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三 少 序 言: 他的一生是悲哀的。 从他4岁登基,5岁成为亡国奴,19岁西藏出家,都不是他自己选择的路。他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因为他曾是南宋皇帝,而被看着有着特定的历史意义。 最是无情帝王家,如果有来生,他不要,不要做皇帝。 ![]() 赵显曾在这里学佛 他的皇帽还没有戴热,就从皇帝到了亡国奴宋度宗赵禥在位的时候,金国已经灭亡了多年。25岁登基的宋度宗,昏庸荒淫,整天和后宫的妃子厮混在一起,连基本的奏折都懒得批阅。 1274年8月12日,35岁的宋度宗因为长期纵情酒色,驾崩于临安。 此时的皇室,留下宋度宗三个年幼的儿子。赵昰7岁,赵显4岁,赵昺3岁。这三子就是宋末三帝。 在国舅爷贾似道的扶持下,4岁的赵显登基做了皇帝,历史上称宋恭帝。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则垂帘听政,贾似道继续掌握军政大权。 此时的宋室江山,在奸臣贾似道的不作为下,苟延残喘。一对孤儿寡母如何撑得起风雨飘摇的南宋? 很快,蒙古的铁骑大军麾师南下,攻下了重要的通道襄樊城,直逼南宋都城临安。 1276年1月18日,南宋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向元军投降。他的两个兄弟,则在投降的前夜连夜逃走。 四岁的孩子,刚刚还高高在上地接受大臣和下人的跪拜。一转眼,就发现尊贵的祖母带着自己给别人行礼,给别人跪拜。 他,茫茫然。 他只知道祖母和母后,从此没有了往日的慈祥,经常偷偷地流泪。 ![]() 沦陷的临安城 阶下囚的日子,寂寞的孩子长成了帅气的青年南宋降元后,元军遵守承诺,保全了临安三百年的繁华、文物,以及全城百姓的生命,并以胜利着的姿态进入了临安。 但是,南方的反抗势力,仍在激烈抵抗着。 忽必烈恐怕临安有变故,要求赵显同母亲全太后和一干皇族离开临安,前往大都。 1276年3月28日,不到6岁的赵显,莫名其妙地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宫廷人员一行,一步三回头地离开繁华的临安城,沿运河北上。 少不更事的赵显,自然不知道,此去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这片故土。 5月9日,赵显、全太后等人到达元大都(今北京),他们在大都平安地生活了六年。 最开始,忽必烈对于这个恭皇帝的印象不错,封赵显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 幽禁的生活,枯燥而单调。本来爱玩的孩子,只能在自己那方天地里,把几本书翻过来,翻过去。 在大都,宽厚仁爱的察必皇后,给了他们极大的帮助,南宋皇室也因为她得到了极大的优待。 1281年3月20日,察必皇后去世,这个对南宋皇族心存怜悯的女人,就像是南宋在大都的一片树荫。没有了皇后的照顾,南宋皇室的日子开始艰难起来。 不久,千户益者都人王著与僧人高和尚合谋,趁忽必烈与太子真金赴上都时,杀死了色目人阿合马。 忽必烈知道后,首先就是猜疑留守在大都的南宋皇室夺权。他召来赵显、全太后及文天祥一一查问虚实。 查明真相后的忽必烈,虽然不再怀疑赵显一行,但身边总有小人落井下石,觉得南宋皇室留在大都不妥。因为南宋都城临安虽然陷落,南方的南宋遗民的爱国热潮,却前仆后继,一浪又一浪。 于是,1283年1月,失去了皇后庇佑的赵显他们,被遣送位到草原深处的上都,以保大都稳定无虞。 离开了风沙漫天的大都,静静地躺在辽阔的草原上,赵显仔细地把自己脑海里的事情,都过了几遍。这个13岁的少年的眼里,露出了坚毅之色。 赵显开始学佛修行,皈依三宝。 忽必烈听说后非常高兴,立即批准赵显削发为僧,并将他安置在开平府的藏传佛教寺院乾元寺,法名:合尊·曲杰仁钦(意为天子家族的出家僧) ![]() 流亡的路上 在上都,流亡中的少年,在寂静的寺院里学佛,与寺僧谈佛,在青灯下悟佛。他,渐渐地长大。 而南方的天空依旧是烽火连天,大小战事不断。 元始祖毕竟是外族,他统帅的疆土本来不属于他。就像开平府那位礼佛的青年,他不是平常的弱冠青年,而是南宋王朝的皇帝! 仿佛是一夜之间,皇帝忽必烈面前,堆满了各路的舆论和奏折! 赵显,也在青灯古佛里,嗅到了浓浓的血腥。 一日,赵显长跪在元世祖忽必烈面前,请求皇帝准许自己遁入空门,了断尘世的一切恩怨。忽必烈似乎也越来越忌惮,面前这个已经长大的青年,就答应了赵显的要求。 1289年1月,早春的上都,寒冷刺骨,北风呼啸而来。 19岁的赵显带着妻子和皇帝赏赐的一笔银子,一些随从,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这个多事之地,踏上了遥远的西行之路。 这一次的西行,没有母亲的保护。母亲全太后被皇帝留在了大都,并在正智寺出家为尼。 从此,母子生离,天涯各自。 ![]() 学佛的青年 佛门中的帝王高僧,名留藏史西行的终点是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西藏。 吐蕃的萨迦寺,是头等皇家寺院。寺主是八思巴的后人,有统治吐蕃的特权,与皇帝忽必烈有很深的渊源。 在萨迦寺,赵显正式剃度为僧,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 在这里,不再有大汉的皇帝,不再跪拜元朝的皇上。听不见大漠的风声,也听不到多事之秋的江南雨声。 出家后的赵显,凭借聪慧的天赋与勤奋,很快掌握了藏文,并熟悉了藏民的风俗。 从此,他专心研读各种藏传佛教经文,剖析密宗,参悟禅宗,逐渐成长为一位佛法精深的上师。 他翻译并注解了《因明入正理论》、《业力果报经》、《百法明门经》等著名藏传佛教经典,被尊称为合尊法师。赵显,成为著名的藏汉翻译大师,为中国的佛教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数年,赵显成了萨迦大寺的总持,和西藏的佛学大师。他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成为了留名藏史的一代佛家大师,一段历史传奇。 佛学无涯,孜孜于佛法的修学中,赵显有的时候觉得自己获得了超越世间的快乐。 潜心佛理,弘扬佛法,一生如此而已。 ![]() 明间故事连环画:《赵显送灯记》 一小首诗,惹来杀身之祸在流放西藏的日子里,赵显有了自己的儿子赵完普。这也许是宋朝皇家最后的血脉,于是,赵完普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他剃度出家了。 命运并没有因为父子俩的出家有所改变!因为,赵显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的是南宋皇室的血。无论你是阶下囚,还是吐蕃的高僧。 是的,在日复一日的诵经日程里,在青烟袅袅的酥油暗香中,对故土的思念就会敲打着这位日渐衰老的高僧的心。 他常常想起陆文夫背着自己8岁的哥哥,被迫一起跳海的画面。如果自己不是先一步当皇帝,这个跳海殉国的会不会是自己呢? 那一年在大都,元始祖派自己去劝降宋末三杰的文天祥。 当时的赵显只有十来岁,一看到文天祥,竟然忘记了忽必烈吩咐他说的话,只说,丞相怎么也来了呢? 文天祥听见他叫自己“丞相”,禁不住悲上心来!跪在赵显面前,哭着说:我知道您此来的用意,但我永远是大宋的丞相,圣驾请回罢。 那个时候,赵显只有十来岁,不懂文天祥听见自己喊他“丞相”,立刻泪流满面的心情! 昔日的君臣,同为阶下囚。文天祥的热血早就洒在了大都的菜市口了,而自己在高山峻岭的喇嘛寺庙里,诵经念佛了35年! 赵显感慨的叹息了一声,发现脸上有一滴泪。 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还有遥远的母亲,原来早就悄悄躲在赵显的心底。在某个不经意的深夜,偷偷窥视着这位高僧的灵魂。 1323年,53岁的赵显,在油灯下捻动佛珠,写下一首小诗:
短短的几句诗,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 思念意味着反叛之心,思念行成文字就是罪证。于是:
这个荒漠里的苦行僧,在背境离乡的大漠,潜心佛法,受到了当地僧众的拥护,到死却不曾摆脱软禁的恶运。 赵显,死,血出如乳。 ![]() 今天的萨迦寺 顺治帝说: 朕乃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入帝王家? 参考文献:《佛教科学论》,《佛祖历代通载》汉版 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