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1年,王德福带领全班坚守阵地,打退敌人9次冲锋,全班牺牲3

 铁血老枪 2023-02-19 发布于上海
1951年,王德福带领全班坚守阵地,打退敌人9次冲锋,全班牺牲3人。王德福很纳闷,这么巧,3位战友竟牺牲在同一掩体里?他跳进掩体观察,没想到发现了大问题......

1951年6月,王德福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先后担任了战斗组长、班长等要职。

1951年11月,王德福接到命令,带领部队在文登里一带狙击向元山进犯的敌人,遏制住交通要道。

接到命令后,王德福身为9班班长,在第一时间内带领全班驻守在最前线,保持高度警惕,不让敌人进犯。

在接下来的一天内,敌人向前线发起了多达9次的猛烈攻击,但都被英勇的9班打退。

战斗结束后清点人数时,王德福发现英勇牺牲的3人,竟然在同一掩体里。

王德福顿感不妙,第一时间内亲自检查了掩体。

在仔细观察后,王德福一拍脑门,终于知道问题所在了!

这是一个机枪掩体,前面没有障碍物,虽然机枪的扫射范围广大,但是位于陡坡上,大大地减少了机枪射出子弹的威力,并且非常容易暴露。

而当王德福继续仔细勘察时,又发现了第二个问题。

这个掩体的空间不仅深度很浅,而且空间很小。

如果要站起来,我军就有大半身子在外暴露,如果坐下来,以成人的身姿却伸不开腿,不能灵活改变作战姿势,所以 3位战友只能拥挤着半蹲作战。

但当敌人发起攻击时,掩体后的士兵只能站起来对抗射击。而一站起来,士兵的半大身子就会受到对面的攻击,3位英勇的战友就是这样壮烈牺牲的。

查清了问题之后,王德福带着战友们夜以继日地抢修破损的掩体,战友牺牲的掩体也没有放弃,在上面放了几顶帽子用来迷惑敌人。

王德福还向战友倾囊相授相关作战知识,丰富战友们的经验。

几天过后,敌人又展开了猛烈的攻击。这次敌军分为了3队,分别向我军驻守的山头进攻。

王德福沉着冷静,等待敌军一步步接近,直至离我军仅剩10多米时,他将手榴弹奋力一掷,敌人瞬间被吓得往下撤退,随之而来的是战友的掩护火力。

王德福命令战友,将掩护火力集中在那显眼的假目标“一堆帽子”上。

帽子周围的泥土瞬间被火力掀起,王德福见时机到了,便立刻下令:“转移!”

所有的士兵按照之前的计划有序地改变攻击策略,退至两旁。

当敌人还在对着帽子猛烈攻击时,突然受到了两旁的火力压制,敌人的左右两支队伍被打退,而中间的主力队受到左右夹击无法撤退,伤亡惨重。

这一天,英勇无畏的9班消灭了70多名敌人,王德福的作战计划顺利实施,我军只有一人负伤,歼敌记录高达1:70。

几天后,受到沉重打击的敌军卷土重来。

这次敌军带来了4架战机和7架重型坦克,同时向我军前线发起炮击。一阵猛烈攻击后,一位高级军官在火力掩护下,大摇大摆地向我军前线走来。

他目中无人,毫不警惕,似乎认为我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如此重大的炮击,应该无一生还了。

但他毫不知我军战士有勇有谋,训练有素,正等他越走越近。

王德福心理素质极强,几次战友想奋起射击都被他阻止。直到距离我军只剩8、9米时,王德福才带领部队奋起反击,这时的命中率高达百分百,瞬间击毙了高级军官和大部分敌人。

敌人回营后不甘心,又调动了许多部队增援,并且试图在炮火掩护下抢回军官的的尸体。

身经百战的王德福看出了他们的意图,一边指挥部队有序不紊地修整掩体和攻击,一边指挥队里的神枪手注意军官附近的情况。

结果不出所料,敌人不仅没抢回尸体,还丢失了更多兵力。

在王德福的指挥下,我军打退了敌人9次冲锋,最终消灭了400多名敌人。

战斗结束后,9班全班以少胜多,机智勇敢,荣立特等功!

195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王德福作为志愿军代表,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令人遗憾的是,1956年1月17日,王德福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23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