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能没有爱——访作家伉俪赵鑫珊、周玉明如果没有为上海社科院出版社策划的《作家伉俪丛书)组稿,如果没有以后一次次推心置腹的谈话,我相信我不会那么快就走进他俩生活的世界。赵鑫珊和周玉明,这两位上海文坛的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在经历了一段长长的苦恋之后,终于在1995年7月25日喜结良缘,为自己希冀的幸福之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赵鑫珊说:“我的最大快乐是写作,我的最大财富是周玉明。” 周玉明说:“我把优秀男人孤独的灵魂,都吸附到了自己身上。” 真是回味无穷的精彩独白。 说来奇怪,周玉明初识赵鑫珊竟是一次偶然的来稿。1983年,《文汇月刊》女记者周玉明从一大堆稿件中,发现了一位署名“上海社科院赵鑫珊”的作者,他的那篇来稿(贝多芬的罗曼史》很快就被刊发了。以后赵鑫珊经常来稿,于是他的名字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玉明很爱读赵的散文,认为其文似箫又似单簧管,忧郁而悠扬,哀伤又明亮。特别可贵的是,他的散文恰好与呈现多元化的辐射状的审美世界潮济相吻合,具有广阔的内涵天地和个人内心...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教师博览》 多维立体的视角 哲理与激情的交融——读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如果在谁的印象中,科学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公式、推理.哲学是一堆抽象晦涩的概念、范畴:的话.那么他在读了赵鑫珊的《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以下简称《断想》)之后,我想他的印象可能会大大改观。我读完了《断想》之余,掩卷沉思,不得不赞叹作者的博学善思,同时也更深地激起了我对科学、艺术、哲学的热爱.《断想》一书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我想主要是因为该书有如下的待点: 首先,作者从多维立体的角度去看科学,艺术、哲学,给三者予多重的透视,将三者互相渗透交融,正象作者在该书“自序”中所说的那样: “把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统一的文化整体来研究。”作者从科学或艺术的角度去看哲学,·从艺术或哲学的角度看科学,叉从哲学或科学的角度去理解艺术,从而能发人之所未能发,想人之不曾想。新颖的立意、深沉的哲理,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新意,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文章和对哲学的要求: “哲学思维的最大价值恐怕就在于教你常常换个角度去看世界——看出新意,”(第52页)作者也是遵循... (本文共1页) 阅读全文>> 权威出处: 《社会科学家》 怎样使议论文说理充分——从赵鑫珊的《人是什么》中探讨方法批阅了近十载学生的作文,总感觉学生的议论文空洞无物,枯骨无肉。如何使议论文说理充分、生动有趣,我从赵鑫珊的《人是什么》这篇文章中做了探讨。首先,这篇文章直接引用了名人的人生格言来论证,并且是边引用边评论。让我们了解名人的思想,指导我们的人生航程,引用到文章中,让说理有依据,论说充分。文章的第一部分即直接引用了爱因斯坦、歌德、康德、孔子的人生格言来论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工作。例如,爱因斯坦对友人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作者接着评论道:“的确,爱因斯坦一生之所以能朝气蓬勃,光风霁月,都是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件件合理的事情。对于他,生和死的区别仅仅在于是不是在研究物理学问题,是不是在思索大自然的统一结构,是不是在不断地接近'他’,即接近斯宾诺莎的上帝——自然。”歌德说:“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作者评论道:“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本文共2页) 阅读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