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水节气诗词五首赏读:春来雨水已流通,必定时和更岁丰

 淡泊人生书苑 2023-02-19 发布于内蒙古

雨水节气诗词五首: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

每年公历的二月中下旬,农历的正月底,会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从地球和太阳运行的状态,这是太阳从南回归线向赤道运行的中间阶段,从立春开始,白昼渐渐变长,太阳光照在地球表面的积温也逐步增多。阳光,温度,在加上徐徐而来的海洋洋流进入内陆,带来温润的降水,这时的雨水,很少见纷飞的雪花,反而霏霏漠漠,是大地植物萌发成长最需要的助力。

二十四节气,在古代的产生,是和农业水资源的需求密切相关的。所以可以见到二十四节气的名字,多和自然的降水有关。比如雨水节气,清明节气,谷雨节气,小满节气,霜降,白露,大雪,小雪,大寒小寒。

雨水节气的名称包含三个含义:

一是,天雨水,要知道冬天是下雪,只有春季来临之后,温度在零度以上,降雨,才会是以水的形式出现,这个阶段,是一年春天降水的开始。

二是,春雨和春水。随着太阳北移,高山冰川融化,会带给河流水涨。是为春水。而此时叠加海洋来的和风细雨,综合成就春天的水润潮湿,这个阶段,也就是春雨连江,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时期,是早春最为清新新颖的时段,一切在春雨春水中开始萌发。

三,雨水时段的核心,就是在这个阶段,海洋暖湿气流进入内陆,开始活跃,冷暖气流在进退拉锯中,形成降雨,此时的雨往往时间长,连绵细腻,成为重要的节气时段的标志。而这时的雨水对于农田作物来讲,是最珍贵的,因为是不可缺少的萌发的助力。所以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雨水节气在古代,是有分明指导农耕不误农时的提示作用。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

祭鱼盈浦屿,归雁过山峰。

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

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中唐 · 元稹《咏廿四气诗 雨水正月中》

这是元稹二十四节气诗关于雨水节气的诗句。

绵绵的早春雨水,一场春雨焕发一种春天的容颜,你看那连绵的平原,已经见到青色的绿草,如同青龙苏醒,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那早春的水獭开始成群出动,在河边捕食最鲜美的鱼类,它们可爱猎鱼并储藏的样子,像极了人们早春的作揖祈福,不过,这是它们为繁殖后代而辛勤在做准备。

大雁虽然自小寒节气左右就开始陆续北飞,但是到了雨水节气,才会看到雁阵在穿越黄河以北的山峰。

此时天空云气叆叇,那是冷暖气流在交汇,时而浓云,时而轻烟,时而细雨。

此时的草木回黄转绿,春色由淡而浓。

那些早春的花木,都次第开放,因为二月暖春要到了,它们在为最美的春天,舒展春衣。

一番春雨,一番花开,那盛开的,含苞的,都集中在这一阶段欣欣而向荣。

这首诗的向,用得好,最是花半开,蕾欲展,叶初生,一种快速成长的蓬勃速度美。

“城里无闲处,却寻城外行。

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

傍涧蕨薇老,隔村冈陇横。

何穷此心兴,时复鹧鸪声。”唐末至五代 · 齐己《野步》

虽然稻子和小麦,在早春时,并非插秧的季节,但是稻子的育种,时令蔬菜的种植,果树的栽种维护,土地的翻耕,都要在这个时节,所以雨水节气,也是各地农民开始忙碌的时期。

让田野披上人工的新装,意味着生存经济和收获。

城市里的早春,人们多半在轻快的娱乐中,裁新衣赏梅花,歌舞宴饮,对于季节中的自然,只是受惠最合适的温度和春风,激起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有温馨热闹,但是多了,也乏味。

去郊外感受真正自然的春来吧。

齐己看到的是无限广袤的农田,在雨水之后,呈现的那种清新的田园之美,这熟悉的乡村景色,让他瞬间回到了家乡,家乡此时,也是种桑耕田的好季节啊。

他爱着这早春的田园,去到山中,看到泉水边的蕨类和野豌豆,已经长得蓬勃,甚至已经苍翠得不能掐尖食用了。这倒是事实,因为这些野菜,采食的时间短暂,往往是立春前后几天。温度一高,迅速生长。

但是有什么关系,因为一回头,那树木之外的山坳,正有大片的农田,那里面的蔬菜才是正新正好。

看不足的春山,赏不够的农田,最可爱的是一路行来,还有鹧鸪的声音。

虽然文人喜欢用“行不得也哥哥”来模拟鹧鸪声,但是放在这里,不就是不要再走,就留在这里哦的寓意。早春春色最留人。

“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

殷勤谢却甑中尘。

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

梨花也作白头新。” 南宋 · 辛弃疾浣溪沙 其三 

正是因为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地表上运行的规律而制定,是阳光,温度,降水的综合提炼,且比较准确,叫作应时节,应节气,古代人们正是探索和把握自然的规律,才能走出一条靠种植摆脱原始饥寒的艰苦命运,所以特别珍惜适合农业种植的时段,期待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那么雨水节气的雨和水,意义重大,使得土地富含水分和营养,春苗茁壮,为秋天的收获打下良好基础。如果春旱缺水,可能会导致作物歉收或者绝收。虽然作物的每一阶段都依赖自然条件,但是开春雨就不足,足以令人绝望焦虑。

但是这年不一样,雨水节气就有丰沛滋润的雨水,且均匀,不至于形成涝灾或者干旱。

这让老农民们都很开心,忧患的眉头开始舒展,赶紧洗干净箩筐粮缸,要知道荒年是让这些储存粮食的用具都布满哀伤绝望的灰尘。

正是好雨好水,给人们带来的新的希望,连带鸟声花容,都含着喜悦气息。

那鸟声婉转,仿佛在留客,那桃花向人展开骨朵,连带梨花也开了一片。

好花早雨意味着早果。对于刚刚经历灾荒苦难的一年的农民来讲,没有什么比这些生长在春雨中的植物更让人欢快了。

因为,那是希望,饱满的希望。

一劝农家莫惰农,春来雨水已流通。

有男有女勤耕绩,必定时和更岁丰。” 南宋 · 许及之《劝农口号十首 其一》

宋朝的官员,都有下到基层劝耕的工作要求和责任。

两宋虽然都是在外在的武力下灭亡,但是不可否认,宋朝的官员和农民对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智慧。也正是重视农业,精细化管理农业,才让宋朝有了繁荣的基础,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经济大国。

立春之后,官员就要下到基层,抓农耕促生产,是为劝农。他们当然也带来了各地的耕作技术,甚至外国的良种,比如越南的占城稻,就是作为优秀的稻种,在宋朝推广开来。

官员的促力,稳定了国家基石,也惠及耕种的农民,让他们高产有收入。

这是官员下到基层的宣传口号。

我劝农民不要懈怠,春天的雨水,已经流通布满田野。

男男女女都要勤耕作勤纺织,必定会和睦团圆,一年获得大丰收。

这样快板一样的诗,绝不可能仅仅只是官员的私美,传唱在乡间,一定会有号召力。

因为辛勤的人们,谁不愿意风调雨顺,年年丰收?

这样简洁明朗的诗,凝聚提升了人们热爱土地勤于劳作的热情。

“床头夜雨滴到明,村南村北春水生。

老妇携儿出门去,老翁赤脚呵牛耕。

一双不借挂木杪,半破夫须冲晓行。

耕罢洗泥枕犊鼻,卧看人间蛮触争。”南宋 · 魏了翁《题谢耕耘一犁春雨图 》

只有辛勤的农民不避春雨春寒。

在夜晚听见春雨淅沥,一家人就睡不着了。此时是栽什么能够活什么的好时候,自己的睡眠比起丰收,那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早上一看,哦,田野里都灌满了春雨春水啊,这可比开渠引水经济多了,要知道古代乡村,包括近代,也常常发生村落引用河水灌溉而发生大规模械斗的事件,其原因就是水关系到农田的产出和人们的生存。

早上妻子带着孩子去找丈夫,看见丈夫打着赤脚,在灌满水的农田里驾着牛在耕地。

那双鞋,就那么随意挂在田边的树杈上,土地已经耕了一大半,而天刚刚破晓。

犁地完了之后,丈夫洗去鞋子上的泥,牵着牛在晨光里吃草睡觉,看着远处的两家人,在田野里争着什么,但他居然悠闲自在。

这位妻子有福气了。

天还没有亮,丈夫听着春雨下地,天亮了,自家的地已经耕完。

做好自己的事,腾出大半时间,享受田园美景的同时,还有余力去吃瓜。

这瓜当然可大可小,小到蚂蚁打架,大到道听途说的国际见闻。

无怪很多古代的官员都愿意有一亩三分地,因为吃饭和国际观察两不误,还仿佛能置身事外。

但是,普天之下,无小事。

土地的丰收,不止关系一家农民的生存,还关系国家的稳定和富强。

所以雨水节气,祝福我的中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