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中国拍到900种鸟(雀形目山雀科)(下)

 zzm1008图书馆 2023-02-20 发布于上海

四、第五进化分支

图片

(一)、蓝山雀属

以前鸟类学家认为蓝山雀属(那时还属于山雀属)有一对姊妹种,即分布于古北界西部的Cyanistes caeruleus(蓝山雀)和主要分布于古北界东部的 Cyanistes cyanus(灰蓝山雀),但它们的亚种在几个方面总有不同,比如腹部的颜色。

2002 - 2013 年间多人开展的分子研究证实,它们是并系的,都是来自北非和加纳利群岛的亚种构成的大陆姊妹种。

Johansson 等人(2013 年)的研究中,来自蓝山雀属的样本有限,但已经揭示 Cyanistes caeruleus ultramarinus 与 Cyanistes teneriffae (非洲蓝山雀)关系更紧密。

目前 BirdLife、eBird 和 IOC 均接受蓝山雀属包括三个种,但 IOC 特别强调,Cyanistes teneriffae 并非单形,它的每个亚种都可能是独立的物种。

非洲蓝山雀(非洲青山雀)

2011 年,六位鸟类学家为研究地理隔离对蓝山雀演化的影响,对蓝山雀展开深入研究(使用了40多个地点的样本)《A multi-gene approach reveals a complex evolutionary》,发现非洲蓝山雀确实是多形,基于单一DNA细胞色素B和其他三种基因混合两种方法得出的进化树略有差异。

图片

按(a)拆分为 5 个种,按(b)拆分成 4 个种?

图片

暂时有 6 个亚种,分布于北非和加那利群岛。

蓝山雀(青山雀)

图片

9 个亚种,均分布于欧洲。

灰蓝山雀

图片

8 个亚种,其中 3 个在中国有分布:

Parus cyanus berezowskii(灰蓝山雀青海亚种),分布于祁连山东部、青海东部和东北部。

Parus cyanus tianschanicus, 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新疆),在新疆属于较常见的山雀。

Parus cyanus yenisseensis, 分布于中国东北部(黑龙江北部)。

(二)、地山雀属和山雀属

地山雀属是单形的,只有一个单形的地山雀。

地山雀

中国特有的单形种,在青藏高原上甚常见。这家伙的嘴和地鸦很像,所以以前叫褐背拟地鸦,分子学研究证明它属于山雀科,2005 年和 2013 年的研究都证明它与山雀属的关系最为密切。 在传统形态学时代,山雀属可是个大家族,当分子生物学占主导地位后,山雀属被不断拆分(以前的亚属都独立成属了),最后只剩下绿背山雀和大山雀了。

绿背山雀4 个亚种,其中 3 个亚种在中国有分布,是一种甚常见的山雀。如何区分雌雄?看腹部黑带的宽窄。大山雀是复合物种,但如何拆分一直存在争议。

(1)Kvist 等人(2003)《Evolution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great tit(Parus major) complex》

大山雀群分为四个群(major、minor、cinereus、bokharensis),每个群包含几个亚种。尽管已知这两个群体在形态、声音和行为特征上有显著差异,但在它们相遇的区域也会发生一些杂交。大山雀经常被称为环种的一个例子,尽管这后来受到了质疑。在这里,我们研究了亚种群的遗传结构和系统发育关系,以利用线粒体 DNA 的控制区序列阐明复合体的进化史。发现亚种群是单系的,线粒体单倍型明显不同,因此必须有长期独立的进化史。这与环物种分配相冲突,并支持先前暂时隔离的群体的次级接触区的形成。根据系统发育物种概念,所有亚种群都可以被视为单独的物种,但如果遵循生物物种概念的定义,则没有一个亚种群是真正的物种,因为杂交仍然存在。

图片

major 与 minor  在大约 300 万年前分化;major 与 cinereus 在 280 万年前分化;major 与 bokharensis 在 140 万年前分化。

对了,鸟类基因每百万年替换 2%,就是(Kvist)这家伙在 1999 年提出的,但没有找到他的论文,不知道他写了啥东东。(2)Päckert 等人(2005)、Eck & Martens(2006)、 Collar(2007)

bokharensis 与 major 是同种的!于是 bokharensis 成为 major  的亚种。好吧,没有西域山雀了。(3)Johansson 等人(2013)《A complete multilocus species phylogeny of the tits and chickadees(Aves:Paridae)》

bokharensis 与 minor  关系更为密切吧。

BirdLife/IUCN 不承认 minor、cinereus 了,但 Clements/eBird、IOC 则继续承认,不过 、bokharensis  依旧属于 major  的亚种。1950 年前,生殖隔离可是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哦,可 1950 后,进入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喽。

大山雀

图片

IOC 里有 16 个亚种,其中 Parus major ferghanensis  亚种在中国有分布于新疆西北部。

远东山雀(东亚山雀、日本山雀)

IOC 里有 8 个亚种,其中 3 个亚种在中国有分布,是一种甚常见的山雀。

苍背山雀

IOC 里有 12 个亚种,其中 Parus cinereus hainanus(苍背山雀海南亚种)分布于海南岛,甚常见。中国大陆、台湾均没有苍背山雀的分布。

(三)、黄山雀属

基于 Johansson 等人(2013 年)的研究,黄山雀属从山雀属中分离。

白枕山雀

图片

印度特有,无亚种,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北部的干旱地区。

台湾黄山雀

图片

中国台湾特有种,无亚种,被描述为不常见或罕见(del Hoyo 等人,2007)。

眼纹黄山雀

图片

无亚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西部至尼泊尔东部。分布区的印度中南部属于印度眼纹黄山雀。

印度眼纹黄山雀

图片

印度特有种,2 个亚种,分布于印度中南部,分布区中喜马拉雅山南麓属于眼纹黄山雀。

BirdLife/IUCN 认为印度眼纹黄山雀和眼纹黄山雀是一个物种,但 Johansson 等人(2013 年)的研究揭示是一对姊妹种。

黄颊山雀

4 个亚种,其中 3 个亚种在中国有分布,是一种很常见的山雀。

如何区分雌雄?看腹部黑带的宽窄。

(四)、黑山雀属

基于 Johansson 等人(2013 年)的研究,黑山雀属从山雀属中分离。黑山雀属分布于非洲。

图片

白肩黑山雀

图片

无亚种,分布从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到苏丹和厄立特里亚,从喀麦隆到刚果。

白翅黑山雀

图片

2 个亚种,分布于非洲中部。

棕胸黑山雀

图片

3 个亚种,分布于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马拉维、纳米比亚、赞比亚。

玫红胸黑山雀

图片

2 个亚种,分布于马拉维、莫桑比克、坦桑尼亚、津巴布韦。

Clements/eBird 将其视作棕胸山雀的亚种。

Johansson 等人(2013 年)的研究确认其为独立种。

白胸山雀

图片

无亚种,分布于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南苏丹、乌干达、肯尼亚和坦桑尼亚。

卡氏山雀

图片

无亚种,分布于安哥拉、纳米比亚。

南黑山雀

图片

3 个亚种,分布于非洲东南部。

暗色山雀

图片

2 个亚种,分布于非洲中部。

北灰山雀

图片

无亚种,分布于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马拉维、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赞比亚、津巴布韦。

纹胸山雀

图片

3 个亚种,分布于非洲东中部。

索马里山雀

图片

2 个亚种,分布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坦桑尼亚、乌干达。

红喉山雀

图片

无亚种,分布于肯尼亚、坦桑尼亚。

白背黑山雀

图片

无亚种,分布于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是一种鲜为人知的鸟。

灰山雀

图片

2 个亚种,分布于莱索托、南非。

阿卡山雀

图片

2 个亚种,分布于非洲南部。后记:

从跟着别人观鸟,到拍鸟;从不耻下问请教别人鸟名,到自己翻书看图鉴识鸟;从请鸟导到自己找鸟;从看书了解鸟的习性、生境、分布到学习鸟的科学分类。我相信很多真正爱鸟(不把观鸟、拍鸟当作炫耀一种手段)的人大致如此一路走来。

拍鸟有啥好处?以前写过不少小文谈过,总结一句话,非专业人士娱乐为主吧,不想自己的退休生活过于乏味。

拍着开心就好,为啥还要学习?知其然也尽努力知其所以然,习惯性用脑或许可以减少老年痴呆的风险吧。反正都是玩,多个玩法总比少个玩法好。看过不少鸟类分类学相关的论文,感觉一些学者关注结构,精确到属一级,一些学者则是关注种和亚种的解剖,比如山雀科,《PHYLOGENY OF TITMICE (PARIDAE): II. SPECIES RELATIONSHIPS BASED ON SEQUENCES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B GENE》和《A complete multilocus species phylogeny of the tits and chickadees(Aves: Paridae)》是关注结构的,而《Evolution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great tit (Parus major) complex》、《Incorporating Color into Integrative Taxonomy: Analysis of the Varied Tit(Sittiparus varius) Complex in East Asia》、《Phylogeography of the Eurasian Willow Tit (Parus montanus) based on DNA sequences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gene》是关注细节的。

山雀科不大不小,正好可以用来跟踪、学习分子研究的一些成果和进展(好奇鸟类学家都在忙啥)。这坑也够深,花了一个月时间才基本找齐资料,以业余爱好者身份的视角,整理再加上自己的一些体会,有错在所难免。山雀科难拍的鸟不多,只有棕枕山雀和红腹山雀,眼纹黄山雀是迷鸟。

本来以为身处信息、技术大爆炸的年代,自我学习相对而言便利了许多,可实际情况或许并非如此。前段时间对网络知识平台赚钱口诛笔伐,原以为只是国内一些企业的行为,认真找起资料来才知道都是从国外 Copy to China 的,绝大多数文章一样是要收费的

这些基础科学的东西,又不产生财富,为何要如此呢 

想多看一些论文做对比,难啊!找到免费的就不错了。鸟类学家做基因比对研究,难吗?

我的专业是计算机软件,感觉鸟类学者的研究工作不容易。

基因研究,需要很多样本,尽管可以从鸟类基因数据库中获取一些,但要出成果,还是要针对研究方向尽可能获取更多的样本,前期处理样本获取的准确的基因序列,后期数据处理,工作量相当大。

世界上还有很多鸟类还没有进行基因研究,那些生活在偏僻地区的鸟,仅根据博物馆的标本肯定不行,要到野外去采集样本,难啊,尤其是一些很稀有的鸟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