束花蕊盛放的鲜花,色彩斑斓。殷红、钴蓝、铅白的花朵,色彩纯净而明亮,墨绿的枝叶如花篮,支撑着这一束饱有生命力的秀卉。背景以不规则几何形,划分为数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花瓶的褚褐色,点彩亦有拙趣。

图片
此作悬挂于关良家中时合影
图片
部分出版书影

图片

图片

2208

关 良 1900-1986 黄金台

立轴 设色纸本 1941年作

68×34 cm. 26 3/4×13 3/8 in. 约2.1平尺

【题识】据说这是旧剧中的《黄金台》,但不知道是不是燕昭王师拜郭隗。郭隗的故事我觉得很可爱,治国必须有杰出的人才。人才虽然四处都在,但却不能轻易的呼之便来。你必须礼贤下士,然后才能有云龙风虎的气概。奈何现代的为政者,却拒绝人于千里之外。题良公画《黄金台》卅年冬日郭沫若。三十年于蓉城关良。

【印文】郭沫若印、良

【出版】《关良回忆录》第69、7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9月。

【说明】郭沫若题。关良家属友情提供。

关良可谓是“水墨戏画”的开山鼻祖,其戏曲人物,得意而忘形,兼具点睛之妙,风神独韵也。其笔下的戏曲人物,不拘泥于对象的解剖、透视和比例,老生端方,小生潇洒,花脸豪迈,丑角灵活,旦角袅娜,笔风简朴精炼,盈尺间三两人物虎步鹰蹦,呼之欲出,演绎着戏剧人生。

图片
关良 黄金台,局部

图片
郭沫若 题跋

是作,绘文官武将各一人,文官长髯垂胸,武将手执利剑,神情隐有怒意,刻画细腻。另有郭沫若题长跋,言及此题材为旧剧中的《黄金台》,可能是“燕昭王师拜郭隗”的一幕。郭沫若为“甲骨四堂”之一,对于传统的古典戏剧亦深有研究。

其与关良交情甚深,曾言“良公与余交二十余年矣”。其亦曾撰文《关良艺术论》,赞言:“旧剧脸谱及装束,本身已富有画意。良公取此以为画材,为国画别开一生面,甚觉新颖可喜。其笔意简劲,使气魄声容活现纸上,尤足惊异”,并评介关良的绘画,说“关良就是关良派”,可见甚是推崇。

图片

图片

2209

关 良 1900-1986 贵妃醉酒

立轴 设色纸本

67×45 cm. 26 3/8×17 3/4 in. 约2.7平尺

【题识】贵妃醉酒。番禺关良。

【印文】关良、八十后作

【说明】附合影。


“贵妃醉酒”是经典的戏曲桥段,梅芳兰曾有多次精彩演绎,而关良亦曾多次以此为题。画中,身着明黄服饰的杨贵妃,头戴霞冠,体态婀娜,两腮微红,一手摇扇,颇有酣醉之意。另一手捧茶盘的小厮,应该即是高力士,形象谄媚,帽上的灰色樱饰,亦是诙谐。

图片
《贵妃醉酒》曾悬挂于关良家中墙壁上

图片

图片

2207

关 良 1900-1986 十五贯

镜心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69×97 cm. 27 1/8×38 1/4 in. 约6.0平尺

【题识】一九七八年初夏写,十五贯。番禺关良。

【印文】关良

【说明】关良家属友情提供。


上世纪五十年代,昆剧《十五贯》在北京汇演引起轰动,可以说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此作即是取自此剧“况钟测字”的情节。人物一动一静之间,对比明显,其一惊慌失措,另一则气定神闲,将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的淋漓尽致。


图片

图片

2205

关 良 1900-1986 东郭先生受教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75年作

59×42 cm. 23 1/4×16 1/2 in. 约2.2平尺

【题识】同志正之,一九七五年夏,关良。

【释文】东郭先生受教图。东郭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通过东郭先生对狼的好心救护及其遭遇,深刻地批判了敌我不分和好心必有好报的糊涂思想。狼终究是狼,阶级敌人总是阶级敌人,不管怎样装扮,它们的本性是改变不了的。

【印文】学到老、良公七十八后作、简远

【说明】关良家属友情提供。


东郭先生的寓言故事,在国内是老少皆知的桥段。画中,白衣老者神态坚毅,将恶狼捕捉入袋,另一旁的黑衣人,则神情懊恼,充满悔恨。是作有长跋,寓意深刻,所述内容也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图片

图片

2204

关 良 1900-1986 打棍出箱一段

镜心 设色纸本 1962年作

49×35 cm. 19 1/4×13 3/4 in. 约1.5平尺

【题识】打棍出箱一段。一九六二年元旦,关良写。

【印文】关良、山月轩

【说明】关良家属友情提供。

“打棍出箱”出自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第二十三回至二十七回, 包括“问樵”、“闹府”、“出箱”数段,是京剧老生余叔岩的代表作。画中,人物的勾勒简洁,表情刻画细腻,予人以“戏”入画又以画“品”戏的情趣。


图片

图片

2202

关 良 1900-1986 火焰山

镜心 设色纸本  

96×48 cm. 37 3/4×18 7/8 in. 约4.1平尺

【题识】火焰山,孙悟空遇铁扇公主。辛酉初春关良。

【印文】关良水墨、日轩

【说明】关良家属友情提供。

“火焰山”是《西游记》中的经典情节之一,其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唐僧师徒继续西天取经的故事,时至如今,依旧是多少国人童年的美好回忆。画中,孙悟空的机智,铁扇公主的惊慌,表达甚是淋漓。


图片

图片

2201

关 良 1900-1986 献花舞

镜心 设色纸本 1977年作

56×48 cm. 22×18 7/8 in. 约2.4平尺

【题识】献花舞。一九七七年八月,关良。

【印文】八十后作、关

【说明】关良家属友情提供。

此作并非取材戏曲,而所表达的生机与活力的形象,令人不得不体会此时作者的欢快内心。画中红衣女子手拿鲜花,翩翩起舞,另一黑衣男子则献花共舞,神情间满是期待。人物的勾勒,既凝练概括又展现着丰富的层次,构图亦是如剪贴画般,被分别置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位置。

图片


图片

2203

关 良 1900-1986 打鼓戏剧人物

镜心 设色纸本

43×33 cm. 16 7/8×13 in. 约1.3平尺

【题识】关良。

【印文】关良

【说明】关良家属友情提供。

戏曲中,诸多场景有打鼓的场面,是作中打鼓人物形态生动,身姿飘逸轻盈,设色亦是淡雅,瞬间的动势中,眼神的凝视,亦是在其笔下被传神捕捉。

图片

图片

2206

关 良 1900-1986 戏剧人物

镜心 设色纸本  

34×50 cm. 13 3/8×19 5/8 in. 约1.5平尺

【题识】关良。

【印文】关良之印

【说明】关良家属友情提供。

此戏剧人物,笔墨简洁,而画中人物的形象,虽各自不一,却被完美的表达,有惊慌,有威慑,亦有正气凛然,或举足无措、趴伏在地者,画纸宛若舞台。




参考资料:

[1] 徐舒文:“古韵新腔”——看吴冠中画《五牛图》


▲ 同古堂坚持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