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聊“一眼断玉法”之“器形”篇——新石器时代玉器(九)

 积祥轩 2023-02-19 发布于山东

古玉学习交流微信:GUYULINXUN

新石器时代玉器成长期:北方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南方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北阴阳营文化、薛家岗文化、凌家滩遗址、石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玉器,时间距今约6000年至5000年。

大溪文化玉器

距今约5900年至46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该文化受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南下的影响,并成为湖北屈家岭文化之源。

玉器种类:

生产工具有玉刀;

玉刀  大溪文化  长23.5、宽8.6、厚0.3 厘米。湖北省松滋市桂花树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灰褐色,有白色沁斑。刃部较宽,并呈弧形。上部有一个双面对穿的小圆孔。
装饰品有璜、玦、壁、环、坠饰、人面纹饰等。

玉璜、大溪文化、长15厘米 厚0.3厘米、1982年湖南省华容县三封乡毛家村113号墓出土、湖南省岳阳市博物馆藏、玉质为白色,略呈半壁形。二穿孔,出土时在人骨架胸际间,当为佩饰。


玉人面形佩、大溪文化、高6厘米、1959年四川省巫山大溪遗址出土、四川省博物馆藏、器扁平,呈椭圆形,面部作正视状,双目作圆圈形,直鼻梁,无耳,外有阴线刻瓜子形人头轮廓,顶端有两个椭圆形穿孔,其中一孔原残缺。

玉镯、大溪文化、直径7.5厘米 厚0.6厘米、1982年湖南省华容县三蜀乡毛家村104号墓出土、湖南省岳阳市博物馆藏、器呈乳白色,局部有土浸,出土于人骨架左手部位。


屈家岭文化玉器

距今约5400年至44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玉器种类:

生产工具有铲、锛;

装饰品有璜、镯。

玉锛、屈家岭文化、长2.9厘米 刃宽3厘米、1974年湖南省澧县梦溪乡三元宫村8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器呈浅绿色,扁平梯形,斜刃,通体磨光,器形很小,又未见使用痕迹,形体甚小,可能不是实用工具。

石家河文化玉器

距今约4700年至44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该文化是继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之后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其中玉器成果突出,是该地区玉文化的突出代表。

玉器种类:

生产工具有刀、锛、凿、斧、钻头、纺轮;

玉锛  石家河文化  长3.6、宽2.8、厚0.75厘米。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枣林岗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灰白色,有紫色斑纹。器表琢磨光滑,有光泽。梯形,扁平,双侧为圆弧边,双面刃,长刃缓平,短刃陡斜,刃较锋利,平背,单穿圆孔。

装饰品有璜、管、珠、坠、笄、锥形饰、镯、人面(首)形饰、虎面佩、蝉形佩、鹰形佩、鸟形佩、凤形佩、龙形佩等;

玉笄  石家河文化  长14.5、体宽1.9、厚0.8、尾径1厘米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枣林岗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深灰色,通体磨光。细长条形,笄首作菱形,束颈,颈口起凸棱。笄体四边起棱,其上有单穿小孔。笄尾为圆柱形,尾端尖圆。

鹰形玉笄  石家河文化  高5、最大径1.15厘米。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枣林岗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灰紫色,器表受沁泛白。圆柱形,上体浮雕一只钩嘴圆鼻、凸首覆冠的鹰,羽翅紧收,腹下有三角形凸状体,阴刻对称的半圆形爪,鹰尾为笄体,下端部明显突起棱边。单钻穿孔。笄尾略细于笄体,圆锥形。

虎面形玉饰  石家河文化  高2.3、宽2.2、厚2.5厘米。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枣林岗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灰白色,有紫色斑纹。器为一平底横卧的圆筒,中间有钻孔,孔径1.1厘米。筒外表浮雕虎头。虎首突顶圆额,耳外张,长眉圆眼,宽鼻前突,扁长嘴。

人面形玉牌饰  石家河文化  高3.2、宽2.2、厚0.8 厘米。湖北省荆州市马山镇枣林岗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青玉,抛光。正面浮雕,背面平。人像头戴半月形冠,梭形眼,宽鼻,嘴微张,耳廓较宽,戴耳环,方形脸,宽下颌,长颈。

蝉形玉饰  石家河文化  高2.5、宽1.2、厚0.3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罗家柏岭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青色。长方形,正面浅浮雕及阴线雕刻成蝉形。尖首,展翅。上下两端中间各钻一孔。

凤形玉环  石家河文化  直径4.7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玉质受沁呈灰白色。凤作团身环形,圆眼,钩喙,冠向后卷,略展翅,尾分两歧。以阳线刻划眼、冠及羽翅。尾部有一穿孔,可供系佩。

人面形玉牌饰  石家河文化  高2.1、宽1.7、厚0.4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罗家柏岭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青色。长方形。正面浅浮雕人面,有冠。双耳戴耳环,环有对钻孔。

人头形玉坠饰  石家河文化  长3.1、宽0.9、厚0.4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罗家柏岭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灰白色。长条弧形。圆雕成人头像,高冠,两侧阴线刻出眼睛。顶有钻一孔。颈端残。

玉管  石家河文化
左:长3.1、直径0.6、孔径0.3-0.5厘米
右:长1.65、直径0.51、孔径0.1-0.5厘米
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罗家柏岭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2件。青色。圆管形,两端对钻孔。短管一端两侧有孔,管壁上残存切割痕迹。

玉管  石家河文化  
左:高4.2、上端外径1.65、下端外径3.4厘米
右:高3.3、上端外径2.7、下端外径3.8厘米
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2件。黄绿色,器表有粉状白斑。器为喇叭形,器表有凸棱,孔腔和外壁很圆正,口沿和底边皆为同心圆。

鹰形玉饰  石家河文化  宽4.2、高1.9、厚0.5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黄绿色,有白色斑。正面浮雕,背面光素。鹰作飞翔状,扁勾形喙,小圆眼,背宽尾圆,浮雕羽毛纹,双翅略向上举,并向后斜展,翅尖突出,近尖处分叉。每翅上有四道平行带勾的羽翎。

滑石鹿头形饰  石家河文化  高6.5、宽5.5、厚1.0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乳白色,有光泽。雕刻于一块片状滑石上,质地软。正面略向上弧,背面平素、粗糙。鹿面近似三角形,颧部外鼓,颌两侧稍内凹,面部钻两个小孔表示双目,头上有两只带齿状分枝的角,角下有小尖耳。

龙形玉饰  石家河文化  最大外径3.8、厚0.8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黄绿色,表面有灰白色斑。龙体首尾相卷,呈玦形,上颌尖突,下颌短,嘴微张,额部有一道横凸棱,尾为钝尖形。

虎头形玉饰  石家河文化  高1.8、宽3.3、厚0.4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黄绿色,表面有白色斑块。器为抽象的透雕虎头,片状,两面光平,侧面和底面连成半圆形。虎头戴“人”字形冠,两侧上方有弯角形饰,斜目,眼内角较宽,鼻、嘴、耳皆未表现。

虎面形玉饰  石家河文化
左:高2.2、宽3.5、厚0.4厘米
右:高2.2、宽3.1、厚1.5厘米
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1对。左:黄绿色,表面轻度受沁呈灰白色。右:乳白色,局部透黄绿色。两件玉饰均抛光。虎额顶有三个尖状凸起,虎面正中有一道纵向凸棱;耳廓近似树叶形,耳内有旋状云纹,穿小圆孔;鼻宽大,鼻梁与眉线相连;圆眼,颧部较鼓。

礼仪器有钺、牙璋、琮、壁、环、玉祖(有称柄形器)等。

玉璜  石家河文化  内角间距4.7、厚0.4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黄绿色,有粉状白斑。弧形,扁薄,两端宽窄不一,两端各有一个双面对钻的小孔。外缘残存切割痕迹。

玉璧  石家河文化  直径14.5、孔径6.3、厚0.2-0.7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罗家柏岭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浸蚀成灰黄色。璧面较宽,孔不圆。两侧厚薄不一。

玉璋  石家河文化  长35.6、宽8.2、厚0.5厘米。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汪家屋场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深灰色。柄端近平,独角形阑,“V”形刃,柄部以单面钻法钻一圆孔,自柄至刃逐渐变薄,横截面呈凹透镜状。

玉柄形器  石家河文化  高6.4、顶宽0.85、底宽0.6厘米。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肖家屋脊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黄绿色,表面受沁呈乳白色。上端为长方形柱,饰竹节纹;中间偏下段为扁柱形,榫为圆锥形,钝尖。
下篇起讲解新石器时代玉器成熟期中各个玉器文化,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