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 节约:难道不是省钱吗?

 王肖杰 2023-02-20 发布于山东

孩子,你爸爸妈妈没少嫌你浪费吧?我小时候也一样,父亲经常提起他上学的时候,说铅笔头捏不住了还要绑根棍儿继续用。我现在看不惯浪费粮食,吃完饭不打包会感觉心疼,至于打包给谁不重要,只要不浪费就好。
有人说:“这才几个钱?”其实节约跟钱关系不大。你可能会奇怪:“节约难道不是为了省钱吗?”节约当然能省钱。TED上有一个演讲,洗完手后甩12下,只用一张擦手纸就能擦净手(我试过,甩7下就行),如果人人如此,每年就能省下几十吨擦手纸,这当然是一大笔钱。但节约的关键不在钱,而在物。一顿饭海参鲍鱼、燕窝鱼翅花费上千元,只要全部吃光就是节约;午饭只花10块钱,但把没吃完的馒头扔掉就是浪费。所以亿万富翁可能是一个节约的人,打工族可能是个浪费的人。
节约的标准是8个字:不用不买,不坏不换。
所谓“不用不买”,就是不需要的东西不要拥有,即“身无长物”(“长物”古代读zhàng wù)。所谓“长物”就是身外之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比如花木、书画、珠玉等等,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奢侈品。明朝画家文震亨曾写过一本书叫《长物志》,内容就是描写这些东西。
为了方便生活,储备一些必需品无可厚非,比如疫情期间家里囤一点退烧药、止疼药。如果做书画研究,那书画作品也是可以买的。反之则不然。某高校一位老师年过50,家住校园内,平时基本不出校门,有一天忽然买了一辆车!为什么?他说:“看别人都有车,自己没车掉价!”车给他带来的不是方便,而是麻烦,因为每个月要开出去给车的电瓶充电,这是典型的“人为物役”,人成为物品的仆人。
那奢侈品就不可以买吗?一个节约的人是不用奢侈品的。几万元的包包和几十元的布包功能上没有区别,即使配上良好的材质、做工、设计,一个千元包也足够了。那为什么很多人追逐奢饰品呢?我想他们买的是奢侈品的符号作用,即用奢侈品标识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从标签的角度来讲,奢侈品是有用的。
但你知道吗?超级富豪是不用奢侈品的,他们的衣着装扮往往与普通人相差无几,因为他无需标识。奢侈品其实是中产阶层的最爱,《格调》一书对此有详细论述,有兴趣可以读一读。在未来,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不是LV包包,而是随手拿起一张英文报纸安静的阅读。
第二个标准是“不坏不换”,即不影响使用就不更换。
不过“坏”的标准有时是明确的,比如电视打不开了;有时是模糊的,因人而异,比如衬衣上有了油点洗不干净,如果是经常出入正式场合的公务员,那就要换;如果经常在地里干活,换不换都可以,袁隆平生前衣着就非常朴素。

我见过一位家产近千万的女性,她的手机屏摔碎了但一直在用。我问她为什么不换,她说:“没事,还能用。”对她来说,手机碎屏不是问题,所以不换。而如果是手机重度使用者,稍微慢一点就无法忍受,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换;如果手机是生产力工具,出差经常要连上蓝牙键盘工作,那刚推出的上万元的折叠屏也可以买。
这方面《弟子规》给了一个很好的标准:“上循分,下称家。”所谓“循分”就是符合自己的身份,比如窗口服务人员小白褂上不能有油点,参加婚礼不要穿的比新人还光鲜;“下称家”就是根据家庭条件,亿万富翁买宝马车没问题,打工仔卖肾买苹果手机就不行。
孩子,“买买买”给人带来的未必是喜悦,甚至可能是烦恼。山下英子写过一本书《断舍离》,后来因之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之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这样的人必定拥有强大的内心,因为他的自信不建立在外物的基础上。我每年都要做一次“断舍离”,每次做完,整个人感觉清爽了许多。第一次做断舍离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有6套西服,还有一套买后从来没穿过,买的原因仅仅是商场打折!当初看起来的便宜后来反而成为负担。
《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节约成了你的习惯,修养和德行也自然水涨船高了。孩子,希望你能在对别人劳动的尊重中变得更加包容,也能在对自己欲望的克制中变得更加强大,最终未必要成为富豪,但一定要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好友需要,分享给TA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