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很多人容易走极端?

 探为观指 2023-02-19 发布于江苏
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有的人会产生“不活了”、“不干了”、“大不了同归于尽”之类的极端想法,极少数情况下甚至会付诸行动。
表面上看,这好像是性格问题。从新闻报道里面,我们也能看出,一些知名刑事大案的主角,好像性格都是很孤僻的。
但是,事实上有些人表现出走极端的状态之前,整个人都是很正常的,性格上也看不出有什么问题,甚至平时还都是与周围人相处非常融洽的。
再深入一点并且发散性地思考这个问题。
为什么很多精明的“高知高干”人士,能被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骗子得逞?别人怎么劝都劝不住,非要走入另一种形式的极端,花大价钱买些没用的东西。
现在看来,走极端这个问题,与性格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换句话说,没有哪种性格本身是极端的。
无论是在与亲戚朋友交往的生活中,还是与同事客户交往的工作中,做事情追求极致的大有人在。
但是,这些追求极致的人,个个都容易表现出开头所说的“走极端”的现象吗?
也就是说,一个能把工作做到极致完美的人,会时不时在老板面前拍桌子说不干了、在家人面前说压力大不活了、在客户面前说不签单大家就同归于尽这样的话,乃至采取类似的行动吗?
不一定吧。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很多人会去走极端的后果呢?
本质上是七个字:持续的稀缺状态
对于任何一种物质或者非物质的需求,稀缺状态的持续,容易导致人对那种需求产生着迷的状态。
而所谓的“着迷”,正是使人的理性思维和行动能力失效的最强有力手段。
一旦人失去理性后,着迷状态会自我加深,直至一个自爆的顶点。
这里所说的“顶点”,就是“走极端”的那个状态!
这样的描述可能太书面化。
通俗的讲,某一样东西,你越是得不到,你会越想得到。
想着想着就着迷了,就失去理性了。
这个时候,你会牵肠挂肚、魂牵梦绕、失魂落魄,然后不理性的行为就一个接一个出现,程度越来越加深,直至“走极端”。
而这个“得不到”的状态,就是稀缺状态。
稀缺状态本身,及其引发的各种不理性状态,都有自我加强的趋势。
更加具体地举例说明,世上有两样最能让人疯狂的东西,正好一个代表物质需求,一个代表非物质需求:金钱和爱情。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金钱稀缺状态,而这个人又碰到特别需要花钱的事情。
那么,之前长时间的稀缺状态,遇到当下这件需要花钱的引爆点,就会使这个人失去理性,进而做出不理性的行为来试图获得金钱。
这里的“走极端”的形式有很多,轻则坑蒙拐骗,重则杀人放火。
总之,这个人的理性彻底地被金钱稀缺状态所导致的失去理性的状态而摧毁,这时候,什么样的极端行为都是可以想象的。
同理,对于爱情,很多青年男女(甚至少数中年以上)动不动为情所困,极端的情况就是要不活了、因爱生恨、甚至闹上门去等等。
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就是越想得到一个人对自己的爱,但现实却得不到,然后就越是会去想。
这种循环加深了爱情稀缺状态,不断地冲击人的理性,最后将其击溃。之后的结果必然就是走极端了。
请问一道思考题:人是真的因为爱情稀缺状态,而导致在爱情事务面前,产生走极端的各种状态或行为的吗?
显然不是。展现出极端的为情所困的状态之人,都是幼年时期严重缺乏亲情,所导致的严重情感关爱的稀缺状态,而造成的长期影响。
延伸开来讲,很多人成年之后的性格状态或者为人处世的一些特点,都和幼年时期的某种稀缺状态有关。
比如,小时候在物质方面的稀缺状态,可能导致长大以后非常小气抠门的特点。
有的人即使发大财了,也总是在花钱方面表现得非常小气。
这种人一看,你就应该知道,他们是在用余生的很多时光,弥补幼年时期的物质稀缺状态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因此,当一个人出现走极端的情况时,彻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稀缺状态发生在哪个领域。
当然,现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是对当事人采取强制性的控制措施。毕竟,这是由于稀缺状态冲破理性思维,把人拽入着迷状态了。
这一点,对于所有年轻父母而言,都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无论自己多么爱玩儿爱享受,无论自己多么热爱工作想赚钱,如果你把孩子生下来了,就一定要从一开始,就给与孩子足够的感情倾注。
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关爱足够的环境中,无论家庭物质条件如何,这人长大以后就不会缺爱,不容易别异性用花言巧语,或者很小很小的恩惠给骗走。
进而,他们就不容易为情所困,不容易在感情、婚姻问题上寻死觅活,做出让父母心惊胆战的极端行为。
这里可以举一个很多人都听说过的知名案例,三星公主李富真和自己保镖的婚姻故事。
故事的开头,就是李公主和负责保护自己的保镖相爱,然后逼着父亲李健熙同意他们结婚。
故事的结尾,就是结婚十多年后,李公主实在忍不住和对方离婚了。
从各种新闻报道的事实描述上,我们完全可以拼凑出李公主这个人的成长经历。
三星集团创立于李公主的爷爷李秉哲手上,到第二代李健熙时期,已经非常有钱了。
因此,李公主从小到大,在物质方面绝对不可能出现稀缺状态。
李健熙有好几个子女,还有三星这么大的产业。
更重要的是,李富真出生于1970年,而李健熙成为三星第二代会长是在1987年。
这说明,一来李健熙被各路媒体报道为重男轻女的形象,李富真的哥哥显然被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和培养资源;
二来,李健熙自己还有兄弟姐妹,他自己还要努力争夺父亲的认可,从而获得继承三星的资格。
这两个重要线索都能说明,李富真从小虽然衣食无忧,但是非常缺爱。可以说是长期处于情感关爱的稀缺状态。
因此,很可能她的前夫在担任保镖期间,对她的各种关心照顾,被情感稀缺的李富真严重放大,最终陷入对保镖前夫的着迷的失去理性的状态。
现实之中,有很多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好的人,在感情方面出现走极端的问题,都是这个原理。
那么,所有走极端的问题,都是出在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关爱不够上面吗?
当然不是。很多人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精神稀缺状态。简单的说,就是精神上的严重不充实。
有的人明明拥有很多,但却总觉得自己还缺什么;有的人明明拥有很少,但却并不觉得自己缺了吃的、喝的、用的、玩的等等。
精神稀缺状态,会导致人迫切地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去某件事情上获得精神的寄托,进而对某种精神满足陷入了着迷状态,最后走向极端。
有一种形式的走极端,就是你发现有些人会高频率地晒出自己的照片、自己在做什么、自己的心情,恨不得把自己愿意展示的生活状态,向全世界直播。
精神稀缺状态,会加速助长精神熵的提升,进而导致精神世界的混乱状态。
无论是物理世界,还是精神世界,应对熵增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持续的能量输入,对抗熵增。
因此,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就需要我们树立的积极的人生目标。也就是我曾经介绍过的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可以理解为一个有明确终结点的奋斗事项,比如挣到一个小目标。
无限游戏可以理解为没有明确终结点的奋斗事项,比如挣更多的钱。
有限游戏可以在达成目标之前,给人提供对抗精神熵的精神能量;而无限游戏则能永久性地给人提供精神能量。
真正精神充实的人,不会为情所困,他们可能忙于奋斗事业或者兴趣爱好,而根本没有去关注太多感情方面的事情。
真正精神充实的人,也不会关注自己的物质充裕状态,别人身上用的名牌奢侈品,他们很可能都没有注意到。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的目标就是要挣一个小目标,但我还是精神不充实,常常会注意别人吃好的用好的,自己就心里难过,容易陷入物质稀缺的着迷状态。
这就是我曾经介绍过的一个典型的问题:你为什么挣不到钱?因为你并不是喜欢钱,你只是喜欢花钱
我曾经未能理解有的人高喊“寻找生命的意义”的原因。
现在慢慢理解了,找到了生命意义的人,精神上都是充实的,因为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无限游戏,知道自己的人生要干嘛了。
有两部电影都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做“内心的平静”。一部电影叫做《最后的武士》,而另一部叫做《功夫熊猫》。
获得内心的平静,其实就是精神充实的一种状态。他们都是在经历大场面之后,悟到了人生的意义,或者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容易走极端?说到底,就是过往经历造成的某种稀缺状态,在精神空虚的时候,被某个人、事、物给激发并放大了。
所以,每一个人都要想清楚,自己这辈子到底要干什么。说得文化一点儿,就是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暂时没找到也不要紧,我们就持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的维度,让自己的综合能力变得越来越强。
这可是个无止境的追求,而且这个追求的关键好处就是:个人价值会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提升,个人价值越大,对各种资源的吸引力就越强,进而消灭某些稀缺状态。
当然,没人能完全消灭稀缺,很多大富大贵的人很可能在时间和亲情陪伴方面,处于严重的稀缺状态。
但是,做到那个层面了,精神想不充实都很困难,又怎么会让自己长时间被某种稀缺状态困住,进入着迷状态,进而失去理性“走极端”呢!
是不是突然就明白了那些大人物们怎么自控能力就那么好呢!
我们普通人不是缺乏自控能力,而是理性被持续稀缺导致的着迷状态冲垮了,没有理性去启动自控力了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