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48年10月15日,锦州战役大获全胜,奠定辽沈战役胜利的基础,而意图化装潜逃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也被俘虏。 很快,在牤牛屯的指挥部,范汉杰见到了本次战役的总指挥——林彪。 ![]() 然而,见到林彪后,范汉杰却问了一句话: “是谁决定先攻打锦州的?” 语罢,他又评价道: “非雄才大略难以下此决心。” 那范汉杰为何会这样说呢? ![]() 31个小时攻占锦州1948年10月13日,锦州城外据点被全部拔除后,林彪下达了最终指令,于10月14日全面发起总攻。 即各个部队从北、南、东三个方向分别进攻,集中力量摧毁国民党工事,瓦解国民党军队的防御力量。 在此之前,东北野战军已经与国民党军在塔山多次交锋。 塔山是一个山村,距锦西和葫芦岛不过四五公里的距离,村子的东侧是北宁铁路,顺着铁路即可到达锦州。 所以,一旦锦州战火燃起,国军想要驰援锦州,必然要经过塔山。 ![]() 早在10月7日,东北野战军就已经在塔山驻扎阵地,坐等国民党援军到来,而国军为了方便支援,也决定先发制人。 于是,在10月10日清晨,国民党军队率先向塔山阵地开炮。 阵地防御工事惨遭破坏,国民党的军队紧跟其后冲上来,好在驻守塔山的解放军有所准备,早已设下了重重障碍。 虽然敌军炮火猛烈,残存的铁网依旧阻挡了大部分敌军,由此为解放军争取了时间反攻。 从10日开始,国民党军队连续多次发起进攻,但都无功而返,损失惨重。 10月12日,借着国民党军队没有进攻的间隙,解放军召开了复盘会议,分析当下的情况,研究塔山阻击战对策。 ![]() 10月13日,塔山战斗中战况最激烈的一天。 不过在解放军战士的浴血奋战下,国民党军依旧未能如愿。 原来就在前一日,解放军重新加固了防御工事,无论国民党的炮火如何猛烈,塔山阵地岿然不动。 在这五天时间里,锦州外围的国民党据点被解放军一一拔除,国民党军队的全部兵力,也都封锁在锦州城内,只待全线发起总攻,一举拿下锦州城。 10月14日上午10时,随着林彪一声令下,东北野战军三支分队合围锦州,在300多门炮火的掩护之下攻城。 ![]() 当时范汉杰已经退回锦州城内,然而他所构筑的全部防御工事,都部署在城外,现在已经被全部拆毁。 于是在三条支队涌入锦州城时,国民党军队顿时陷入混乱之中。 北突击集团利用手榴弹爆破开路,一路摧毁敌人的防御工事,炸掉敌人的地堡,冲过防线攻入锦州。 南突击集团的两支纵队,则用短短10分钟渡过小凌河,突围攻入锦州。 而城东方向的第8纵队,却遭到了一些阻碍。 按照计划,第8纵队会从城东的瓦斯会社攻入,然而敌军早已在此部署炮火。 就在第8纵队进攻之时,敌军的炮火也跟着侵袭而来,两军陷入胶着状态。 直到下午6点,第8纵队的64团重新调整了部署,才得以突破敌军的防线,从瓦斯会社攻入锦州城。 ![]() 当晚11点左右,在不到12个小时的时间里,解放军的3支小队已经攻入锦州城内。 他们利用各种战术与敌人展开激烈巷战,摧毁敌军的指挥部,国民党守军退入老城区。 10月15日,天刚蒙蒙亮时,各个部队顺利会师。 反观国民党负隅顽抗的守军,则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而国民党的援军在塔山被阻断。 当日中午,这批残军就被全部歼灭,至此,锦州战役大获全胜。 解放军共歼灭了锦州城内的10万敌军,缴获了大批物资,甚至俘虏了企图逃跑的范汉杰。 ![]() 然而,在决定发起辽沈战役之初,锦州却不是辽沈战役起始点的首选,当时还有另一个选择——长春。 长春与锦州之争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到辽沈战役开始前,东北野战军与国民党军队对比为2:1。 国民党的兵力主要集中在3座互不相近的据点城市——沈阳、长春和锦州。 其中沈阳兵力最多,约30万人,锦州兵力次之,长春兵力最少。 可以说解放东北只是时间问题,但从哪座城市开始破局却值得思考。 沈阳有卫立煌坐镇,还有一支精锐部队,城内设有占地达3200亩的兵工厂,武器弹药充足。 从沈阳发起攻击显然行不通,那么就剩下长春和锦州了,两者之间该如何抉择? ![]() 这个问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在思考,毛主席也在思考。 早在1948年4月,毛主席就向东北野战军发了一封电报,电报上言明要率先攻取锦州,建议东北野战军南下作战。 锦州是山海关的交汇点,连接华北与东北地区,也是国民党离开东北的唯一道路,拿下锦州,就可以封锁国民党守军,将他们一网打尽。 然而,林彪却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在林彪看来,锦州就是另一个四平。 锦州地理位置优越,且交通便捷,而它又是重要关隘,国民党不会轻易放弃。 如果锦州久攻不下,国民党的援军到来,反而会对东北野战军带来不利。 ![]() 更重要的是,锦州距离东北野战军司令部距离遥远,后勤补给线过长,倘若补给线被敌人切断,就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到那时可能会导致攻打锦州的东北野战军产生损失。 所以在林彪看来,无论从哪一点来看,首先攻打锦州都是一步险棋,相比之下,他更倾向于先攻打长春。 一来长春距离较近,方便后援补给,二来长春守将人数较少,相对来说更容易攻下。 林彪的想法是“攻城打援”,即攻下长春的同时,以攻城为引,埋伏从沈阳赶来的援军,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 ![]() 于是林彪向中央军委发报,毛主席保留了林彪的方案,同意林彪先打长春。 接着,林彪便开始部署长春的攻坚战,最终决定兵分三路进攻长春,按照林彪的预想,这场战斗应该可以很快结束。 然而,这场攻坚战并不顺利。 长春难攻,南下锦州1948年5月到6月期间,东北野战军多次向长春发起进攻,却不料,长春城内早已筑好坚固的防御工事。 这不是因为国民党守军早有准备,而是因为抗战期间,日军在长春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 那时长春是日本的重要据点,所以整个长春固若金汤,街道更是拓宽至60米,就是为了方便城内守军向外开火。 在防御工事的庇护下,长春就像是一座铁堡。 无论林彪从外面怎么打,都打不下这座只有10万守军的城市,更不必说引蛇出洞,伏击沈阳的精锐部队。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彪只好对长春实施围堵战略,即将长春城外围起来,让长春城内的敌军弹尽粮绝,最后趁其力量薄弱全部歼灭。 另一方面,林彪还在观望,这场猛攻能引出卫立煌集团军最精锐的部队——廖耀湘带领的第九军团。 ![]() 然而,坐镇东北的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却始终按兵不动。 尽管长春发来的求援电报一封接一封,甚至连蒋介石也发报提出增援,卫立煌始终没有派出援兵,好似对长春之困熟视无睹。 卫立煌认为,长春一时半会还攻不下来,而且困守长春牵制了大部分的东北野战军兵力,也可以为国民党军队争取了时间。 长春久攻不下,援军迟迟未到,林彪认清了一件事,长春城攻不下了。 于是东北作战部署再次更改,林彪决定先实施毛主席的计划——南下攻取锦州。 ![]() 尽管已经做了攻取锦州的决定,林彪仍然顾虑重重,他始终担心华北地区的傅作义会趁机“插手”。 如果傅作义抽兵援助锦州,其军队会与关内的国民党军队形成东西夹击之势,所以要分散傅作义的注意力,当时傅作义还在大同和解放军纠缠。 但时间已经不容许林彪拖延,因为一旦傅作义解决了华北的难题,就会将兵力转向东北野战军,到时东北局势会发生变化。 9月初,林彪开始部署南下作战。 就在林彪全神贯注准备南下时,又收到了一则坏消息: 傅作义集团增援的4个师已抵达葫芦岛。 这意味着,国军的东北守军力量壮大,一旦4个师朝锦州出发,拿下锦州的希望会越来越小。 ![]() 于是,林彪又产生了回头攻打长春的想法。 他再次向中央军委发去电报,并在电报中列举了他的思考,攻打锦州有风险,攻长春胜算更大,总而言之,他想放弃南下锦州。 不过,罗荣桓、刘亚楼却有不同意见。 他们认为,攻打锦州的计划是经过谨慎思考的,代表的是中央军委的意见。 林彪所考虑的困难,东北野战军尚有应对的方案,更重要的是,攻打锦州的决心不能动摇。 随后,中央军委的批复下达,对林彪下了“最后通牒”——锦州必须打,且要尽快打。 ![]() 这一次,毛主席言辞激烈,直指锦州的重要性,而且分析了长春之弊,毛主席认为现在回去打长春,是给敌人时间的做法。 不仅锦州的敌人不会变少,光是长春拖延的时间,就足够沈阳的守军援助锦州,届时攻打锦州的难度只增不减,所谓“不破不立”,最重要的是要坚定。 林彪遵从了中央军委的指挥,1948年9月12日,抱着一颗必胜的决心,林彪率军挥师南下。 1948年10月14日,锦州决胜局打响,在不到2天的时间里,东北野战军就结束了战斗,拿下辽沈战役的开门红。 ![]() 但在这之前,林彪已经布局已久,国民党也早有知悉,而国民党增援迟迟未到,是因为蒋介石想以锦州兵力拖住野战军,给其他城市时间脱困。 当时蒋介石询问了范汉杰,范汉杰也认为,按照锦州的兵力,还能再坚持半个月。 然而,随着锦州外围据点被逐个击破,范汉杰预见到,如果锦州没有支援,很快就会兵败城破。 他想过击退塔山解放军,挥师北上与西进兵团汇合,再与锦州的东北野战军决战。 只不过塔山的退路早已被解放军割断,此时蒋介石想要从沈阳调兵支援为时已晚。 ![]() 锦州战役的胜利,充分彰显了毛主席的军事智慧,打蛇打七寸,扼住锦州,就相当于扼住东北国民党军队的咽喉,使其进退不得,“造成关门打狗之势”。 毛主席不仅考虑到了东北战场的情况,还着眼于未来局势的变化。 一旦东北国军退入华北,就会和傅作义集团军合并,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只有打下锦州,切断北宁线,才能割裂了国民党军东北卫立煌集团和华北傅作义集团之间的联系,也为聚歼卫立煌集团于东北打下了基础。 ![]() 所以,锦州一战胜利后,范汉杰被抓捕时,才会询问林彪: “是谁决定先打锦州的?” 并表示: “打锦州这一着,非雄才大略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锦州好比是一根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扁担断了。” 我们也由衷的佩服毛主席的军事智慧以及英明决策。 |
|
来自: 忘忧峰 > 《塔山精神 光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