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儿童体质全面恢复 过敏性鼻炎诊治中心 ![]() 关于忌口!很多患者对忌口还是不太明白,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食物他让忌口。那个就没事。很多人对忌口的认识,还是局限于书本上。不太知道忌口是应该做到因人而异的。 应该忌口什么,是看诊结束后从三个方面考虑的。第一,根据疾病特点忌口。第二,根据体质忌口。第三,根据开的药忌口。具体忌口什么,我会根据个人情况看诊结束后交代一下。所以,忌口很重要,以主任说的为准。 接下来我们聊聊这个肾到底该怎么“补”。我们先明确一下这个“补”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补”不只是滋补,还有更广泛的含义。 顺应才是最好的滋补。五脏六腑各有生理特性,我们应该顺其本性,而不是肆意滋补。 对于大肠而言,最好的滋补就是通畅,大肠之病或大黄或木香。 对于脾脏而言,最好的滋补就是燥湿,脾脏之病或苍术或白豆蔻。 对于心脏而言,最好的滋补就是通利,心脏之病或丹参或太子参。 对于肝气而言,最好的滋补就是柔肝,肝气之病或柴胡或白芍。 看,每个脏腑各有各的特点,用药的思维,就是顺应为核心。 肾气有主水、主生殖、主骨生髓的左右。而且一切都是依据肾气藏纳的气化完成的。 满脑子想的就是人参、鹿茸、阿胶的,这不叫滋补,这叫填油加火。辨证了吗?理法对了吗? 现在很多人都普遍焦虑,神根本得不到安宁,静守。这跟我们生活的环境,社会的信息咨询,不是没有关系的。外界的扰乱,导致肾精的持久消耗,匮乏,必然会引起精神意识层面的问题。 太多的失眠患者,心率问题的患者,焦虑患者,这些人群发病一定从肾精入手。 治病要抓核心,我有个患者失眠,晚上睡不着。前面医生就按睡眠治疗,后来我一看是因为肾气不足,小便固不住,老起来上厕所导致的。用了固肾的药,小便好了,不起夜了,失眠就好了。 所以,有病症,和治疗能否对应是很重要的。 精气神,始终以精为基础。才演化生出的气为用,神为现。 再来单独说说肾气的问题。 从局部看可以按照二水一火的思路,但大的方向是“肾主闭藏”,藏纳做好了,肾中精气才能自足。还用得着外源性滋补吗! 一气分阴阳,阴阳化五行。 气是元精,元气的综合表现。由母体经脐带输入我们身体,最先天。这个气好坏,决定胎儿的发育是否完整,生长是否健康。所以,要孩子之前一定要调理一下。 精和气,是不可分割的。但临床上还是有区别的。精为充养物质,气为表现结果。这个人有没有精气神,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失精和气虚,严格上症状是不一样的。前者健忘,衰老。后者神困,乏力,疲倦。 从先天的一气而来,到了肾就有二阴一阳了,我们说二水之中藏一真火。 为什么有人发生冬天怕冷,夏天怕热,这就是典型的阴阳不平,寒热不均,伤了肾精,肾气的表现了。 肾精足夏天不热,肾气足则冬天不冷。 肾精失,则燥热难耐。所以更年期的表现就是燥热,潮热,盗汗,阵发性出汗。 肾中元阳不振,则畏寒怕冷。这次感染,伤了很多人的肾阳,我想这个体会很多人还是有共同体会的。真的是冷到骨头里的寒。 肾本为先天,所化生之气供其它脏腑使用。其它损耗的多,肾气就亏的多。其它脏腑协调的好,还有后续能力储存于此处,减少肾气损耗。所以,人体是一伤俱伤,具体伤到什么程度,因人而异,需要辨证。 冷热的问题一定从肾精和肾气入手,此处精气足了,则寒热均调,平衡。 所以,对于肾而言,要懂得如何补充肾精和如何振奋元阳。治法很多,辨证为先。 肾精之药以生熟地为要,其中肾水以生地为主,阴损极阳以熟地为主。像黄精、石斛、二至、枸杞、桑葚也都是很好的补肾精的草药。 肾中元阳之气,以肉桂、附子、为主,轻则肉桂,重则附子,但不耐附子常用,应该严格适量。火神派很好,理论是对的,临床用对了效如桴鼓,就是不能乱用。只认为这个好,眼光局限了就要出问题。我们说少火生气,就是徐徐温之。像巴戟天,仙灵脾都是温肾阳的药。 做好肾精和肾气的工作,是不是燥热,畏寒就没问题了。肯定不够。 机体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理论上,书本上的知识。 哪有说生病按书本上来的,你学到哪这个病就长到哪个程度。不可能的。 所以,搞理论的一到临床就傻眼。做到夸夸其谈很容易,做到效如桴鼓难上难。 精气足只是一个基础条件,而且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完成。因为一旦肾这个脏器虚损了,基本上都是到了比较深的层次了。不拿出点时间来,从日常生活,饮食结构等方面入手做调整。势必影响一个人的诸多方面。 别看病症多,真的归纳起来,六经足以概括了。 而最开始谈的那个案例,实际上就是这个人从肾精,肾气开始不注意调整,而后影响到相关的络属方面。肾主骨生髓,肝藏血主筋。筋骨的问题跟肝肾关系尤其大。像杜仲、川断,这就是属于补肝肾强筋骨的药了。是基于肾精和肾气的基础上,加味调整的。 这还不够,因为我说过,机能是复杂的。来诊的时候,表现得症状,必须要辨证论治,才能挖掘出真正的核心。 但明白了,顺应还是最好的补,这个道理,基本上你不会再乱吃所谓的滋补品了。再好的东西,不运化,不吸收,照旧没用。而运化吸收就涉及到脏腑气化的正常。你本身气化都不正常了,再吃滋补,你认为还能转的开吗。这不就是常说的“虚不受补”。所以,此虚并非虚,是不顺应脏腑的行为导致的。 我们说平性最好,人体想要健康,长寿,最终所求,不就是“阴平阳秘”吗。只要你能懂这个道理,就能做到不发病,发轻症,就能长寿。 不至于出现夏天燥热,冬天怕冷的问题。 再补充一点,孩子作为相火偏旺之人,尤其幼童,喜欢光脚,喝凉水,吃冷饮,这是正常的。有相火护体,只要不是太过,不会伤到他们的。但是这个度不好把握,每个孩子体质是不同的。大方向这样,不代表个体就一样。所以,还是因人而异。 我们要知道大人什么样,小孩子什么样。发了病什么样,生理是什么样,病理是什么样。天南海北的地域环境,饮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又是什么样。得有个标准,我想这个标准只能按照《内经》生理,《伤寒论》病理。这是中医的根基。 我们现代的生活早已成了习惯,离不开的手机,躲不开的电磁辐射,霓虹闪烁再也不能拥有静室一间。很多老年人,看手机时长很严重,这比我们小时候,看电视被大人说教还严重。对眼睛,身心都是有损害的。这就是一种精气神的消耗。最近遇到多例老年人发病跟长期看手机有关系。 当我们处在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中,根本就意识不到这种环境对机体的影响。 比如学习八段锦,是以调气调息的作用。但很多人就认为不好或偏执。这都是不对的。过去中医都是全才,真正的治疗就是得天地的智慧解决发病问题。哪是只看个化验单就认为这个病是这么回事了。 凡事皆有因缘,不要粗显的做出偏执的判断,一切都只是早晚的问题。 止观 明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