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艺录丨词牌中句读、韵位变化与声情关系

 guanghua4210 2023-02-19 发布于北京

前言

词之一体业已不再付于“管弦”之用,然则词中句式、四声、韵位等安排却依然受到曲调、词牌的约制,其中曲调因歌法旋律使然,又有哀、乐之辨,舒、促之分。故此,今欲学填词者,虽不必苛守四声之严,但又不可不知句读、韵位变化之表情用度。

文章图片1

张炎谈慢词做法云:“作慢词看是甚题目,然后命意,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词源》),盖因曲中诸调因声情不同而适者不同,故择曲名便要选题之后,而曲中声情关系,殆半于句式、韵位。

韵位变化与表情态度

  • 韵位的谐声基准

凡论词学,都会有“声意和谐”一说,所谓哀乐配哀词即如是,沈梦溪所言“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者也。然何以知曲之哀乐,如何知曲之声情?即须先知何为“声之顺”者。

文章图片2

所谓“声之顺”者,即因规律而和谐于耳,听之能顺。沈约将这种“声之顺”总纳为“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飞沉之论:

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暌,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文心雕龙》)

文章图片3

而刘勰、沈约虽表意不同,但其主意都是提出一种“正反相关”而产生的“对称和谐”的声情态度,而这种态度最为直观的表现便是律诗中的律句,如下例绝句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这种“一句内平仄两两相换,两句内平仄一一相对,韵位处的平仄交替”的特点就是最基本的“声之顺”,这种基本的和谐状态下,能适合的声情是最为丰富的,如同样的绝句,可以如《凉州词》一般雄放,又可以如《宫闱诗》一般温婉。

文章图片4

但这种丰富的感情容纳,表现在音乐中甚少受到曲调的束缚,而是需要“俾善歌者飏之”。

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歈,知变风之自焉《刘梦得外集》卷四)

这不但是近体诗的特点,也是词中近律词的特点,因为他们都是遵循者最基本的“声之顺”而歌。


  • 韵位疏密与声情变化

长调慢词虽比近体诗、近律令词的音律更为严谨,但其中旋律又是立于“声之顺”的基本态度来衍生变化,即韵位趋密,抑或是韵位趋疏。

文章图片5

韵脚即如音乐中之主音,是为一阕之中的重拍处,基于“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特点,为了使声韵和谐,故须有句脚与韵脚以平仄带来的轻、重相调和,如打破这种形式,韵位变密则声情急促,韵位变疏则声情愈缓。

如《渔家傲》一词:

塞下秋来风景,衡阳雁去无留。四面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浊酒一杯家万,燕然未勒归无。羌管悠悠霜满。人不,将军白发征夫。---范仲淹


喜鹊填河仙浪,云軿早在星桥。街鼓黄昏霞尾。炎光,金钩侧倒天西。●一别经年今始,新欢往恨知何?天上佳期贪眷。良宵,人间不合催银。---欧阳修

此词牌全为仄声收尾,又句句押韵韵位极密。而在这种安排中,自然是每句都有主音,每句都有重拍,故声情表现就显得大气而紧张。但我们从欧阳修和范仲淹词对比来看,欧词多用上去声交替,使得韵位从急促而转入相对的舒缓,较之于范仲淹词的多用去声,声情就相对和谐、舒缓了。

文章图片6

当然,长调中韵位则变化更多,但我们根据其中的疏密变化,自然能明白何处声情缓和,何处声情急促了。

句式变化与表情态度

句式变化大体为律句与拗句之分,以及句式长短之分。就中如何安排,自然是依曲中节拍而调度适配,是较为复杂的。

  • 律拗之间与声情变化

律句之中,有七言律句与五言律句之分,而七言律句因节奏变化更多而快,五言律句因节奏舒和而愈慢,前人论五七声律,有“五言如玉,七言如珠”之称(白居易《琵琶行》中亦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说)如《阮郎归》一词: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晏几道)

此词在吟咏过程中,我们能感觉出七言句与五言句的快慢之分,但其中在韵位处又是连平连韵的处理方式,因此节奏又更为促快而抵压抑。

文章图片7

除此之外,律句在音节上是和谐的;而长调慢词中,总会有“拗怒”的音节,这就是非律拗体句式所来的效果了。这种“拗怒”的作用,就是让和谐的旋律中激起波澜,或激越,或顿挫。

如《忆少年》一词: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罨画园林溪绀碧,重算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晁补)

在上下片结尾句中的“只高城人隔”与“况桃花颜色”两处都是上一下四的句读形式。这种领字句的句读形式就打破了正常律句“二一二”的形式,是不平顺的且拗怒的。那么读起来就有突兀的顿挫感,带出来的效果就是让结句收束更有叹息感。


  • 句数变化与声情效果

历数诸多能自度曲的词人,句数变化最为随意的是姜夔。他在《长亭怨慢》的小序中就讲明了“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因此,我们探寻句式变化与声情效果,以姜夔词来摸索是非常合适的。

渐吹尽、枝头香,是处人家,绿深门。远浦萦回,暮帆零乱,向何?阅人多,谁得似、长亭?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日,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第一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算空有刀,难剪离愁千。《长亭怨慢》姜夔

此词递进层次是在四字句、三字句中交替进行,因此带有很强的跳跃性,而下片有领字句间六字句、多三、四句的变化,同时在词中句尾处又多有“向何许”、或是“不会得、青青如”等非律句的形式参差搭配,整体结构于舒曼中见波折,进而能呈现出龙榆生所谓的“于清劲中见峭折,亦复摇曳生姿”(《词学十讲》)的音节态度。

从《唐宋词格律》学倚声填词(五)丨《长亭怨慢》、《临江仙》

文章图片8

当然,我们再细化的简致一些,句式的变化也无非长短句的“疏密变化”,效果与韵位变化一致,但在古音不存的今天,句式变化而带来的声情变化则更为重要了。

结言

词中“倚声之学”,不外乎是“声情和谐”。诸如此文或是前文所谈的平仄四声、韵位变化、句式变化,其实就是用来理解每一例不同词牌所自蕴的声情特点。待了解这些词牌的特点之后,我们方才能选出适合表达自己情绪的词牌,进而才能“倚声填词”。

当然,不论是诗词歌赋,亦或是现代文章,体裁终归是载体,倘若在文字上没有一定的涵养,光游走在声情、理论上,总归是舍本逐末了。

词艺录丨论近律令词中的“倚声”之学词艺录丨论近律令词中的“倚声”之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