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着急疗愈原生家庭

 扫地僧一一 2023-02-19 发布于江苏
图片
 

这些年,随着心理学的普及,人们对「原生家庭」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
 
我们的很多行为、思维习惯,都会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
 
最经典的说法就是,「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不过近两年,我常听到很多不一样的声音——
 
“别老拿原生家庭说事了!”
“怎么什么问题都赖爸妈呢?”
“都是成年人了,不能自己承担责任吗?”
 
不少人对于「原生家庭」话题产生反感,认为总谈它是在逃避自身的责任,拒绝成长。
 
这样的声音确实很有必要。
 
它提醒了我们,一昧沉浸在抱怨里,对于成长无益。
 
不过,真正导致负面影响的,并非话题本身,而是在于我们的「看待方式」
 
的确,过度重复地讲述「自己怎么被伤害」,会让人越来越无力。
 
但,只需换一下角度去看,则会大有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讲两个不太一样的「原生家庭」视角。
 
让这个原本沉重的话题,给人以力量。
 
 
01

先分享我的一段经历。
 
去年出于工作需要,我开始接触公司的直播工作。
 
因为经验和知识储备的有限,我的发挥并不算稳定。
 
经常在下播后,都会因为表现不够好而陷入自责:

—哎呀,刚才那段,怎么就没有讲得更加生动点呢?
 
尤其是看了其他老师更好的直播效果后,挫败感就更强了:

怎么别人就表现得那么从容自信呢?我和他们的差距好大啊!
 
当然我很清楚,过度的自责并不利于进步,反而容易让自己变得紧张,导致发挥不好。
 
可尽管深知这些道理,我却还是很煎熬,既想赶紧变好,也很想自己能停下自我否定。
 
直到某次,我听了黄仕明老师的直播。
 
其中,老师分享了一段自己刚上初中时的经历——
 
上初中第一天,他很希望能够自己骑自行车上学,因为对他而言这是一个大男孩的象征。
 
但因为个子不够高,他骑不了家里唯一的28寸自行车。
 
放学看到同学们骑车,从自己身旁呼啸而过,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但回到家里的那一刻,却发生了一件让他永生难忘的事情。
 
父亲站在屋里中间,张开怀抱,露出灿烂的笑容,对他说:“哇,欢迎我们家里的初中生,欢迎~欢迎~”
 
父亲的话语充满了力量与爱意,瞬间扫清了儿子心中的阴霾。
 
看到这,我心里既感动又羡慕。
 
一个孩子心情低落时,回到家能够获得支持和力量,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

图片


但我的经历却恰好相反,初中时被嫌弃是家常便饭。
 
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我的成绩进步很大,本来以为回到家可以得到表扬。
 
但没想到,妈妈并没有关心我的成绩,反倒一直在数落我的生活习惯不好。
 
最后我实在听不下去,饭吃到一半就回到房间,把门锁上自己哭了一场。
 
说到这,你或许会认为,我接着要抱怨以前过得多惨,我妈有多糟糕,或是开始要求自己变坚强。
 
其实都不是。
 
当我想起这段经历时,反而是瞬间释怀了——
 
看,黄仕明老师直播那么自信、在心理学的路上发展得这么好,这和成长在有爱的家庭环境里,密不可分。
 
因为这能够给到孩子力量和支持,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而我呢,成长历程中得到的认可很少,打压居多。
 
在这种前提下,还做着一件不算熟练的事情,会发挥不好,会控制不住地自我否认,都是很正常的嘛!
 
那一刻,我接纳了自己「不太好」的表现。
 
并且由衷地觉得,自己能够把直播完成,并且偶尔发挥还可以,就已经很不错啦!
 
心态稳了,也就意味着接下来能以平常心面去应对困难了。
 
而促成这个变化的关键,就在于我换了一个角度去看待原生家庭。

图片



02
视角一:
原生家庭越不堪,越要对自己包容有耐心
 

不少刚接触心理学的人,容易有一个误区——
 
当知道原生家庭不好的经历影响了自己后,会变得着急,想要自己立马好起来。
 
这种想法放到我的例子里,就会变成:
 
“我的原生家庭不好,所以我更要自信,更要坚强,更要赶紧超过别人。”
 
这看起来虽然很励志,但却违背了心理成长规律。
 
就好比一个人腿部发育存在先天的不足,但却要求自己立马要跑得比别人更快、更远。
 
当这么想时,人的成长节奏就会被打乱,使得目标变得更加难以达成。
 
如果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容易陷入设定高目标」-「无法达到,陷入自责」-「再设定更高目标」的恶性循环里,持续对自己造成伤害。
 
而更恰当的态度,

是了解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后,更需要对自己「不太好」的地方怀有包容和理解,对成长也要更有耐心。
 
比如——

因为小时候常被批评,所以我会不自信是很正常的,可以试着允许自己犯错,并朝着小一点的目标努力。

父母经常吵架,所以我在感情里容易缺安全感,这是很正常的,可以允许自己步入感情时慢热一些,多和伴侣沟通如何维系关系。

因为家里人讲话习惯情绪化,用语粗暴,所以自己容易情绪上头说错话是很正常的,可以允许自己慢慢学习非暴力的沟通方式。

当这样去看原生家庭时,你会发现,给我们带来的并非抱怨,而是自我接纳与理解。
 
成长是一个很慢、很反复、且不容易的过程。
 
当我们去看到原生家庭的不堪后,就意味着要更加理解自己,并允许自己「慢慢来」。
 
唯有这样,人才能有序地成长、变好。
 
与此同时,这也将引导我们去看到另一个的事实:
 
每一个在困境中长大的孩子,其实自身都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图片

 

03

视角二:
「被伤害」的另一面,是成长的力量
 

如果说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不好,我们容易想到Ta遭受过很多伤害,
 
但同时,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一个孩子,即使在遭受很多伤害的前提下,却依然长大成人了。
 
我曾经带过一个关于「成长」主题的心理沙龙。
 
当中一个环节,是邀请大家谈:自己小时候,遇过哪些困难和挑战。
 
这时,大家开始说起原生家庭的伤痛——
 
爸妈打架、重男轻女、总被忽视、被家人PUA......
 
氛围也开始逐渐变得低沉。
 
接着我问了另一个话题:在如此艰难的童年里,你是如何让自己顺利长大的?
 
很多人并没想过这件事,大家会习惯性认为,长大是一件非常理所应当的事情。
 
其实不然,当我们还是孩童时,是非常弱小的,如果遭受不好的对待,要自己调节情绪,面对困难,或是承受伤害,这都是极其高难度的事情。
 
越是在糟糕的成长环境里长大,意味着这个孩子越需要比别人更大的力量。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开始去思考,并纷纷给出各自的答案——
 
爸妈说话爱指责,
所以我经常放学找数学老师聊天,他是个喜欢鼓励学生的好老师,从他那里我能获得支持。

爸爸不喜欢女孩,
我知道他的观念是不对的,所以我告诉自己,不必太在意他的看法,女孩子也有能力把生活过好。

爸妈经常吵架,
我曾一度以为,爱情是很糟糕的,后来看书才知道,并非所有伴侣都如此,于是我提醒自己,不要因此对爱情失望。
 
我发现,说到这时,氛围变得不再消沉了,大家更多的是感慨和惊叹:
 
天呐,我居然这么厉害,想了这么多办法来应对困难,还让自己顺利长大!
 
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另一面,是一个孩子在匮乏、不友好的环境里,通过有限的资源,以及自身的力量,突破重重困难,长大成人。
 
这是不容易的,也是值得被好好讲述的。
 
当我们越去讲述自己是「如何应对困境的」,就越能感受到自身的力量,也变得更有信心去面对当下的生活。

图片


 写在最后 
 

原生家庭的经历,是一段无法改变的故事,但它却可以有着不同的解读版本。
 
当解读成「被伤害」时,可以让压抑的悲伤能够释放出来,这是人一开始面对伤痛时的必经过程。
 
但我们不可一直沉浸在「被伤害」当中,而是要去发掘出当中有益于成长的养分。
 
因为,原生家庭并不只是「伤痛史」,也可以是「成长史」
 
讲述过去的经历并非禁忌,因为你我都有权利,自由去选择讲述哪个版本。

图片

作者:和小畏;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专栏心理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