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清音-------文永生山水画艺术品读 耀文星

 昵称35641324 2023-02-19 发布于四川

图片

         早闻文永生先生的大名。在上个世纪90年代,文永生先生作为“蓬溪书法群体”的代表人物之一崛起于书坛,戛戛独造的艺术风格曾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我生也晚,第一次见到文永生先生的作品是在中学时代,是在学校阅览室浏览《中国书法》杂志时看到书上刊登了他的作品。当时我还没有开始学习传统书画,但先生的作品却深深地吸引了我,现在想来,大概是其风格与我的心性有契合之处吧,这也使我牢牢记住了“文永生”这个名字。光阴倏忽,再一次见到先生的作品已经是在2006年,此时我已经从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在家乡任中职美术教师,也是在学校阅览室翻阅报刊,见到了《美术报》上刊登的文永生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回想起少年时的记忆,眼前为之一亮。世间因缘际会,2007年我辞去教职来到北京,进入国家画院程大利工作室研修山水,偶然间与文永生先生相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令我意外的事,文永生先生没有一点架子,为人非常的谦和平易,与我相谈甚契。古人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修养越好的人越内敛,与人交流越是谦虚平和,从文永生先生身上正可以看出此言不虚。

图片

图片

        记得北京某杂志曾做过“书而优则画”这样一个专题,文永生正名列其中。对于书法家转向绘画的现象,世人多从市场的角度进行分析,大概就是说书家不易致富,而画画却机会多多,因为俗语道“好字不如烂画”。然而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这种分析是庸俗和浅薄的。我以为无论书法绘画诗词,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艺术家形其性情、达其哀乐的手段。文永生是一个非常沉静的人,但从他的作品中却每每可以窥见其心灵的澎湃,《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故而,文永生从书法到绘画的转向,或许正是在书法艺术之外,追寻另外一条表达内心哀乐的路径吧。一般来说,书法家从事国画艺术,也具有先天的优势,古人以“书画同源”、“八法通于六法”,此从对笔墨的掌控能力上立说,但是我以为,对于文永生先生来讲,更重要的在于他身上那种沉潜诗性的特质,使其在绘画艺术上具有比一般书法家更大的潜力。因为中国传统文人画艺术,在笔墨之外,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诗性,古人所谓“诗中画、画中诗”说的正是这个问题。而唯有人的诗性才有艺术的诗性,文永生为人朴实而深沉,身上有种诗人气质,而这正是其艺术品格的保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书法上文永生走的是清季以来碑学一路,每可见徐生翁、沈曾植诸家对他的影响,线条朴茂生拙,在此之外又颇受其四川乡贤谢无量、刘孟等人作品启发,于厚重之际每可见空灵萧散,而其山水的艺术特质一如其书法,每每以苍茫的笔意传达出空灵的意境。从美学上说,苍茫与空灵是一对矛盾,但是如何将二者统一在一起,一同传递丰富的心灵世界,正可见一个艺术家的手段本领所在。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中国画的笔墨,不仅在于写形造境,更重要的还在于由此表达精神世界的写意属性,笔墨的抽象内质直接受到画家学养、人品及精神状态的投射。故而文永生山水画的厚重苍茫实可见其心灵世界的浩茫,清人黄崇惺说:“画者心中必有一段苍凉盘郁之气,乃可画山水”,文永生生性深沉而倔强,故而笔底自然有种苍凉沉郁之气。然而从地域文化的特色来说,文永生为蜀人,巴蜀文化具有的特点是灵秀潇洒,一方水土一方人,所以他的画中还有空灵的神采。当然这也可见巴蜀山水对他的滋养。我以为文永生始终能很好的把握朴拙与空灵的辩证关系,齐白石论画云“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乎天。天之造物,自无轻佻溷浊病”。文永生在这一点上正是有着深入的体会的。当然,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他书法达到一定高度后的必然结果,“巧拙互用”四字,大概也刚好可以概括文永生先生书法的艺术特点了。文永生山水画的笔墨与他的书法一样,除了善于处理巧于拙的关系外,还擅长处理焦墨、浓墨和淡墨的关系。他画画一般以焦墨干笔勾勒皴擦,继以淋漓的水墨破之,时有惊人之笔,却每每能随意生发。他用笔劲利沉着,用墨淋漓泼辣,山石以淡墨勾皴,用浓墨、焦墨破擦,多种皴法交织互施,带光带毛,夹水夹墨,颇得生动节奏之效。艺术家手段的高明,在于制造和破解矛盾,文永生山水画的创作状态正是如此。特别是其构图,不采取古人传统式的分章布局,每故意求险绝,却又能一次次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师法的角度,文永生的作品并没有太多前人的痕迹,特别是在艺术的图式上。其实这恰恰是他的过人之处,他没有亦步亦趋的去学习古人。他常常将古人的山水取其一角进行临摹,一树一石分解体察,而在外出观察之时又将真山真水与这映对,体会古人解构山水的法则及其归纳概括的方法,是师古人前贤之心,而不蹈其迹。当代山水画坛,常常可以看到这样几种人,一种是标举所谓传统,其实不过是拾古人的牙慧做拼拼凑凑,既未知传统之精神,更不从造化中印证,沦为闭门造车式的制作,而每见这类人在制造出所谓古意沾沾自喜,我感到莫名的一种悲哀。另外一种人则沉迷于所谓形式构成的游戏中不可自拔,或许这种探索自有其价值,却难能说是中国画。象文永生这样能够固守中国画笔墨内美却又不固步自封的艺术家是少见的。在文永生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古人笔墨的深厚体验,石溪的沉厚、石涛的潇洒、八大的清空、黄宾虹的浑厚,这些都能在文永生先生的画中时或一见,这也说明他平日对传统学习的重视。当然全方位有说,在我看来,对文永生影响最大的还是其四川乡贤陈子庄,特别是其传递浓厚的四川田园生活的气息,更是在文永生的山水画中有着深刻的印记。当然正如前文所说,文永生对前人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抄袭拼凑他是继承研究前人的艺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这一点很像《宣和画谱》对李公磷的评论:集众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若不蹈袭前人,而阴法其要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古人法度之外,文永生更加重视“意”和“趣”,追求最大限度地使心灵与外物契合,令心手相应而相忘,获得法不能尽的天机物趣。在某种角度说,“意”和“趣”是艺术的要义,而所有的法都是为这个服务的,而“意”和“趣”因心而造,大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明人唐志契《绘事微言》云得其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自然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文永生对于古人法度的学习和理解乃至对造化的参悟,实际上是以此作为自家心性的注脚,有此见识,方能笔落纸上,心游万仞,树石云水,俱无定形,妙悟通时,工拙一致,达到随心所欲、圆融无碍之境界。从意境的角度,文永生的山水画传达的是恬淡幽静,同时又极具巴蜀田园生活的气息,巴蜀大地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田园村落、溪塘野韵到他的笔下,无不倾注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淡墨写作无声诗,在水墨氤氲里,一切是那么沉静、那么自然,却又似乎隐含着一种淡淡的乡愁。文永生生长于四川,学艺京华多年,这种乡愁大概正是漂泊的生命状态使然吧。后来,文永生回到成都,成了成都画院的专职画家。近年来,文永生又到京城定居,追寻艺术的更多突破。他的这种阅历,实在是有白石老人三进都门的意味。也许,游子在异乡的羁旅客思中,才能生长出美丽的艺术。白石老人、沈从文,都是如此。对此,我相信文永生也有共鸣。

图片

图片

        昔人以“山水清音”四字概晋宋之际的山水诗,其以山水景物作为审美对象,作为创作题材,但实际上是在山水中安置诗人的幽独的心灵,对于文永生先生的山水画作,我们正可以作如是观,先生经历沧桑沉浮,却淡泊自安,其人其艺,颇得一个“清”字。中国画艺术是一种融合知识涵养和人生体验的精神文化,相信沉潜淡泊的文永生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画家简介:

图片

文永生:成都画院专职画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作品参加第六、七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第六、七、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一二三届全国流行书风提名展,并在全国第八届“中青展”上获奖,入选《中国书法》年展,当代中青年60家提名展,全国中青年50人提名展,全国画院优秀美术作品展,中国艺术节书法篆刻展等重要展览。出版《文永生山水画集》、《文永生书法精品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