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氏族谱 | 重庆市长寿区珍珠坝文氏

 文氏家族 2023-02-18 发布于湖南

全球最大的文姓交流平台

新闻 | 族谱 | 文化 | 寻根 | 联谊

这里有最新最全的文氏族谱

点击上面中华文氏宗亲网关注我们

第一章序言

第一节 续修谱序

国有史书,县有志册,族有谱志,为之一理,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欲明大道,必先知史”这些富有恒理的真知灼见,说明历史与现实和未来密不可分。只有充分地知晓历史,尊重历史,才能准确地把握现在,预测未来。续编《文氏族谱——珍珠坝世系》追述了我族历史,记载了我族生息繁衍,世系源流,是一本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当今,改革开放,祖国繁荣,社会稳定,政通人和,各族编修族谱之举,应运而生,我族氏众也纷纷提议续修族谱,使我族世世代代知其列祖列宗,探索族史,借鉴史实,弘扬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增强民族团结,激发族人热爱宗族、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国家的炽热情感,同呼吸,共命远,心连心,一心一意,奋力拼搏,用汗水和热血,智慧和才华谱写明天更加辉煌的历史新篇。本次续谱,以先祖仲公为起笈,入川始祖之化公为源流。由于年代久远,人口繁衍,不断分支,辗转迁徙,导致先谱流失,前人续谱中断,自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编谱后,至今150多年尚未编写,族史失传,仅存谱册,被令行销毁,谱书残存,唯有两册,残缺不全。综上所述,我族史料极缺,史实难予确考,给本次续修族谱造成极大难度。幸好已故廷华公(号旭彬)生前搜集的族谱资料很有参考价值。对过去我族历史,主要为参照《文氏珍珠坝族谱》和《高峰寨文氏源流族谱》,查阅《中国《长寿县志》(1997年10月第1版,第一次印刷)、《中国历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成都出版)、《重庆历史》(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1998年6月第2版,2000年7月第6次印刷)和其它有关历史资料。

文姓的起源有四:

最早的一支起源于西周初期,据史书《风俗通义》记载,“周文王支庶,以谥为姓”。周文王是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是商朝末年住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城车北)的领袖,姓姬名昌,商纣王时为西伯,亦称昌伯,深受国人拥戴,许多贤士都投靠他,因此,引起商纣王的猜忌,找借口把他囚禁,他在被囚期间,潜心研究伏羲八卦,将其演变为64卦,并写了卦辞。本文转载自中华文氏宗亲网。历时七年才获释,在位50年。曾解决虞、芮两国争端,使两国归附,还攻灭黎(今山西长治西南)、邗(今河南沁县西北)、崇(今河南嵩县北)等国,营建丰邑(今陕西西安沣河以西),并把都城由岐山迁于此,为周朝建立奠定基础。病逝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继承他的遗志,完成灭商大业,建立西周。按照经纬天地为文之义,给姬昌加谥为文王。周文王的支庶子孙中以他的谥号“文”为姓氏的,称为文氏。

另一支文姓,源自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据史料《路史》记载,"太岳后有文氏",姜文叔是炎帝裔孙伯夷之后,西周初期被封于许(今河南许昌)建立许国,因传说伯夷是四岳的始祖,所以《左传》隐公十一年云“许(指许国的国君)太岳之胤也”。春秋时期,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迁徙,于公元前506年迁至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传至战国初期的许元公之时,为楚国所灭,子孙分散,除以国名“许”为姓外,还有一支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字号为姓氏的,即文氏。

再一支文姓,也起源于西周初期。西周初期建立的卫国,先建都于朝歌,即今河南淇县,卫文公时迁都于楚岳,即今河南滑县。卫成公又迁都于帝丘(今河南准阳)。至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孙文子的后代有的以祖字为氏,也姓文,清人张澎所著《姓氏寻源》中云:出自将军文子之后者。

还有一支文姓起源于后晋石敬塘时期,为避敬塘之讳,遂分“敬”而为“文”、“苟”二姓。

我文氏族属最早的一支文姓族,涪陵区石龙乡井家湾文汝成和梁平县虎城镇文汝明所菠《文氏珍珠坝族谱》(清道光二十六年辛卯岁九月二十六日后世孙文江汉撰志)的序言中写道:“我文氏族之始始於姬(昔、发)......",由此可知,我族实为周文王支庶之后裔。

我先谱中也写道“分敬而为文苟二姓”,我文氏族不属此支文姓族,因周文王和其子周武王在位的西周是公先前1100年,而石敬塘在位的后晋是公元936年至946年,与西周相距3000年左右。同时,从涪陵区石龙乡井家湾文汝成和梁平县虎城镇文汝明所藏《文氏珍珠坝族谱》(清道光26年9月26日文江汉及撰志)载道:我文氏族祖先文仲公系大汉人氏,大汉是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比后晋时期早700年左右,我支文氏族起源比此支文姓族早2000年左右。

据《风俗通义》和《姓氏寻源》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文氏族播迁于江淮一带,西汉至三国时期,众多文氏族人居住于安徽,河南、江西、山西等地,河南固始县东南2公里史河东岸黎集城一带有文氏古城遗址,.所出土有汉代文物,传为文姓人世居之地。本文转载自中华文氏宗亲网。唐代以后,文氏族在全国分布很广泛,并称盛于山西和江南各地,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文姓在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处于100位,今新加坡等国也有文姓。

《文氏麻城县谱序》称,我文氏族在仲公之前居住于安徽舒城县,仲公时移居山西省介休县(移居原因及确切时间无考),数十年后,祖武公移至湖北省麻城县世居。《文氏珍蛛坝谱序》(道光26年9月26日文江汉撰志)称:“之化公去湖北而入蜀川落业於重庆府涪陵县百里下二甲珍珠坝是居焉”。《文氏源流谱序》廷华公号旭彬所搜集文氏族谱资料)叙:“明朝仕蜀夜朗令落业于涪陵南岸麻坝北岸高峰也“。《文氏宗祠麻城县谱序》(廷华公号旭彬所搜集文氏族谱资料)道:“明末自成陷京、献忠袭川,文氏之不能久居此地者......而作入川之计”。之化公于明末入川,即明朝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至1645年),也是清天聪和崇德时期(当时满人未入关,国号为后金,1414年入关后改国号为清,即顺治元年,清朝正式建立),明末张献忠率民起义,战事纷纷,难执旧业,不得不入川定居。当时,文氏族入川者众多,一部份落业于涪陵南岸麻堆坝,百余户在涪陵北岸高峰寨。我之化公定居于珍珠坝,文氏祠在高峰寨,后因高峰文氏神速庙火灾,大部份又迁居贵州,只七八家留居。

《长寿县志》(1097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记载,“明末清初战乱近30年,四川人口减少90%以上,故清代康熙十年到雍正年间,移民入川形成高潮,明未也有入川者,称“湖广填川”。是时,两湖两广及浙江等省部份移民入涪陵县、长寿县等地定居,据现有族谱考察,多称其祖籍系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重庆历史》(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公元1998年6月第2版,公元2000年7月第6次印刷)写道:“公元1640年8月,张献忠率军由湖南经湖北进入奉节,大败明军,公元1641年正月进驻开县,全歼明朝守军,1643年张献忠称大西王,建立农民军政府。1644年正月大西军战#门,入云阳,二月破万县,元月攻下涪州城,六月十七日抵达重庆附近的铜锣峡,由南岸到达江津,兵分两路,一路由佛图关,一路由莱园坝,用了六天时间攻破重庆城。从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这几十年的战乱中,使四川人口大减,为了恢复和发展四川经济康照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实行向四川移民政策,即所谓“湖广填川”,重庆地区因此人口迅速猛增,康熙至雍正年间是移民入川高潮。”

我之化公系明末入川,据我族入川后第四代孙文以载公之墓碑文:“皇清雍正拾贰年岁次甲寅年拾贰月十三日敬”,即公元1735年。本文转载自中华文氏宗亲网。按平均每代人历时25年计算,之化公与以载公相距一百年左右,以此推测,之化公入川时间大约是公元1635年前后,明末崇祯皇帝在位为公元1628年一公元1645年,之化公明末入川之说无疑,由此可见,我之化公系早期入川者。

又据《长寿县志》(1997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所载:“明代洪武14年(公元1381年)命天下郡县编制'赋役黄”鱼鳞图册,县城内称坊,乡村设里,每里110户,里之下编成10个甲,每甲10户。按这个标准户数足的里编为一册,称为全图,不足的称为半图”,因此,后世称里为图,由此可见设里甲行政建制在明代,我族之化公入川时落业于重庆府浩陵县百里下二甲,之化公明末入川之说与此相符。

《文氏珍珠坝谱序》载:以训时,地少人多,难以共处,买业于涪州百里一甲勾家场延禧寺石灰沟是居,愿后世子孙计久不忘也”。之化公的曾孙有三,即以载公、以训公、以传公。因世代繁衍,珍珠坝人口不断增多,耕地未增,生计维艰,以训公大约于清乾隆年间移居涪陵百里一甲石灰沟,以传公移居回龙文家场,以载公守旧业,仍居珍珠坝。

我族先谱中有八房合族之说,文廷华公生前所搜集的族谱资料中有“大清道光十四年次甲午古二月二十日古立文姓合族碑志......"的记载,我族民间也有此流传, 由此可见,八房合族是实,但合族时在何地,主持人和参与者以及合族后的辈份用字等我先谱中概无记载,其它文氏族谱中有无记载,尚不知晓。道光14年,即1835年,与我族入川时相距200年左右。据我所知, 合族八房的后裔,因修建狮子滩水电站而移居,有的迁居南川市,有的移居大竹县、梁平县、邻水县,还有的迁移到垫江县等地。

本次续编族谱,将先谱序言录入,让族人及其后世子孙阅读,领悟其意。把先祖的基碑文也录入本谱使以后世代能知晓。本族谱中还对部份人物作了简介,让后代了解我族人才辈出,从中受到教海和启迪。本文转载自中华文氏宗亲网。

文汝成撰

于双龙镇中心校

二00一年九月

第五节 珍珠坝文氏相传学名字辈

之邦草以仁林金,国仕学廷应汝清,

先代必能从大义,永登孝友贵同心,

朝中举用思才美,禄位保全德自深,

辅政一时端在子,广传英会重如琛

我珍珠坝文氏族学名用字辈,征求广大族众意见,经续修族谱小组研究商定仍旧沿用先谱中所列的五十六字。凡我同宗之人,均严格按此取名,用完后可重复运用,也可再编,但不得无字辈。至于字号,则因名取号,不受此字辈限制。

清道光二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

文仕海号江汉撰

参考:

长寿区珍珠坝文氏:先祖武公位下第四世之化公居珍珠坝。字辈:之邦草以仁林金、国仕学廷应汝清、先代必能从大义、永登孝友贵同心、朝中举用思才美、禄位保全德自深、辅政一时端在子、广传英会重如琛。此支又有宝圣公居廖狮滩,志圣公居水口,加圣公居大屋嘴,加德公居铁匠湾,启圣公居河嘴,启昌公居罗围城,之林公居洗脚溪。

文姓,公众号:中华文氏宗亲网【文氏分布】重庆市各区县103支文氏的源流始祖字辈​

长寿区长寿湖镇桂花村文氏:原属高峰文氏支房,据文氏族谱序记载,其先祖武公迁移湖北麻城孝感县定居,其后随忠公到贵州桐梓任县令(蜀夜郎令)落业涪陵南岸麻堆霸北岸。字辈:....以仁明庭光,近山朝堂武,福登雍义必,有兆增祥。

文姓,公众号:中华文氏宗亲网【文氏分布】重庆市各区县103支文氏的源流始祖字辈​

一世祖文忠,字恕卿,楚麻城籍,彥博公十世孙,仕元为蜀夜郎尹,明初弃官入涪,卜居长里大坝。没葬九颗印山下大坝之印盒坝,山向凤凰一坼,斜向张家沟。娶孺人徐,卒葬坝上,正向本宅,丙山壬向,前有九曲水迴环。生子三:兴隆、兴祖、载道。

文姓,公众号:中华文氏宗亲网【文氏族谱】重庆涪陵文氏族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