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氏锦囊秘录

 关牯爱满天下 2023-02-18 发布于江西

《冯氏锦囊秘录》,四十九卷,中医丛书,简称《冯氏锦囊》。初刊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代冯兆张(楚瞻)撰。收有《内经纂要》《杂症大小合参》《脉诀纂要》《女科精要》《外科精要》《药按》《痘疹全集》《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等8种。

  • 书名(异名)
    《冯氏锦囊秘录》《冯氏锦囊》
  • 作者
    冯兆张(楚瞻)
  • 成书年代
  • 归属类别
    中医典籍
  • 相关图书
  • 冯氏锦囊秘录
    1
    来自当当网
    去购买

流传版本

现存康熙六十一年刻本及嘉庆、道光、咸丰年间刻本,以及民国上海昌文书局铅印本、千顷堂石印本等。

作者简介

冯兆张,明清间医学家。字楚瞻,浙江海盐人。十三岁习医,从师访道十载,行医两浙,六上京师。于内、外、妇、儿诸证均有研究,尤擅治痘症,审证施治,多获良效。治小儿疾病,初以迅猛峻利之药,急去新邪;次以宽猛相济,养正祛邪兼之;末以宽缓,用善药养正。崇尚温补,推赞《医贯》“命门说”。尝将钱乙六味地黄汤加减,衍成十方,取阴阳协调,水火相济,运用灵活,得心应手。广搜民间验方,博览前贤论著,撰成《痘疹全集》十五卷、《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十二卷、《杂症大小合参》十四卷、《内经纂要》两卷、《脉诀纂要》一卷、《女科精要》三卷、《外科精要》一卷、《药按》一卷等。合编其医书八种为《冯氏锦囊秘录》。子乾元(字龙田)继其业。

书评、序言

昔义兴太守许嗣宗精于医,或劝其着书贻后世,答曰:医者意也,吾意所解,莫能宣矣。盖深恐学古之上泥于书,拘于法,引经断疾,罔识变通。创为斯说,以教天下,意深远矣。今者业医之家,动以百计,岐伯圣经、雷公《炮制》、伊芳贽《汤液》、箕子《洪范》、越人问难、仲景《伤寒》、士安《甲乙》、启玄子传注、钱仲阳诊议、李时珍《本草纲目》,目不经见,妄以医名,遂至风寒燥火暑湿之六气,喜怒忧思悲恐惊之七情,表里虚实寒热邪正之八要,浮沉迟数滑涩大缓之八脉,浮芤滑实弦紧洪之七表,微沉缓涩迟伏虚弱之八里,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之九道,以及五行之生克,十二经络之传变,脏腑、阴阳、天和、岁令,茫然莫解。病者当前,所投非症,以速膏肓。呜呼!殆矣。不知“医者意也”一语,非读尽轩岐以下书不能出是言,非读尽轩岐以下书,不能行是言也。武原冯子楚瞻,少业医,行游浙东西间,所全活无算。浙东西士以医名者,咸俯首出其下。乙丑夏,至京师,经历愈多,施剂愈验,名节极甚公卿间。一日来谒予,出书一帙,曰《锦囊秘录集)。推探标本,缕析条分,使览者按类随索,了若观火。盖祖轩岐,宗仓越,法刘、张、朱、李及前后各家言,博综其义,断以己见,而成此集。信医学之津梁,百家之囊橐也。然则得义兴之言,可药天下之读古而不知变者;读武原冯子之书,可药天下之枵腹而空谈雷、仓之术者。
康熙岁次丙寅中秋书于燕台邸舍潞河张士甄
自序一
大哉!医道之不可不知也;慎哉!医道之不可不知也。人不知医,则养生之道何以明?良相之心何以济生?知之而不深,其患尤甚。病有虚虚实实之变,法有正治、从治、标本、攻补先后之宜,识认不清,龙雷者治作实火,中空者治作内余,血虚作楚治作风邪外束,火冒头痛治作太阳受寒,肾虚作泻治作脾胃内伤,燥涩膈噎治作痰火郁滞,无根脱气上冲治作有余消导,肾虚奔豚游痛治作血块峻攻,以至脾虚困倦之疟疾,误为肝强而消伐;劳伤虚袭之微邪,误为伤寒而重疏;困倦内伤之微滞,误为伤食而重攻。且外微热而里和思食,少少进食何妨?因微热而严禁之,每多饿死之冤;表气虚而畏寒怕风,微微养卫最宜,疑外感而遽汗之,常有亡阳之叹;罔顾本而徒顾标,标未尽而本先拔,纵标尽而何功?不切脉而惟问候,候有误而脉无虚,候若异而何据?守千古以上之成方,奈千古以下之人病情不合;读万载传流之证论,嗟万载传流以下浓薄迥殊。本浓者,何妨忘本攻邪;本浅者,理宜顾主逐客。凡此种种,察治稍乖,安危顿异,岂不难哉!况男妇之治不同,少长之候有别。先哲云:宁治一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盖言其延医之更难也。何则?凡治病有望闻问切四法,若婴孩,一见生人,定声啼色变。若是则声不得其平,色不得其正,而望闻之法废矣。饥饱未知,痛痒莫晓,欲问其所苦,询其所由,莫得一二。且脉气未全未固,嬉戏之余,脉因而动;宁息之际,脉因而静,则问切之法又废矣。四法既废,察治实难,自非受术精微,阐明至理,视于无形者,安得临症别有一种玄机,深见五内而极得心应手之乐,口不能言之妙哉?!张自业医以来,日夕兢兢,常思人命最重,所任匪轻,况寄蜉蝣于六合,得天地好生之德以有生,敢不体天地好生之德以济人!奈资禀庸拙,不学心聋,徒怀济世之至诚,深愧测海之浅见。然要之见虽浅,而念则诚,计唯图尽吾心而已。爰是殚心课纂《杂症大小合参痘疹全集》、《内经纂要》、《药性合参》以及女科、外科、脉诀诸书,计共二十余篇,凡历三十载而始竣目今圣天子道德性成,万庶均歌尧舜,慈爱念切,群黎遍颂羲皇。奈张衰老生理残障,既不能少效蚁力,敢不复仰体天心,谨抒野人管龠之见,少左医诀,微尽鄙怀,以证四方,高明爱我,摘其疵而明教之,幸甚。
康熙岁次甲戌夏六月既望后学冯兆张谨识
自序二
尝观上古之医立方,重剂克削,如麻黄、承气、陷胸、抵当等汤,咸获其效,所以立法垂训后人;中古之医,则有参苏饮、人参败毒散;至于东垣、立斋,则有补中益气、人参养荣等汤,以为虚人发散之用。盖因天地气化之浓薄迥殊,而人禀受之强弱大异,因时处方,是以如斯之不同耳。迄乎今也,气化转薄,禀受更衰。况多纵恣以耗其真,妄动以戕其性,思虑以伤其神,嗜欲以竭其精,自身既不能永享遐龄,而其为子嗣者,所禀更薄矣。气血即虚,变现百出,书即所谓难以名状也。再或七情稍动于中,疾病 起于内,非若古之天禀即浓,性成淳朴,先后之气充足,纵有六淫外犯,惟用重剂以竭之可愈者,况《内经》有云:邪之所凑,其正必虚。不治其虚,安问其余?又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百病之来,必由于虚,而有邪之凑,更由于虚,故许学士有读仲景书,守仲景法,未尝用仲景方,乃为得仲景心也。张所以有纂集上古、中古、近世群贤诸论,以明强弱补泻之宜;更集幼科方脉合参,以广先天后天,少壮浓薄之异;更集女科、外科各论,以辨阴阳内外之殊;更详声形色脉,以为望闻问切之用,计成二十卷,于前册矣。至于痘疹,既由先天受毒之轻重,禀赋之浓薄,更关后天气血之盛衰,调治之宜,否则,其上古、中古、近世之所禀不同,而古遗补泻诸方定论,亦难取为仿法矣。故张亦将先后群贤诸论,条分各门,汇列备悉,复揣古哲未尽之旨,并张寤寐心得之微,赘之于末,以证后贤。但张七龄,先严见背,痛乏趋庭之训;长因贫窭,苦无膳读之资,虽由诸生以入国学,实以岐黄之道牛马四方。甲子部试入都,因而寄迹燕地者二十载矣。黑发已成皓首,倦飞之鸟知还,愧无一事之成,特展半生之秘,深惭不学无文,敢望大方教政,神而明之,使长幼共沐乎春风长养之中,皆出后贤,诚求利济之德,实为寿世无疆,张私为之预庆预祷也。
康熙岁次壬午立春日书于燕台邸舍后学冯兆张谨识
章节目录
杂症大小合参卷首上内经纂要
杂症大小合参卷首下内经纂要
杂症大小合参卷一
杂症大小合参卷二
杂症大小合参卷三
杂症大小合参卷四
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杂症大小合参卷六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杂症大小合参卷八
杂症大小合参卷九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一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三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五
女科精要卷十六
女科精要卷十七
女科精要卷十八 胎产门
外科大小合参卷十九
杂症大小合参卷二十
痘疹全集卷二十一 痘门概论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 总论痘要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总论痘要夹症门
痘疹全集卷二十四看法诸验
痘疹全集卷二十五 发热门
痘疹全集卷二十六 见点门
痘疹全集卷二十七 起胀门
痘疹全集卷二十八 灌脓门
痘疹全集卷二十九 收靥门
痘疹全集卷三十 落痂门
痘疹全集卷三十一余毒门
痘疹全集卷三十二妇人科痘疮
痘疹全集卷三十三麻疹门
痘疹全集卷三十四
痘疹全集卷三十五 痘疹补遗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三十六 总论诸要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三十七草部上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三十八草部中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三十九 草部下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全参卷四十 木部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一 石部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二 谷部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三 菜部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四 果部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五 兽部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六 禽部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七 虫鱼部
杂症痘疹药性主治合参卷四十八 人部

内容简介

本书将诸贤之论,类分各门,并揣古哲未尽之旨,置一己心得,编纂此书。书中《内经纂要》二卷,为清代顾世澄所撰,其余七书皆冯氏撰著。《内经纂要》二卷,主要摘录《内经》原文,加以注释,间附顾氏己意;《杂症大小合参》十四卷,主要为水火立命论、太极图识,以及内科、儿科杂病证治;另有《脉诀纂要》一卷、《女科精要》三卷、《外科精要》一卷及《药按》一卷,论脉法之要诀,女科、外科杂病证治之妙法,药性功效主治等。《痘疹全集》十五卷,阐述痘疹发病、演变、并发症、治疗等,并有以痘色判别顺逆及吉凶痘形图、古贤治痘诸方;《杂症痘疹药性合参》十二卷,先论治痘疹之药如何择地及收采之法,后载药物五百余种,阐明痘疹主治合参之依据和经验体会。其治痘之法,初以迅猛峻烈之药,急去新邪,次以宽猛相济,养正祛邪兼顾,末以宽缓,择善药养正。

影响评价

本书刊行后传至越南、日本等国,越南名医黎有卓十分推崇,在其所写的《海上医宗心领》中,对之作了颇多引述。
[1] [2] [3] [4]

参考资料

  • [1]  余瀛鳌 李经纬.《中医文献辞典》.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 [2]  李经纬.《中医人物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
  • [3]  裘沛然.《中国医籍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