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其实是两个问题:1,忠顺王府为什么要戏子蒋玉菡;2,忠顺王府为什么去贾府要蒋玉菡。 先说第一个。为什么要找蒋玉菡?长史官说了:“我们府里一个做小旦的琪官”,琪官蒋玉菡不是自由献艺的艺人,而是忠顺王府的家伎,私有财产。 自己家的东西丢了,当然要去找。就像贾府在七十二回经济已经很紧张,林之孝已经提出裁员建议了,但是潘又安逃走,还要派人去找。是贾府损失不起一个小厮吗?当然不是。 《海上花列传》里,也出过类似的事情:男仆将主人的贵重物品卷逃,主人去跟朋友商量可要报官,朋友回答:“报官是报报罢了。真正要到了贼,追他的赃,难了么!”主人正在方寸大乱,于是接着问:“不报官好不好?”朋友告诉他:“不报官也不行;倘若外头再闯了点穷祸,问你东家要人,倒多了这么句话。”意思是逃仆在外惹祸,会给主人招来麻烦。 老舍的《四世同堂》里,冠家姨太太桐芳为行刺日本鬼子而死,冠太太就趁官方没查到她底细时“报了案,说她拐走了金银首饰,偷跑了出去”,还叮嘱全家人“大家都得说一样的话,别你说东,他说西,打自己的嘴巴”。这不仅是因为太太与姨太太“妻妾争风”,也是为了撇清关系,不给自己惹麻烦。 以忠顺王府的派势,逃仆在外闯了祸,大概也不会给忠顺王爷带来什么大麻烦,但也多少是个麻烦。但对王爷是如此,底下人是干什么的?迎春的奶嫂随便到迎春屋里来,平儿就批评迎春的大丫鬟绣橘:“都是你们的不是。姑娘好性儿,你们就该打出去,然后再回太太去才是。”屋里的小事,姑娘不管的,丫鬟就有责任处理;府里的小事,王爷未必会过问,但管家、长史如果不问不管,就是失职了。 所以,忠顺王府的家伎逃走,忠顺王府的长史官就要到处寻找。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到贾府来找?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蒋玉菡这样的戏子,本来就是走富贵人家、上层路线的。他结交的达官贵人很多。他和宝玉初见,是在冯紫英请客的酒席上。能让他来做陪客,可见他们相当熟悉。薛蟠说“那琪官我们见过十来次的,我并未和他说一句亲热话”,他与他的相识也在宝玉之前。而蒋玉菡系腰的茜香罗汗巾是北静王所赐,这一点未必是真,有可能是蒋玉菡自高身价的饰语,但是显然他也与北静王相识。 那么,忠顺府长史官为什么不去北静王府、冯紫英家、薛蟠家去蒋玉菡,偏偏跑到贾府来?难道他打听来打听去,打听到“十停人倒有八 当然不是。长史官肯定知道与蒋玉菡“相与甚厚”的人员名单,即使不是十分完整周密,也不可能只有宝玉一个。单单来贾府寻找,说白了,就是因为贾府最好欺负。 忠顺王是亲王,北静王是郡王,虽有高下之分,其实相差有限。长史官再没眼色,也不敢贸然跑到一个郡王家里寻找逃人——万一北静王本来无意,被长史官一激,反激起了庇护之心,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冯紫英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曾为秦可卿推荐过良医,显然是“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有一定的社会经验。而且把冯紫英自己说,“上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看来他少年意气,是动不动就“怄气”打人的。打了仇都尉的儿子,事后后悔反思;要打个王府的长史官,那可算不上什么事了。 薛蟠不是官员之子,可是说到“怄气”打人,一点儿不比冯紫英差,反而更胜一筹。他自己是个“笨家”,不会打架,可是架不住手下有一群如狼似虎的仆人小厮。如果长史官找上他去,一言不合,动起手来,一定会吃亏。当然事后操作,忠顺王府势必报复薛家,但这长史官的眼前亏还是吃定了的。 相比之下,贾家虽然是军功出身,现在早已弃武从文;宝玉不像北静王身袭爵位,不像冯紫英干练,也不像薛蟠恣意任性;更兼上有贾政这个小心谨慎的现任官员。几方面因素综合下来,宝玉就是纯纯的“能说不能行”。 放着这样一个“银样镴枪头”,为什么要去找别人呢? 至于说什么“国丈之家”,更加不足为凭。光是元春封妃省亲,贾琏就提到有周贵人、吴贵人家都在修盖省亲别院,这还是京中居住后妃娘家的一部分。除了这三家,还不知道有多少嫔妃贵人,有多少“国丈”、外戚呢。 一个小小的、不得宠的“贤德妃”,唬唬花自芳、王狗儿、张华之流,是足够了。要威慑忠顺王,那可差得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