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象贤被带入灭顶之灾

 姓氏文化藏谱馆 2023-02-20 发布于山东

郝象贤,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是高宗朝名相郝处俊之孙。垂拱中,为太子通事舍人。

因为郝象贤自己长得文弱,可能还有点女气,所以小伙伴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宠之”。就算当着小郝他父亲郝南容,也“宠之宠之”地叫。他爸爸说:“儿子啊,你的这帮朋友可真好,还给你起名儿,干脆我摆个酒席,把这个外号正式给你当名字得了。”

郝象贤还真把损友们叫来了。饭间,郝老爹拱拱手说:“诸位,我儿子傻点,你们挤对到我这儿就行了,别伤及他爷爷啊。”说着说着就哭了。大家一看,哎呀玩笑开大了,也有点惭愧,纷纷告辞而去。“宠之”怎么了?因为倒过来念容易念成“痴种”,这是朋友们说小郝缺心眼儿,因为有个“种”字儿,连带着把向上几代都挤对了,当爹的心里明白,怕外面叫来叫去的,丢人。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农历四月十一日,大唐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被押赴东都洛阳的菜市口行刑,郝象贤这个人长相清秀文弱,颇有一番女子之气。可此时的郝象贤丝毫没有了文弱的样子,他披头散发,情绪失控,不断抢夺观刑者手中的木柴,击打行刑者,而且口中大喊冤枉,还辱骂揭露了武则天许多丑事,酷吏周兴见状,急忙用木棍塞住了郝象贤嘴,随后将其肢解,而且武则天还撅了郝象贤的祖坟。郝象贤确实是被冤枉了,是武则天诬陷他谋反。此时的武则天作为大唐帝国的最高主宰,而郝象贤只是一个七品不到的小官,两人又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呢?

其实武则天和郝像贤两人并没有什么恩怨,武则天恨的是他的祖父郝处俊,可是此时的郝处俊已经作古多年,所以武则天只有拿他的孙子开刀,以解心头之恨。郝处俊,唐高宗时期的宰相,深受唐高宗李治的赏识,在上元二年,武则天和郝处俊结下了不解之仇。两人的仇恨,还要从太子李弘的病逝说起。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大唐帝国的皇太子李弘,暴崩于东都洛阳的合璧宫,太子李弘的死让高宗李治极为的悲痛,作为一名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无疑是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但高宗李治不仅是一名父亲,他还是堂堂的一国之君,太子李弘的死,他不仅失去了一个儿子,而且还失去了一个帝国接班人。 高宗李治为了培养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在太子李弘的身上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而且李弘仁孝闻名于天下,朝中大臣大多的心向太子。

在悲伤过后,高宗李治不得不另立太子,第六子李贤正式被册立为皇太子。在新太子刚刚被册立不久,高宗李治在朝堂上突然就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惊讶的事情,他要把皇位禅让给皇后武则天。满朝文武顿时一片哗然,武则天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是又惊又喜,但他还是上书推辞。

时任中书令的郝处俊极力反对,他劝谏高宗说:“皇帝主阳,皇后主阴,黄帝像太阳,皇后像月亮,如果违背这样的规律,必然是天降灾祸,这天下是太祖和太宗的天下,不是陛下想给谁就给谁,陛下应该把天下传于子孙,怎么能传位一个外人呢?”群臣也一一附和。高宗李治这才取消了传位皇后的想法。而且还任命郝处俊兼任太子左庶子,辅佐太子李贤。

有人说这高宗李治是不是病糊涂了?怎么有这么荒唐的想法呢?其实高宗李治一点也不糊涂,他并不是真想把皇位传给武则天。此时高宗李治的权力,基本上被武则天架空了。高宗李治这么做,只是为了试探群臣,看看到底还有多少人是心向李唐宗室的,所以李治就把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郝处任命为太子左庶子。

武则天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也看出了高宗李治的想法,所以才极力上书推辞。虽然武则天看透了李治的这些小把戏,但对于郝处俊的反对,她还是深恶痛绝的,从此在武则天的心里深深地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武则天是有仇必报的人,但高宗李治在世时,武则天还不敢对郝处俊下手。李治去世后,武则天独揽大权,可是此时的郝处俊已经去世,所以只有拿他的孙子郝象贤出气,郝象贤也就此冤死在了武则天的刀下。

——————————

              诛九族时立下一道规矩

​此人谋反被诛九族,皇帝知道具体情况后,专门立下一道规矩

古代的皇帝中,武则天算是唯一一的一位女皇帝,这个人非常的不简单,二次进宫还能够得到皇帝的宠爱,接着在后宫的争斗当中,先是击败了萧淑妃,接着又干掉了王皇后,王皇后相对来说还是一位很好的皇后,只不过这个人心不狠,手不辣,只知道争风吃醋,自己还没有子嗣,所以这一切都间接的给武则天提供了条件。

在李治的大力支持下,最终的王皇后被废,武则天成为了唐朝的皇后,接着是皇帝。从此也开启了她另一番人生,在这段人生中,凡是得罪武则天的都被武则天处决了,其中有一个人谋反后,武则天还专门立了一个规矩,这还和一对爷孙两个有关。

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有一个人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郝处俊,由于郝处俊非常的有才华,出身也是望门,所以被高士廉看重,有了高士廉的青睐和提拔,郝处俊的仕途顺风顺水。

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郝处俊也是没有被针对的大臣之一,要知道长孙无忌等人都被武则天清理了。郝处俊跟着李勣征讨高句丽,这一仗直接灭掉了高句丽,所以郝处俊因功被升为东台侍郎,不久又加封中书令、侍中,成为了唐朝宰相团中的一员。在郝处俊当宰相的这段时间里面,要说谁最恨他,那么当属武则天。

武则天恨郝处俊是有原因的,当时的李治患病在身,所以想让武则天摄政,这种行为被郝处俊极力反对,郝处俊反驳李治的话是这样的:

天子理阳道,后理阴德。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

这几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天下不是李治的天下,李治应该守规矩,按照礼法办事。这句话让李治无法辩驳,所以武则天摄政的愿望也落空了。

李治身边的郝处俊一直压制武则天多少年呢,一共有十三年的时间,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面,郝处俊一直不让武则天摄政,而武则天只能够咬得牙咯嘣咯嘣响,却对郝处俊无可奈何,因为郝处俊太会为人了,他在朝中没有什么朋友,也不干什么出格的事情,严格按照礼法办事,这让武则天对他无计可施,毕竟对方没有做错事情,就算诬陷都不太好诬陷。

十三年过去后,武则天掌握了大权,身边有了来俊臣等一帮子酷吏,这些人干嘛用的,那就是帮助武则天除掉敌人的,让武则天非常无语的是,她刚准备对郝处俊动手,郝处俊已经病逝了。

郝处俊虽然去世了,可是武则天并没有打算就这么轻易的放过他们家,于是郝处俊的孙子郝象贤成为了武则天的目标,她要通过收拾郝象贤也表达自己这些年的憋屈。

郝象贤当时担任太子通事舍人,加上自己的爷爷经历过李世民、李治时期,所以对皇宫中的人非常的了解,尤其是一些关于武则天的事情,郝处俊没事的时候都要给郝象贤说一说,所以郝象贤掌握了很多关于武则天的隐私。

当酷吏准备对郝象贤动手的时候,郝象贤的家奴告发郝象贤谋反,其实这种谋反的罪名基本上都是假的,只要查一查就能够发现。很显然武则天不会去明察。

当武则天身边的一位得力干将周兴(酷吏)带人审讯郝象贤的时候,已经注定了郝象贤的命运,他的谋反证据确凿,被诛九族。郝象贤在被压往刑场的路上时,他并没有认命,他心中也非常的憋屈,怎么办呢?

郝象贤开始对围观群众说武则天的隐私和丑事,总之我们现在看到的武则天一些丑事和郝象贤有很大的关系。郝象贤的这种具体做法被武则天知道后,大为的恼火,不仅命人把郝象贤之祖郝处俊和父亲郝南容的墓给毁了,还立下一道规矩:以后处决犯人,要用木球塞住犯人嘴巴。

——————————

《资治通鉴》与《旧唐书》记载郝象贤比较不同

郝象贤临死大骂武则天,都骂了些啥内容?

郝象贤的官职是太子通事舍人,一个打杂的芝麻官,本来不应该出现史书上。一起诬告案,让郝象贤“名垂青史”,法场上,郝象贤破口大骂,让武则天大怒,不光肢解了郝象贤的尸体,而且祖坟都被挖了。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以后对死囚犯一律用木丸塞口。

看起来,郝象贤骂人的内容比较激烈,那他到底骂了什么,以至于武则天大怒?还形成了对死囚木丸塞口的规矩?

郝象贤到底骂了什么?两本史料记载不一样

关于郝象贤“骂街”的记录,《资治通鉴》的记载是:“象贤临刑,极口骂太后,发扬宫中隐慝,夺市人柴以击刑者;金吾兵共格杀之。”而《旧唐书》的记载就很简单了:“临刑言多不顺。”

按《资治通鉴》的说法,郝象贤骂街的对象直指武则天,用了一个“极口”来形容,极口就是竭尽口舌之能,把能想到的字眼都用上了。骂的内容也很具体:宫中隐慝。

隐就是隐私,慝就是奸邪,隐慝就是见不得人的奸邪之事。以我们今天所能掌握的,武则天的隐慝事,无非就是侍奉父子两代君王、谋害王皇后和萧淑妃、报复本家兄弟和姐妹甥男甥女、谋害亲骨肉、养面首等等。

要是把这些内容都爆料出来,药性够猛,威力够强,足以让武则天挖个洞盖脸去了。

《旧唐书》则太乏味,就是一个“言多不顺”,大致是发发牢骚,诉诉苦,说几句抱怨忤逆的话。

这两个记载差别太大,《资治通鉴》里的郝象贤,完全是一个不共戴天的发泄架势,矛头指向武则天;而《旧唐书》里的郝象贤,是留有余地的抱怨姿态,矛头更多地指向案件相关人员,比如诬告者、办案人员,顶多骂几句上层领导有眼无珠,用了一帮混蛋。

对事件的结果记载两本史料差不多:一、郝象贤被肢解尸体;二、父母的坟被挖掘;三、祖父郝处俊遭到戮尸焚棺;四、以后所有死囚犯木丸塞口上刑场。

那么,哪一种记载更可靠呢?那就要先了解一下郝象贤谋反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郝象贤谋反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郝象贤一介芝麻官,不过他的爷爷是个大人物,高宗李治时期的宰相郝处俊。郝处俊跟武则天有一个交集,李治在身体状况很差的情况下,曾经准备将国政全部交给武则天,结果郝处俊竭力反对,他说:“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今欲违反此道,臣恐上则谪见于天,下则取怪于人。昔魏文帝著令,身崩后尚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遂欲躬自传位于天后?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

郝处俊的观点得到了副宰相李义琰的力挺,所以李治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件事发生在上元元年(676年),郝象贤谋反案件在哪一年呢?垂拱四年,即688年,离武则天登基称帝还差两年。

郝象贤谋反案其实也是糊涂账,《资治通鉴》说是:“初,太后有憾于处俊,会奴诬告象贤反,太后命周兴鞫之,致象贤族罪。”《旧唐书》说是:“处俊孙象贤,垂拱中为太子通事舍人,坐事伏诛。”

按《资治通鉴》说法,郝象贤被家里的仆人诬告,武则天正好想起郝处俊当年反对她的事,借题发挥,让周兴乘机报复,加罪郝象贤全族。

《旧唐书》里根本没有武则天什么事,单纯就是郝象贤牵连进了一起谋反案,因此被杀。

两个史料都没有记载案件的具体内容。不过,两份记载性质不一样,《资治通鉴》说武则天借机报复,做成冤案;《旧唐书》就事说事,跟武则天没有丝毫瓜葛。

那么,哪一个更可信呢?郝象贤究竟骂了说武则天什么?

郝象贤骂街事件的真伪辨

《旧唐书》编撰于五代后晋时期,《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从正常逻辑理解,离唐朝更近的后晋,其史料掌握应该比北宋更准确、更全面,可信度也更高。

《资治通鉴》的编撰,以《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民间笔记等为参考,编撰而成,史料选取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甚至把野史资料堂而皇之地列入进来,所以,《资治通鉴》相对于《旧唐书》,可信度更低。

我们看郝象贤临刑前的描述,分明是文学作品的笔法,一个死囚,怎么会有机会夺路人的柴火,殴打行刑人员?玩笑开得太大了吧?金吾兵格杀之也有问题,金吾卫的职责是皇帝的护卫,兼管京城治安,行刑的职责归司法部门,除非郝象贤逃出刑场,与金吾卫发生格斗,这种情况可能吗?

所以,《资治通鉴》的记载很不可靠!

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要在《资治通鉴》里这么编造?原因很简单,武则天以女流之辈篡唐,不符合儒家思想,是司马光之流必须鞭挞的丑角!过于倾向化的历史观,导致司马光在史料选择,立场角度,具有太鲜明的个人是非立场,缺少客观性。

比如,郝象贤的案件,跟武则天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因为事件的结果导致郝处俊被戮尸焚棺,司马光故意将当年的恩怨搬出来,混淆视听,硬把郝象贤案件,说成是武则天对郝处俊的报复。

如果武则天报复郝处俊,为何要等到十二年后?以武则天的权势,他要是报复早就下手了!

事实上,跟郝处俊一起反对武则天秉政的李义琰,武则天对他非常好,李义琰因病致仕,武则天后来又请李义琰再度出山,打理朝政,请问武则天对活着的李义琰都放过了,为什么揪住死了的郝处俊?

政治家如果这么狭隘的话,她还有资格君临天下吗?武则天是很凶残,但那是针对政敌,不可利用的政敌,像郝处俊这种不存在威胁的人,她值得费神打击吗?要是那样的话,武则天的敌人太多了,累死她也打击不完。

再说郝象贤,他就是一个小人物,连政治的边都摸不上,武则天会关注他吗?郝家也没有任何势力了,值得武则天看一眼吗?

事实真相郝象贤谋反案就是一起普通的案件,诬告的可能性比较大。由于当时酷吏流行,周兴为了邀功,往往把屁大点事,硬做成滔天大案,其实跟案件本身没多大关系,跟政治也没多大关系。

可是武则天需要这样的酷吏,来帮她打压政治对手,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武则天不会管里面有多少人受到冤枉,而是关心还有多少政治对手没有落网,如此一来,肯定是冤狱重生。

为什么说郝象贤案就是冤案呢?一般情况下,如果能站得住脚,周兴一定不会放过深挖根,把案件扩大。之所以最后不了了之,连具体事实都没记载,说明这个案件一点不靠谱,也没啥可挖的东西,就拿郝象贤的人头,给周兴增加一点点小功劳而已。

所以,这个所谓的谋反案,武则天恐怕从来没关注过,甚至未必知道。案件处置结果,应该就是《旧唐书》所说,郝象贤被杀,而不是《资治通鉴》所说郝家被灭族。

那么,怎么会有郝象贤被挖祖坟的事呢?

大概这就是个意外。谁的命不是命,对郝象贤来说他只有一次生命,他对诬告的奴仆,草菅人命的官员,甚至对酷吏横行的官场,产生怨恨不也正常吗?喊几声冤屈,骂几句大街,斥几句官场的黑暗,甚至咒几句李唐江山,有什么意外吗?

但是郝象贤的举动过于激烈,以前没有出现过,所以传到武则天耳朵里了。武则天一问谁啊,郝处俊的孙子啊,想起来了,那老家伙当初反对过我,行吧,一起收拾收拾,以儆效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