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游泸州古镇:由长江水码头而兴的“新溪子”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3-02-19 发布于日本
2023-02-19 16:02·文旅泸州

周末

你有没有想好

去周边打个“休闲卡”呢?

小编带大家打卡泸州古镇

第一站:新溪子

新溪子水码头位于长江北岸,往上是黄舣场(今黄舣镇)与奎峰场之间的长江大中坝,两边的长江水水流湍急。再往下,过新路口场的长江江面又逐渐狭窄。中间新溪子所处长江江面,有1000多米宽,水势平缓,长江边在这段江面似“关公”大刀的刀刃,是一个大弧形内湾,因长江水在这里没有形成冲击,加上新溪子长江边沙滩平缓,适合大小船只停靠,最多时停过100多艘木船,为了便于物资上下船,如此,便形成了新溪子水码头,古称“水驿”。

鸟瞰新溪古街

“新溪子”的历史记忆

据《泸州地名史话》介绍,新溪子早在宋元之际就是川江水驿,其时代背景是:南宋年间,蒙古铁骑侵犯中原,宋朝军政人员等纷纷南下。重庆合川钓鱼城之战,发生在公元1259年,蒙古铁骑与南宋之间的战争。蒙古号称几十万军马,围攻南宋四川地区的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却始终无法攻克,战乱中连蒙古大汗蒙哥也阵亡在城下,守将王坚将军率领军民坚守钓鱼城36年。

古街风貌。(来源于泸摄圈 李家平 摄)

之后,忽必烈在汉臣拥护下建立元朝。直到南宋灭亡,见大势已去,忽必烈又答应绝不伤害城中百姓,守将王立才弃城投降,时间为公元1279年。从1227年开始到1279年结束,川渝军民抗击蒙古大军之战,时间居然长达半个世纪。在合江县、泸县等区域范围内,曾发现很多宋代古墓,出土了很多宋代石刻,这些文物也证实了宋朝时期的泸州城之兴旺发达。

在此期间,大量的人员输送,战略物资的运输,都是通过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进行的。期间,又逢老泸州神臂城迁长江上游江阳。

新溪子水码头位于长江北岸,往上是黄舣场(今黄舣镇)与奎峰场之间的长江大中坝,两边的长江水水流湍急。再往下,过新路口场的长江江面又逐渐狭窄。中间新溪子所处长江江面,有1000多米宽,水势平缓,长江边在这段江面似“关公”大刀的刀刃,是一个大弧形内湾,因长江水在这里没有形成冲击,加上新溪子长江边沙滩平缓,适合大小船只停靠,最多时停过100多艘木船,为了便于物资上下船,如此,便形成了新溪子水码头,古称“水驿”。为便于转运物资,朝廷修建了青石板大道(称“通江驿道”),极大地方便了物资转运。

通江驿道

新溪子场镇建设始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盛于清朝雍正年间,杨姓湖广填川,落业新溪子,见新溪子的地理环境,和长江水码头的优势,于是在新溪子大力发展,修建规模弘大的祠堂(老祠堂在现在祠堂的左边,之后交给新溪粮站,改建成粮库)。祠堂门口有大石狮,还有高大的石牌坊;祠堂前是一个约400平方米的三合土坝子,坝子两边有堰塘,供消防用水;直到1964年前后才被撤除,杨姓家人在此发展,在新溪子有“杨半场”之说。

“新溪子”名称的由来

新溪子的前身叫什么,今已无从考证。因地形修建成了船形场镇,初期只有上半场,后来扩建了下半场,在场中低洼处,形成了一个排水沟,之后在水沟两边砌了石堡坎,修建了房屋,中间修了石板桥;桥两边有石栏杆,栏杆上在1960年前后还有木签子栏杆;桥西面有栅栏门,后来撤掉了。

小水溪的水,来源于上游的大河堰和小河堰,其水源来自西边玉皇观和牟(母)岩山上下来的水,大河堰和小河堰作为新溪子居民的饮用水源,受到当地群众的精心保护。河堰流出的水,沿着小溪沟流到河沟,最后流到下溪,汇入长江。小时侯,还在河沟中抓过鱼,捉过泥鳅和黄蟮。

新溪子旧影。(来源于泸摄圈 网友@ooooome 摄)

因为修建了溪沟,还有桥,遂定名为“新溪”,因当地群众尊崇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后以“新溪子”作为场镇名称。1959年进入新溪小学读书时,还有家长送小孩上学,家长教小孩,见到老师,不仅要称“先生”,还要给先生(老师)行鞠躬礼。由此可见,在当地民众中,对教师(先生)的崇敬,场镇取名为“新溪子”,就是对尊师重教最好的说明。

“新溪子”的地理环境

新溪子,呈南北走向,南面称“上半场”。从长江边到上半场口最高处,有约200米高。有999级1.8米长,约40公分宽,15—20公分厚的青石铺成。其中,还有14个拐弯,当地人称石阶为“下三里上五里”,意思是由场上到河边有三里路,从河边到场上却有五里路,形象地说明了“下坡容易上坡难”。

新溪子旧影。(来源于泸摄圈 网友@ooooome 摄)

沿着青石板路,栽种了14棵黄桷树,1970年前后,自然死亡了三棵。孩提时,见到那么大的黄桷树,没想到树龄最短的都有近200年。有一棵树曾经被雷电烧了半边,后来当地人用钢管支撑起来,称为“金箍棒黄桶树”,又称“金棒擎天”。在第一层台阶与第二层台阶之间,还有一棵老树被称为“吊颈黄桷树”,在路的左边,树枝吊下去有20多米长。

新溪子的街道,从上半场栅子门到下半场头道栅子门,有600米长。据相关资料介绍,新溪子场有800米长,其中包含了下半场口出栅门,到大路边屋基,与公路对接这一段距离,故有“800米长”一说,至今保存完整。

最早的场镇是东西向,从大石坝经千家居屋基,过“万寿宫”门口,直通普陀岩,沿石板路到下溪长江边,因排水不畅,后改建为南北朝向。

新溪子旧影。(来源于泸摄圈 网友@ooooome 摄)

“通江驿道”实际上从长江边起,沿路均由1.8米长的青石板铺就。经街上,过大路边屋基,上大歇坎,经三草湾,到型家坝,过燕子岩与兆雅场大路联通,全程约有4000多米,全由青石板铺成。过去转运物资,由马、骡子驮运,在大歇坎顶上的石板,马和骡子在石板上踩出的坑有一拳头那么深,可见经历了多少沧桑岁月。到新溪子河边的石板路,曾被破坏了几段,后来确定新溪为“新溪古街”后,又逐一恢复了青石板路。从下半场栅门口到公路边的一段,至今仍保存完好,再往前的石板路,已不复存在,只能作为历史痕迹,留在了老一辈人的记忆中。

新溪子旧影。(来源于泸摄圈 网友@ooooome 摄)

新溪子场镇及周围相对平坦,东面是向岭村,西面是坝头村,基本都在一个高度上。新溪子的东面,有个山头叫“象岭鞍”,高出周围约60米,曾经在山上住有人家,之后,人都搬下山了,山上全都开垦成了土,种上了庄稼。

新溪子岩(洞)居人家

新溪子面对长江的边上,有几个天然的岩洞。一个是从下溪河边到场上的青石板路(新溪子长江边,因转运物资多,先修的一条到新溪子场上的路,称“通江驿道”),途经“鹅公包”(因形状像公鹅头上的包)的山脚,经“普陀岩”岩洞,岩洞内,住着四家人。至于居住了多少代,则无从考证。在2000年前后,岩上一块重约五吨重的石头松动,加上新溪场上很多人迁往泸州、成都、重庆等地去了,空出了很多房子,岩洞居住的人家,才陆续搬出了岩洞到新溪街上居住。

另一个岩洞人家,座落在新溪河沟水流经的下溪河沟,水流经过的岩洞,称“下溪河沟岩洞”。这里也住着几户人家,住了好几代人,现在已经搬出岩洞了。

第三个岩洞人家叫“张岩洞”,从长石走往向岭村一社的路边上,半边有个叫“牛皮荡”的大水凼,水凼不大,但很深,从来没有干涸过。这里住了一家人,其后人在2000年前后搬出岩洞,并在新溪子街旁修了新房子,结束了数百年的“洞居生活”。

-END-

来源:川江都市报

作者:白康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