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建刚:教书三十年——我的成长心路历程

 大奔h1wmjlcm1r 2023-02-19 发布于江西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是一首诗
教书三十年
——我的成长心路历程
原创|管建刚 
来源|教育研究与评论 
管建刚,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著有《家常课十讲》《家常课对谈》《一线带班》《一线表扬学》《一线教师》等。本文刊发于《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2022年11月刊。
管建刚:20年20本书——什么都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是:你准备开始写了吗?
管建刚:善待教育的教师,才是善待自己生命的教师

图片

一、
三年又三年,不知什么是语文,
不知怎么教语文

1991年的5月,我很焦虑。这段时间我们正在实习,可我真不知道怎么教书。再过两个月就中师毕业,要去学校真刀实枪地教书了。学校给我们每人订了一本《师范教育》,我读到姚烺强老师的《小学语文“一点突破法”》。“一点”就能“突破”,大概是题目吸引了我,就邮购了一本,还特意向姚老师请教了这种教学方法。为此,姚老师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教务处,大意是你们学校有个叫管建刚的学生挺好学。我挺难为情的,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如果真好学,我也就不会这么焦虑了。

收到书不久,我生病住院了。姚老师的书也就搁在一边。

住院又出院,出院又住院,如此反复,将近一年。教书的事情自然没心情去理会,一心只想身体健康,盼着能像以前那样生龙活虎,脚下生风,放飞青春。所以,一年后我去村小上班,教书是我的副业,养病才是我的主业——我给自己熬药,给自己打针,学起了站桩,学起了静坐,看起了医书,还订阅了各类养生杂志。

我在村小教高年级语文,实在是个意外。

村小的校长说,小管,你教二年级数学和四年级数学。我也知道自己的数学好。当年考师范,640分的总分,我考了584分,总失分56分,其中语文一门失了28分,其他五门加起来总共也失了28分。我的家里没有一本课外书。在我幼时的印象里,课外书等于连环画,等于金庸,等于琼瑶。

身体不好的我一听要教两个班的数学,还是两个不同的年级,需要两头备课,立马慌了,赶紧去找校长商量能不能照顾一下,教一个班。校长想了想说,教一个班也行,只是不能教数学,要改教高年级语文。我没多想便答应了下来。从没教过书的我天真地想,教一个班总比教两个班轻松。我就这样成了语文老师。可是自己都没学好语文,怎么可能会教语文呢?教了三年书,我都不知道什么是语文,该怎么教语文。更何况,我的心思也不在教书,而在养病。

到底年轻,养了三年病,身体总算缓过来了,家里的寒冬却到了。

父亲同他人一起合办了一个小厂子,半年了居然没有生产出一个产品。原有的积蓄都砸进去了,能借的钱也都借了来,竟没有一分钱的回报。几个合伙人见了面不是阴沉着脸就是吵架。最后大家得出一致的结论,一个人是条龙,三个人是条虫,这个厂子只有整给一个人才有救。说得好像挺有道理的,可是谁都不想要。怎么办?抽签。结果父亲抽到了这个烂摊子,接下了厂子的所有债务。

父亲上过一年学,母亲上过一天学。母亲说她进学堂的第一天下午,就被外公闯进教室拉回家去了。母亲不识字,帮不了什么忙。父亲愁眉苦脸,母亲愁眉苦脸,一家人愁眉苦脸。最后我说,爸,妈,我帮你们干。

又是三年,教书成了我的副业,家里的厂子成了我的主业。一下班我就在厂子里干活,一到礼拜天,不是去进原材料,就是去跑市场。这三年哪有心思想什么语文教学,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教书的。

头三年,我也不懂语文教学,但至少我还有时间跟学生玩在一块。这三年,连这些都给省略了,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语文,怎么教语文。

图片

二、

就想走出村小,到中心小学去,
开始为自己而教

1998年的春天,我面临一个选择:要么好好教书,要么好好经商。连我自己都知道,再这样“脚踩两只船”,肯定教书不像样,厂子也经营不好。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关了厂子。

从每天的忙碌中解放出来,从双休的奔波中解脱出来,看什么都是那么轻松和惬意。1998年的春天起,我写了一段时间的小散文,发表在地方报上。那些小散文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在我师范毕业7年后,我对自己说,这辈子就老老实实地当老师吧。

那个时候,我的师范同学有的在镇上的中心小学教书,有的在县城里教书,还有的调到了教育局的相关部门工作。我在哪里呢?我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屯村镇斜港村小学,一所地地道道的村小,六个年级,150个学生。

我也想走出村小,到镇上,到中心小学去。怎么去呢?只有好好工作,让中心小学的领导看见我的努力。

一个教师要想有别人看得见的成绩,主要有三条路可行:一是上课,二是组织学生比赛,三是写文章。我知道上课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毕业7年了,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上课的,甚至教案都是抄的!那时候还没有电脑和网络;如果有,我肯定也是借助电脑和网络复制、粘贴。别说外出上课,就是外出听课也没有。说实话,7年后的我跟刚毕业的师范生没什么区别。要说组织学生比赛,我们的学生要乐器没乐器,要课外阅读没课外阅读,要兴趣班没兴趣班,不能跟镇上的学生比。琢磨来琢磨去,只剩下一条路,也是大家都怕的一条路:写文章。但我的语文却是所有学科中最糟糕的。我没看过什么课外书,也怕写作文。但总要有个选择。后来我想通了,写文章这条路既然大家都怕,那我就咬咬牙冲上去。因为大家都不敢往前冲,说不定只要我坚持冲上去就能搞出点名堂。就像大家都不敢跑马拉松,只要你敢,哪怕最后你是走到终点的,你也是胜利者。

还是1998年。那年秋天,由《江苏教育》杂志社承办的江苏省颇负盛名的“教海探航”征文活动在吴江举行,整个吴江都在发动大家积极参赛。我也想参加。写什么呢?写语文教学?不行,那不是去送审,而是去“送死”。最后,我选了班主任工作这个方向。工作了7年,语文教学虽没什么进步,但跟学生相处了7年,不说“成”了多少、“得”了多少,“败”了多少、“失”了多少,总归还是有点感受的。可我不会写啊!于是,把《江苏教育》一本一本地搬到床头,每天逼着自己看上面的获奖论文。刚看的那会儿,我体会到了什么叫“阅读催眠”。那么多的术语,我看不懂,看着看着,头脑就昏昏的,然后我就舒舒服服地睡着了。后来我给自己下了军令状,每天晚上必须看懂两篇论文,最起码要看明白是怎么写的。坚持了半年,对论文的基本论点、分论点、基本框架等,我慢慢有点感觉了。

看论文的同时,我也在规划怎么做班主任。于是,买来了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买来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李镇西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我一边想办法、出点子,一边把做班主任工作的点点滴滴记下来。参加“教海探航”活动的论文写了一稿又一稿,写好了拿给县城的小学语文教研员谈永康看。谈永康是我师范“不一班”的同学,他在一班,我在二班。师范的男生少,自然熟悉。1997年,他就获得了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的全省第一名。他说这里不行,我回去改。改了,又乘公交车去找他,请他再提建议,回来后又改。没有电脑,几千字的论文,一个字一个字写上去,实在麻烦。后来,我就把能用的部分剪下来,再补上要改的部分。等到定稿上交,剩下厚厚的一摞废纸。

这篇文章最终获得了二等奖。1998年11月,我作为村小教师的代表,受邀参加颁奖大会,由此结识了特级教师薛法根。薛法根老师是全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和我同在吴江。然而,在此之前,我这个村小老师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他。

颁奖活动结束后,我征得妻子同意,买了电脑和打印机。说出来也难为情,当初买电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的字不好看(当然现在也不好看),写好了文章投稿,觉得拿不出手。那时买电脑和打印机的费用几乎就是我一年的收入。我对妻子说,我一定好好写,哪怕是挣稿费,我也要努力写上两三年,把买电脑的钱挣回来。

我是村上第一个买家用电脑的,大概也是整个镇上第一个买家用电脑的。不是有钱,不是赶时髦,而是为了写文章。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每天晚上19∶00到21∶00,我都准时坐在电脑前写文章。我要求自己一个星期至少写出一篇教育随笔。而我那个时候的水平,也就是用一个星期中的14个小时,写成一篇千字文,平均每小时写六七十个字。冬天到了,家里没有空调,我依然每天在电脑前坐2小时。实在冷,妻子拿来一个纸箱,铺上棉絮,脚踩上很柔软,很暖和。妻子又拿来一条薄被子,给我裹在腿上。手实在冷,妻子给我打了一副露出手指的手套。

我的教育文章被一篇篇地发表出来,先是在地方期刊,再是在市级期刊,而后是在省级期刊。1999年的秋天,我摘掉了村小教师的帽子,终于调入镇中心小学。

三、

满脑子想的都是学生、学生、
学生,为学生而教

因为要写作,所以要阅读。看到别人的教育做得那么用心,回想自己前些年的教书,真的很汗颜,很惭愧。亡羊补牢,虽然不能补回以前的“羊”,但至少可以为现在和以后的“羊”着想。

我该做些什么呢?我想到了作文教学。自己写了一两年了,在我们这个小镇上,我相对还有些自信。而且这些年阅读教学探索已经搞得如火如荼,很多人蜂拥而上,研究作文教学的倒是还没什么人。

作文教学怎么做呢?我想到了自己。我以前是一个怕语文、怕作文的人,现在却因为写作调到了中心小学。我这一点点的水平怎么来的?当然是“写”出来的。我怎么愿意去写的呢?因为我想通过写作调到中心小学去。写作怎么能把我调到中心小学去呢?因为写好了作文可以投稿发表,发表以后大家都认可我了,觉得我有点才,不能在村小里埋没了。

这么想着,我便找到了作文教学的关键词——发表。因为一篇文章的发表,我一个星期都会过得特别有精神,好像身边所有的人都在说,你看,这个管建刚有两下子。如果这个月发表了两篇,那这个月我基本上都会在兴奋和幸福中度过。这种发表的兴奋和幸福再一次激励我,努力写下一篇文章。

如果让班上的学生也经常发表作文,那该多好啊!相信他们也会很兴奋,很幸福,也会像我一样爱上写作。一个班50个学生,别说中后等学生,即便是作文尖子生,一个学期能在正式报刊发表一篇作文,那在乡镇中心小学都是了不起的事。当然,我想让全班学生都像我一样爱上写作。因为,只有作文尖子生“唱戏”的作文教学,那不是一般的教学班,而是兴趣班、培优班。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就开始盘算该怎么做。

直到有一天,学校里购进了印刷机,大家都去看新鲜。看着印刷机飞快地印刷出一张张通知和练习卷,我突然想到,如果这一张张纸上印的是学生的一篇篇作文呢?那不就是一份作文报吗?何不自己办一份作文报?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作文“发表”的问题,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实现作文发表的愿望,而且还是源源不断的发表——因为我们自己办一份班级作文报,所有的作者都是班上的学生。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问题接二连三地袭来——

第一个问题,没法输入文字。那是2000年的春天,班上没有一个学生的家里有电脑。我向校长汇报,希望能在中午和傍晚放学后各开放40分钟电脑房,让班里的学生去输入作文。校长很支持我的改革。电脑问题算是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学校的微机房也才建立,学生就上过几节电脑课,打字速度跟蜗牛一样慢。不少学生40分钟、80分钟也输入不好一篇400字的作文。我向电脑老师了解了学生的打字情况,组织班上打字速度快的学生成立“文字输入小组”。实在慢的和实在忙的(比如“后进生”,忙着补各种作业),可以请“文字输入小组”的伙伴帮忙。有意思的是,后来这个“文字输入小组”的成员参加省里的计算机比赛,有的获得了一等奖,有的获得了二等奖。这在我们这个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小镇简直是个奇迹。也有实在来不及输入的作文,那就由我来帮忙。

第三个问题,那时拷贝资料都用3.5英寸的软盘,一复制,便吱吱嘎嘎地叫响;拷贝好了,拿到我的电脑上打开一看,没有。学生赶紧冲回电脑房,打开电脑一看,打好的作文没了!因为电脑房的电脑都用于教学,只要一关机,马上清零。我跟学生说,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时间充裕的话,拷贝到软盘后,电脑不要关,先拿到我这里,我复制成功了,再去关电脑;二是如果时间紧张,那就用自己的软盘拷贝一份,用电脑房其他同学的软盘也拷贝一份,来个“双保险”。

第四个问题,排版。那时候没有什么排版软件,一方面是自己折腾,另一方面是请教电脑老师。学校的电脑老师是半路出家的,也只知道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比我高明不了多少。倒是新来的年轻老师,有比较熟悉电脑的,我就找他们商量怎么编排。

第五个问题,2000年后有一段时间,小镇上时不时停电。我和学生最怕周五停电。因为周五要出版我们的班级作文周报,没了电,什么也干不了。当然一般不会连着停电两天。于是,周一我选出录用的作文,周二、周三和周四学生输入电脑,拷贝给我。只要周四不停电,我再忙也要排好版,拷贝在软盘里再下班。这样,哪怕周五停电,我也可以拿着软盘去隔壁乡镇的小学里印刷。好在这样的情况不多,难得去一次隔壁乡镇小学,大家都帮忙,作文周报的印刷就很顺利了。

第六个问题,学生的持久动力。刚开始办作文周报,学生觉得新鲜,干劲很足。两个月后,干劲直线下降。为了维持学生的写作动力,我用了不少脑细胞。我给学生发刊用纪念卡,告诉他们如果能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表一篇作文,就可以得一张纪念卡。三张纪念卡可以换一张“作文新苗”的奖状。“作文新苗”再发表四篇作文,就有四张纪念卡,可以换一张“作文能手”的奖状。后面还有“班级小作家”“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等。后来我们还开发了作文的“积分活动”“稿费活动”,基本解决了学生写作文的持久动力问题。

第七个问题,“后进生”没多少机会发表,总是游离在外。于是,我开发了“优先发表卡”。只要有这张卡,作文哪怕写得不怎么样,也能发表。这张卡怎么奖励,我说了算。我想办法去发现“后进生”的进步和亮点,多奖励他们。如体育好的,为运动会增光的;劳动积极的,为班级作出贡献的;等等。

第八个问题,“优等生”容易发表作文,有骄傲情绪,作文没有进步怎么办?

第九个问题,有学生为了发表抄袭作文怎么办?

第十个问题,“优等生”认为“后进生”的作文不好,老师却录用了、发表了,老师偏心,怎么办?

……

一路过来,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学生、学生、学生,问题、问题、问题。当我把这些问题一个个克服,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能力都得到了稳步发展。最后,我们班所有学生都在全国各地的正式期刊发表过作文,拿到过稿费。

我据此写的论文《打造一个永不消逝的童年》,也获得了200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的第一名。

四、

从把“发表”用到作文教学改革,
到把“阅读”用到阅读教学改革,
为突破而教

2002年,我结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并在“教育在线”平台撰写我的作文教学故事;2005年,我人生第一本书《魔法作文营》纳入“新教育文库”出版;2006年,我出版了《不做教书匠》;2007年,我出版了《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8年,我评上了特级教师。从1998年安心做老师到2008年,十年时间,我这个很不“语文”的语文老师,实现了一次飞跃。我由此也懂得了“十年磨一剑”的真实含义。

然而,我有一块“心病”,那就是上课。评上了特级的我,也还拿不出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课。

评特级的时候,我的特色是作文教学,亮点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当时的作文课,大多是作前指导,而我从不上作前指导课。我都是在学生写好了作文,作文发在班级作文报上了,再拿着作文报上作后讲评课。我每个星期都上一节作后讲评课,对此很有心得。然而,那个时候从来没有老师上作后讲评课。再说,讲评课必须让学生先写好作文,认真研读了学生的作文后才能备课、上课。这样的课在自己班上,很实用,很有效,作为公开课该怎么上呢?后来我就请对方学校布置学生写好作文,提前一个星期把作文寄到我手里。我批阅作文,根据作文的实际情况设计讲评课的教案,一周后去上课。就这样,带着我浓烈个性色彩的作文课诞生了,居然也得到了众多教师的认可。于是,班级作文报之外的作文讲评、作后指导,成了我作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标识。不过,这样的教学真的很累,自己带着一个班的语文,又有日常的工作和研究,每周要出班级作文报,几乎每一两个星期还要批改几十份来自别的学校的作文。而且,这不是一般的批改,这是研读,要设计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教案。更让我焦虑的是,这样的课没办法试上,作文是哪个班级写的只能在哪个班级上。每次都是“裸课”,压力很大。然而,也正是因为压力大,我才逼迫自己不断产生新想法。也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一年后我出版了《我的作文教学课例》一书。可见,人的成长都跟吃苦受累相关联,想要不吃苦、不受累而能有所成绩,这样“钻空子”的浮夸,永远不属于做实践、做研究的人。

作文课取得突破后,我又有了另一块“心病”:阅读课怎么上?

研究阅读教学的名师很多,流派也多,要走出一条带有自己特点的路实在太难了。一次跟朋友闲聊,说起自己的写作成长,我谈了两点。一是发表,发表激励着我不断地写。二是阅读。我不只是看文章写了什么,还经常琢磨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同样一个意思,人家会写得这么清楚、这么有意思。朋友说,你能把“发表”用到作文教学改革上,为什么不把“阅读”用到你的阅读教学改革上呢?一语点醒梦中人。

经常有家长问,不是说多读书能写好作文吗?我的孩子挺喜欢看课外书的,可就是怕写作文。其实,很多孩子看课外书跟看电视剧一样,只关注故事情节,看完就没了。要想写好作文,不只要读懂“写了什么”,还要读懂“怎么写”。很多人只有“写了什么”的阅读思维,而缺少“怎么写”的阅读思维。

“写了什么”的阅读思维几乎是天生的,阅读后,几乎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想一想讲了什么。去想“怎么写”的人却很少,所以我称“怎么写”的阅读思维是专业的阅读思维。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专业阅读思维。于是,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探索开始了。

2013年3月,《小学语文教师》以“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为题,对我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做了2万字的报道。同年5月和6月,《小学语文教师》又分别以“'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大讨论”“'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再讨论”为题,做了大篇幅的报道。

我也开始上阅读公开课。这样的阅读公开课,难的是对“写了什么”和“怎么写”之间“度”的拿捏。有时候处理得很好,有时候处理得不好。各种声音纷至沓来。新东西诞生之初,往往是丑陋的。刚出声的婴儿大多不怎么好看,过了一段时间才可爱起来。当别人批判你刚诞生的小东西时,能否扛得住,能否继续往下走,这是“成”和“败”的分水岭。教学改革需要改革的能力,更需要改革的勇气。从某种程度上讲,勇气比能力更重要、更可贵。没有勇气的人哪怕有能力,也不会有突破、有创新。

大概三年后,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也越来越成熟,我先后出版了《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指向写作:我的9堂阅读课》。这期间,“跟着课文学作文”“跟着名著学作文”之类的书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许这只是巧合,而我却以此自我安慰。

到这时我才明白,教语文很简单:自己怎么学好朗读的,就怎么教朗读;自己怎么学好作文的,就怎么教作文;自己怎么学好阅读的,就怎么教阅读……当然,关键是自己的语文要行。自己的语文不行,想要教好语文,好比自己不肯吃苦而去练功,只想学那么一两个奇招好打败对手,这条路必是死路!遗憾的是,不少人都在这条路上孜孜不倦地走着。

五、

跟普通的一线教师待在一起,
去解决基础问题

管建刚名师工作室目前办了四届。每一届工作室成员都跟着我学了三年,三年后有几个人还在办班级作文周报?有几个人还在上作后讲评课?绝大部分已经不办作文周报了,作后讲评课也可有可无了。

每周要办一期班级作文报,要付出不少时间和精力;每周要上一节作后讲评课,要认真研读学生的作文,一线教师哪有那么多时间?工作室有导师、有制度、有管理,教师咬咬牙做了,但一离开就散了。至于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四届的工作室成员还没有一位能上出一节让我满意的课。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仅要求上课的人拥有“怎么写”的阅读思维、“怎么写”的解读思维,还要能处理好“写了什么”和“怎么写”之间的“度”,而“度”是无法教的艺术。

在我工作室待了三年的教师都只能学到这个程度,那么偶尔听一节课、听一个讲座的教师又能学到什么呢?能参加名师工作室的教师,至少还是学校的骨干,至少有一颗向上的心,但对于大多把教书看作一份职业、一份工作的教师来讲,精益求精的实践和研究,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近20年来,线上线下的培训课程不可谓不丰富,质量不可谓不高,名师不可谓不多,然而教育教学的生态却不容乐观。我想,这与当前的教师培训不无关系:一方面,绝大多数教师不是把培训当学习,而是当任务;另一方面,培训会上的高质量课堂、高质量报告,一线教师是当相声来享受的,是当艺术来欣赏的,觉得离自己的世界很遥远,回去后“我还是原来的我”。

当然,这与当前的教育现实密切相关。不可否认,教育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事实是这样的:学校教育是个框,什么都往里面装,计算机从学校抓起,足球教育从学校抓起,围棋教育从学校抓起,心理健康从学校抓起,防范网络诈骗从学校抓起,车辆安全从学校抓起……语文、数学、英语每个单元都要进行一次掌握情况的测试,相当于每两个星期有三次测试;每天的作业都要有对有错;每天的排队要有评比;每天的广播操要有打分;每天的眼保健操要有检查;每天的午餐要看光盘率……小学语文老师95%都是女性,她们往往还要担负家务和孩子的家庭教育……“听着心动、回家不动”,大部分一线教师要做的太多了!他们能把学校交代下来的各种差事完成好,已经是让人放心的好老师了。

我们这些在教育研究的路上算作先行者的教育人,走得越远,个性色彩和理想色彩就越浓烈,跟大量普通一线教师的距离也就越远。我们所作出的实践和研究,是假定了每一个教师都跟我们一样努力向上,是假定了每一个教师都把教育当事业,是假定了每一个教师都全心全意扑在教育上,是假定一线教师既能成为教学创新的开发者,又能成为教学创新的实施者……如果我们的教学研究还建立在增加教师负担的基础上,教师怎堪重负?教学研究应该真真切切地为教师减轻负担,只有这样,一线教师才会发自内心地欢迎和接受它。

我们所做的实践和研究还要切实解决教师的刚需问题。一线教师的刚需是什么?课堂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开小差?课堂纪律为什么那么难以维持?为什么学生做作业总那么拖拉?为什么学生作业中做对的题考试时却都是错的?为什么有学生课上没有时间写作业,作业总是要课后做、回家做?教育研究需要有人面向未来,但更需要有人面对现实,解决多少年来悬而未解的基础问题。

基础问题是最大、最普遍的问题。高端问题是鲜花,基础问题是泥土。鲜花引人瞩目,泥土却不好看,但是离开了泥土,鲜花也只能光鲜一时。大部分一线教师要的是拿来可用、拿来有用的实战课堂;要的是标准化、系统化的实用课堂,能解决教学温饱的课堂。

年过半百,我想应该为最广大的一线教师做些什么,因为教育本质上是靠最广大的一线教师撑起来的。

于是,我带着团队做起了“家常课”改革。

我们开发了小学语文1—6年级家常课任务单,从课文任务单到语文园地任务单,从单元复习任务单到单元作文任务单,让教师拿了任务单就能知道一堂语文课中学生应该干什么。学生有了任务单,在课堂上有了清楚的任务,学习就有了目标。学生在课堂上要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单,没时间开小差了,课堂纪律也就好起来了。每一张任务单分别有“读 习 读 习”四个任务,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两张任务单8个任务,包含了当堂读熟课文、当堂背诵要求背诵的内容、当堂抄写和默写、当堂回答书后的每一个问题、当堂完成课文配套练习题。学生的作业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眼皮底下真实地完成,作业的可信度高了,作业速度也快了。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我们又为每一张任务单开发了配套PPT,教师只需稍作修订即可使用。

教育部门多次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率怎么算出来的?效率=任务÷时间。任务就是制作好的“任务单”,时间就是“闹钟”。家常课任务单上,每一个任务都设定了时间,一节课使用闹钟5—8次。如此一来,不只是学生的课堂时间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的时间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一堂课上到哪里算哪里,上不完下一节再上。现在,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后都知道学生有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自己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多少没有完成,课堂效率可以自己测算。

听了大量的推门课,我们发现教师上课基本上不笑,因为怕管不住纪律。课堂纪律是大量一线教师无法启齿的痛。教师又称“孩子王”,“孩子王”居然管不住一群孩子,怎么说得出口?没有一位师范生学过“课堂管理学”,因为师范学校里没有“课堂管理学”。可是人多的地方,产生效率的第一生产力是管理。为此,我们开发了课堂管理口令、课堂管理手势、课堂激励印章、课堂管理Q币等让一线教师拿到就可以用的管理工具,并教他们使用。此外,我们也尝试探究课堂教学中工具使用的数据化,因为数据化能让一线教师知道自己用得怎么样。一次又一次的听课和测量,我们推出了家常课的“数据包”:一堂课上教师要把70%的时间还给学生;一堂课上70%的学生要能得到教师的激励章或Q币;一堂课上80%的学生要能完成任务单上的4个任务;一堂课上教师要走不少于500步;一堂课上教师课堂管理的口令要使用30次左右;一堂课上教师表扬到具体的人具体行为的话不少于10次。最好的课堂是超越标准的(这样的教师永远是极少数的),而超越标准的前提是“进入标准”。如何“进入标准”?我们的尝试结果是借助数据包。

当我跟普通一线教师待在一起,想在一起,去解决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基础问题时,我知道会有怎样的风雨声。曾读到这样一则小故事:

儿子看到一名可怜的乞讨者。富豪爸爸告诉儿子,乞讨的人可能连着饿了几顿了。天真的儿子问爸爸:他们为什么不去旋转餐厅吃饭呢?

读到这个故事后,我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家常课”。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生命叙事集锦|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营造书香校园|美文案例集锦——阅读改变人生,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图片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