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皇帝的避讳史:从不在乎,到让天下人避讳,再到不在乎

 风尘讲历史 2023-02-20 发布于江苏

避讳制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建立,普通人在使用尊者或至亲的名讳时,不能直呼、直写,而皇帝作为全天下最尊贵的人,所有官民在用到皇帝名字中的的字时都需要避讳。但避讳制度也并非一直严格,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以清朝为例,对于皇帝名字的避讳情况就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以及世祖顺治帝福临三朝。这是清朝的初创阶段,满清汉化程度较低,皇帝的汉名都是音译,也不需要多么严格的避讳,在提及皇帝名讳时只需要将满蒙字母改一下,汉字缺一笔就行。至于在入关前还没有建立避讳制度时书写的档案,也只需用黄布条将直写的皇帝名讳遮住即可。

第二阶段是圣祖康熙帝玄烨以及世宗雍正帝胤禛两朝。这一时期避讳制度比较严格,康熙帝名讳中的“玄”字需要缺笔写,“晔”需要改成“烨”,满蒙等表音文字则需要用不同的拼写方式避讳。康熙帝本人也是十分讲究的主,对避讳颇为看重,连一千多年前的唐玄宗都被他改成了唐明皇。不过好在顺治帝给自己的儿子取名时没有考虑字辈,八个儿子中除了皇四子未取名外,其余七个分别叫牛钮、福全、玄烨、常宁、奇绶、隆禧、永干,也就是说康熙帝的兄弟中没有重复的字,他也就不用给这帮兄弟改名了。

不过康熙帝在世时却给子孙两代定下了字辈,也就是“胤、弘”二字。雍正帝即位后,他的“胤”字需要避讳,所以他便下令将兄弟们的“胤”字改成了“允”,满蒙的表音写法同时更改。

第三阶段是高宗乾隆帝弘历、仁宗嘉庆帝颙琰以及宣宗道光帝旻宁。这一时期避讳制度又松了下来。乾隆帝对近支宗室还是比较善待的,在避讳上也不是很在意,所以他的兄弟仍然可以用“弘”为名,只是在书写时需要缺一笔。同时他又给后世子孙定下了“永”、“绵”、“奕”、“载”的字辈。嘉庆帝永琰继位后,考虑到“永”是常用字,为了方便大家避讳,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了,“永琰”改为“颙琰”。而道光帝更上一层楼,不仅改名,还改音,原本的名字“绵宁”改成了“旻宁”,二声的mian改成了二声的min,这样一来他的兄弟们连满文写法都不用改了。

第四阶段是文宗咸丰帝奕詝、穆宗同治帝载淳、德宗光绪帝载湉以及宣统帝溥仪四朝。这一时期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西方文化随着战争和经济入侵来到中国,避讳制度这种封建时期的产物几乎被摒弃,既没有皇帝改名,也没有近支宗室,不过在书写上还是需要缺一笔的。

清朝灭亡后,中国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避讳制度也渐渐消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