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慕华:国军空军司令之女

 闲之寻味 2023-02-19 发布于广东

陈慕华:国军空军司令之女,成为中国第二位女副总理,却也有遗憾

前言

抗战时期,国民党空军司令之女不远千里来到延安,成为抗大学生;

她思想进步,行动积极,成为八路军首位女参谋,在岗位上屡献奇策;

建国后,她屡次担任要职,成为国务院第二位女副总理,在经济建设、妇女儿童公益事业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她便是陈慕华。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经济建设过程中,人们逐渐忘记了她国民党高级将领家庭的出身,只记住她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一个一心为国为民的巾帼英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斗士,却也有自己的遗憾...

国军空军家庭走出八路军女参谋

陈慕华出生时,她的父亲陈栖霞还只是浙江青田县一个非常普通的青年。

见到女儿的降生,颇为孝顺的陈栖霞特意将她抱到岳母那里,请她为女儿取名。

她的外婆出身书香门第,见这襁褓中的女娃眉清目秀甚是可人,便给她取名陈慕华。

早年间陈家并非大富大贵,凭借家里的土地只能算是小有余财,而陈栖霞也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女儿格外疼爱。

陈慕华幼年时,由于父亲报名参加了云南航校,需要驻地训练,因此她和弟弟陈慕榕便被留在老家,交由外婆抚养和教育。

随着年龄日渐增长,再加上外婆的悉心照料,陈慕华自幼显得格外聪明伶俐,外婆便认定她今后必当非同凡响。

为了让她得到最好的教育,外婆变卖了自己的嫁妆给陈慕华凑足了学费,将她送到杭州女子中学读书。

十几岁的陈慕华,为了求学远离故土,但也让她看到了更加广大的世界。

在杭州求学期间,陈慕华见到当地的许多官员对百姓横征暴敛,嚣张跋扈,这让她产生了要为穷苦人出头的想法。

中学即将毕业之际全面抗战爆发,全民族抗日情绪达到了新的高度,陈慕华也不例外。

那段时间,前线情况通过报纸等渠道传入杭州。

眼看大好河山沦陷,陈慕华义愤难当,与同学们一起组织了女学生游行示威活动,敦促国民政府抗日救国。

但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国民党军队只是被动防守,节节败退,让陈慕华等爱国学生失望至极。

与此同时,陈慕华也从报纸中发现了共产党的抗日通电内容,被里面慷慨激昂的文字深深吸引。

尤其是那句“全民族抗战”的号召,让她热血沸腾,阅罢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几天后,经过慎重考虑,陈慕华决定北上,到延安去加入八路军。

七七事变之后,她的父亲陈栖霞已经成为国民党空军第三路司令。得知女儿的决定后,陈栖霞竟意外的表示全力支持,并派遣心腹送她前往延安。

一个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姑娘,为了躲避沿途的混乱和国民党的审查,再加上杭州到延安路途遥远,等她来到延安时已是抗日形势更加严峻的1938年。

初到延安,陈慕华预先打算的是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参谋班学习战争理论,但是工作人员却告诉她:

“学这个是要上战场的,所以没有招女学员的计划,你还是学一下护理知识吧。”

陈慕华闻听此言觉得心有不甘,自己千里迢迢来到延安就是为了学好理论上战场杀敌,怎么女同志就不能学军事了?

于是陈慕华当即就直接给毛主席写下一封自荐信,详细陈述了自己抗日救国的宏愿。只可惜当时毛主席日理万机,似乎并没有看到这封自荐信。

见久久等不到回复,陈慕华便又直接来到毛主席的住处,表明心迹:

“凭什么只有男同志才能进参谋班?我们女同志做起来绝不比他们差!”

一番慷慨陈词让毛主席为之一愣,随即他便向抗大的何长工传达了同意参谋班招收女学员的批示。

经过一番努力,陈慕华顺利通过了考核,进入抗大参谋班学习。

在延安学习期间,陈慕华对党的抗日主张愈发认同,同时对党的政治理念和宗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她在给父亲的信件中提到:“共产党之纲领、举措深得民心,日后必有一番辉煌事业,我愿加入共产党……”

而陈栖霞对女儿的决定亦十分赞同和体谅。

1938年6月,陈慕华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钟毅,两人同为抗大参谋班的学员。

由于钟毅在东北时就是抗日积极分子,因为被通缉才来到延安学习,他与陈慕华经历相似,因而感情很快升温,于1940年抗大毕业时在延安完成了婚礼。

很快他们的孩子接连出生,一家人的生活尤为幸福,令延安许多同志都十分羡慕。

然而随着夫妻二人工作的加重,两人都无暇照顾孩子们。无奈之下,陈慕华将自己的二女儿小萍交给延安一个纺织厂的女工抚养。

1945年,这名女工带陈慕华的二女儿离开延安,从此便失去了联系,这也成为了陈慕华长达三十多年的遗憾。

在整个抗战时期,陈慕华先后在延安留守兵团担任教育参谋、军事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务,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八路军中第一位女参谋。

虽然没能实现她上战场杀敌的愿望,但作为党员她服从上级安排,在长期的工作中同样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

建国后不断刷新成绩成为副总理

建国之后,由于陈慕华在革命时期的活跃表现,上级特意找到她谈话,询问她关于留在军队还是转业成为干部的问题。

陈慕华长期都在军队中任职,虽然不是直接作战人员,但她对军队还是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

然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陈慕华却向领导回复道:

“现在人民政府刚刚建立,正是需要人的时候,我愿意转业到地方,为建设新中国略尽绵力。”

陈慕华的请求也很快得到上级的批准,她由此告别了军队,成为新中国基层干部中的一员。随后她被调往东北铁路局工作,来到新的工作岗位。

陈慕华甚至比在部队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贯彻党的纲领,主动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倾听他们关于铁路建设方面的心声,努力保障东北铁路建设。

由于在东北地区的优秀表现,陈慕华很快又被调往铁道部,负责政治宣传工作。

当时全国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工作尤为紧要,她作为宣传口工作者,继续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不小的功绩。

在铁道部政治宣传工作会议上,陈慕华总是一再强调:

“我们党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政党,也是依靠人民的支持才成为执政党,只有依靠人民,我们才更有力量。”

自1961年开始,陈慕华被调往对外经济联络部工作,而这也是她在建国后任职时间最长的单位。

即便是此后她成为国务院副总理,也同时兼任对外经济联络部的领导职务,时间长达24年之久。

在对外经济联络部工作期间,她短时间内就克服了工作上的陌生感。

并很快认识到这个单位是新中国对外经济援助、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职能部门,其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陈慕华充满了斗志和干劲。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是我国对外关系的一段特殊时期。

中苏交恶,中美敌对,党中央果断决策,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尤其以非洲国家为主建立外交关系,同时开展经济援助计划。

而陈慕华所在的对外经济联络部,就是执行该决策的排头兵。

为了更好的执行中央对外援助计划,陈慕华多次带领访问团深入非洲进行实地考察,并与非洲友国相关部门负责人磋商援助计划,待回到国内后马上付诸实施。

为了替国家节省经费,陈慕华每次出访外国的行程都不少于四五个国家,每次出访时间甚至多达半个月之久。

在广大亚非拉元首们的心中,陈慕华始终是干练、坦诚而又颇具风度,获得众多国家领导人的信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全国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时任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的陈慕华,也在这次会议中深受洗礼。

她深刻感受到,今后工作的重点已经转移,还有更多的工作将会摆在自己的面前。

那一年,陈慕华已经57岁。

为了打开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局面,在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援助方面,她主动将直接援助改为以项目合作、劳务输出、投资输出和必要技术输出相结合的援助形式。在中国对外经济援助事业上做出突出贡献。

同时,为了适应中国远洋贸易的发展,陈慕华率先推动中国远洋渔业船队走出国门。

1985年,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州马尾港启航远赴非洲,标志着陈慕华主持的中国远洋贸易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果。

自1982年3月起,陈慕华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同时她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二位女副总理。

即便有了新的身份、新的职能,陈慕华也从未忘记自己是人民公仆队伍中的一员,手中的权力是由人民赋予,须善用这份权力为人民造福。

弥补遗憾 晚年为公益事业发余热

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陈慕华屡次转换工作和身份,她都能做到在不同岗位上做出新的成绩。

然而在个人生活方面,陈慕华的失女之憾,却长期由自己单独承受。

自从和自己的二女儿分开之后,陈慕华从未停止对她的思念。但由于工作的关系,一直到建国后并参加工作时,她才开始寻找女儿。

遗憾的是,那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户籍制度管理还不太完善,陈慕华托人四处打听却了无音讯。

而她也从未放弃过,直到1975年她才得知了女儿小萍的下落。

当陈慕华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二女儿时,小萍已经成为一名中年妇女,她错过了女儿所有的成长瞬间。

多年来,那位纺织女工一直视小萍为亲生女儿悉心抚养,而那时女工也已经垂垂老矣。

虽然陈慕华见到二女儿非常激动,但考虑到自己没有尽到一位母亲的责任,反而是这位女工与女儿在感情上更为亲近。

所以她强忍悲伤,让二女儿留下来为那位女工养老送终。

直到多年以后,二女儿小萍才正式回到陈慕华的身边,这份遗憾终于得到弥补。

陈慕华退休之后,她并没有选择和儿女们一起共聚天伦,反而投入了新的事业——担任中国妇联主席。

为此她还跟妇联的同志自嘲道:“我这辈子没干过妇女工作,这可真有点赶鸭子上架了。”

话虽如此,陈慕华在晚年却为妇联的工作付出了太多。

她担任妇联主席时已经年近七旬,却始终坚持到贫困地区视察慰问贫困妇女儿童,在了解到国内竟然有几百万儿童无法上学的时候,这位老人竟不自觉地潸然泪下。

在一次妇联工作会议上,她无比动容地说道:

“为了孩子们,也为了给祖国培养人才,对待妇女儿童我们要竭尽全力!”

为了更好的服务儿童,她以妇联名义向全社会发起“春蕾计划”。

在她的号召下,政府部门拨款,社会各界纷纷捐款捐物,为贫困地区的儿童兴建学校,让更多孩子得以接受基础教育。

面对海量的资金涌入,陈慕华格外看重资金的管理问题,为此她还特别创立了“五块糖”理论,即:

“哪怕有人捐了几块糖,都要仔细登记,五块糖给了你三块,给了他两块,那你不光要记好你的三块,还要追过去问他有没有拿到那两块。”

这样严谨的工作方式,也被“春蕾计划”的工作人员沿用至今。

除了“春蕾计划”之外,她还在中国干旱缺水的西北地区发起“母亲水窖”工程。同样是采用多渠道募集资金,为身处干旱地区的儿童和妇女家庭兴建水窖,惠及万家。

如此多的公益工程,在陈慕华的领导下越来越兴盛,就如同她自己的孩子一般,在社会主义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而她和她的家人也为此倾注了无数心血。

作为发起人,陈慕华要求家人们每人都要向“春蕾计划”和“母亲水窖”捐款,且每位家人都必须资助一名贫困儿童。

这份真挚而美好的品格,令人由衷敬佩。

后记

2011年5月12日12时25分,陈慕华女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作为党的同龄人,陈慕华从革命年代走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但在这一切过后,她仍不忘初心,恪守党性,实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公益事业发挥余热,无愧于“巾帼英雄”的称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