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贞不二 李 弃

 宁都李氏 2023-02-18 发布于广东

李弃(1597—1678),字白也,号仇池,明万历丁酉(1597)十一月二十七日生于清流县四堡里长校乡。毕生杜门著书,以布衣终老。崇祯五年(1632)授何宗师科度游泮,学业既成,欲效力朝廷,施展雄才,然生不逢时,面对明王朝土崩瓦解,他如失父母,决心“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踩清朝地”。黎士泓称其:“年少藉诸生,负俊才,未取富贵功名,谢巾衫、负穷山,著书立说,不负与人来往。”

自此,李弃“徜徉山水,日以吟咏为事,所作皆写性情,不假模仿”,以布衣终老。《讬素斋文集》卷五《书李白也诗后》曰:“读白也先生集,不禁失声太息也……五言如《罗敷词》《示子》诸篇,皆可颉颃作者。至于长行短咏,信笔摅怀,陈古刺今,歌以当哭。”李弃在其诗作中尽抒胸臆,挥笔赋就,诗成即付火炬,以渲泄胸中忧愤。对明王朝忠贞怀念与对清朝愤恨不满的强烈反差,是其诗作中的重要内容。如《自吊》诗:“老大伤悲没了期,两难放下与担持。行尸走肉由他骂,借石监厨火自知。酸辣失仁瞑易醒,兰纯阴尾毒鸟歼。胡涂混浊忘生气,妄拟南纂裘我时。”借以抒写内心的愤懑和无奈。他从各个方面描绘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和愁苦。如《春吟》:“春风吹我衣,不能开我眉。何曾如草木,动辄得芳菲。有梦皆秋气,无声不子规。踏青驱柱杖,席地误治泥。”因春伤愁,感秋落泪,勾勒刻画,情韵交织。一腔忧愤,触物伤怀,难以自持。李弃还在诗作中寄托对亡友的哀思。清康熙十一年(1672)十一月初十夜,他良久难眠,挥笔赋就悼念亡友廖以贞、裴尔成、巫小鲁的《吊裴尔成》诗:“几年同笔砚叨唔,醴酒频供我酒濡,醉里妄言始妄听,醒时庄语识庄图……世人结交云雨幻,三人臭味若生无。”三位莫逆之交的同年相继离世,国家破碎,自己却苟且偷安,思念万千,只能“地下修文付板套,个部持论岂浑数。”   

       李弃发誓不仕清廷,虽然朝廷早有所闻,但仍想拉拢利用他。清顺治初年,清廷曾多次派人到清流四堡里长校乡寻访李弃。据传,当时朝廷的队伍浩浩荡荡,敲打着大锣进入长校村,三声连续“哐哐哐”,还有人手提宫灯,一队人马弹琴、唱曲,合奏着“长流锣鼓”而来,打算隆重迎请李弃出仕。但李弃却装病卧榻,不见来人,并以《闭门》诗答言:“皇皇问字毕生忙,到老无闻祗自商。刊落声尘将壁面,括囊銛锷善刀藏。床前容拜难诸葛,圯上书留待子房。未免不才犹竞爽,满楼风月日平章。”表达坚决不仕的态度。来人无奈,只得回朝复命,留下三个大花灯放在李弃住所,称随时可执宫灯赴任。后来,长校组织了花灯会,有船灯、龙灯和大花灯会,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晚上,三灯游走于长校大街小巷,十分热闹。李弃这房后裔以宫廷花灯模样,制作大花灯进行游灯,仍是铜锣开道,公锣连续“哐哐哐”、母锣连续“嚓嚓嚓”三声敲打,明显异于长校本地李氏其他各房出游时打锣时仅为一下。紧接着,才是大花灯缓缓出游,鼓板、大小钹、大小锣等紧随,乐队弹奏悠扬妙曲。因为大花灯源于皇宫的缘由,长校李氏其他房族游村行,无论是船灯、龙灯队伍,相遇时都要驻立回避,让这支大花灯队伍先行。这一规矩从来没有被破过,这或许是李氏后人对这位性情之人的先祖,表达敬仰之情的最直接质朴的形式吧。

  摘自-清同治福建省志 卷八十 明经篇

 摘自-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政府网  走进清流-人文历史篇


康熙十七年(1678)四月九日,李弃病逝于家乡,终年82岁。著有《评订史鉴》《李白也诗集》,遗留古诗35首,五言、七言律诗及绝句百余首。清初清流城关人,雍正十年(1734)壬子科举人,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进士,乾隆十四年(1749)授广西琼州府定安知县,官至广西钦州知府的伍文运称赞他说:“李公品行文章,见称有道,声誉藉藉。”               

王宜峻  (清流县党史办公室主任)李升坤  李联勤

2022年12月2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