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摩天岭白马人的文化,凭什么惊艳世界

 与春天同行 2023-02-20 发布于青海

个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金生闲话”头条号

白马人有语言无文字,渗透在他们的生产生活民俗中的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专家、学者、游客观赏后无不为之惊叹。

文章图片1

晒猪苓 邱雷生摄

白马人的文化与史书记载惊人的相似。摩天岭是氐人原始分布区,文县境内有丹堡天头坪、尚德镇横丹村大坪上、尚德镇尚德村王家坪、临江镇羊二坝村王家沟社临江坪、临江镇蒋家湾大坪上等5处寺洼文化遗址。今天的白马人居地属汉广汉属国、阴平郡辖地,文县即汉时阴平道、四川省九寨沟县即甸氐道,四川省平武县即刚氐道。白马人比较完整地传承了氐人农耕文化。1978年8月5日,四川省民委组成的“民族识别调查组”,于1978年和1978年先后两次用70多天到平武县和南坪县、文县境内对白马人进行了考察、识别并召开了两次学术讨论会。这一工作,除四川省有关著名的学者、教授和省人大、省民委、省委民工委有关负责人参加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孙宏开教授自始至终参加了实地考察和学术讨论。

从正式编入1980年5月四川省民研所出版的《白马藏族人族属问题讨论文集》中的20篇论文和资料中看,有17篇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白马人应是单一的民族”。其中有14篇有力地论证了“白马人应是氐族的后裔,至今没有同化于周围的民族”。有代表性的论文如尚理、周锡银、冉光荣《论白马藏人族属问题》结论道“我们通过在甘川毗邻地区对'白马藏人’进行实地考察证明,他们在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与藏族和羌族有明显的区别,而与史籍上记载的氐人情况却十分相似或相同。”

孙宏开《历史上的氐族和川甘地区的白马人——白马人族属初探》(1980年第3期《民族研究》)说,“白马人历史传说、自称、姓名、生产方式、婚姻、宗教信仰、节日与丧葬、生活习惯(吃的方面、穿的方面、住的方面)、文化艺术、心理素质与藏族界限十分清楚,与史书上记录氐族分布的地域、名称和崇拜、语言、居住及房屋、姓、关于阶级分化情况、农副业生产、服饰、婚姻,基本吻合。在分析了史籍记载,与白马人目前所保留的特点对比研究以后,促使我们下了这样的结论:白马人就是历史上一支氐族的后裔,而最大的可能是白马氐的后裔。”

2005年4月9日上午曾维益在北大英杰中心主讲《多元文化下的白马(氏人)文化》(2006年1期《民俗研究》,2014年5月《撞钟拾音录》)说,“至于氐人的生活场景,司马迁有那么短短一百个字。到《汉书》以后,这个民族记载就比较清楚了。对照现在,是惊人的相似。”

文章图片2

曾维益介绍白马文化 白马人网摄

白马人的文化异常丰富。摩天岭南北数千平方公里地域内山大沟深,溪河纵横,森林茂密,气候多样,雨量充沛,可耕地多,动植物资源丰富,历史上交通闭塞,统治避弱,攻可躲,退可回,是白马人的避难所。历代以来,一些被迫害或失去家园的氐人逃进摩天岭南北,带来了原居地的文化,使摩天岭地区成为氐文化的蓄水池。宋代以来陆续实行了土司制度,白马人实行了严格的族内婚,因而至今仍较好地传承了氐人丰富的传统文化。主要是信仰服饰、舞蹈、傩戏、民歌、曲艺土琵琶弹唱、民间文学、语言、雕刻、泥塑、剪纸、刺绣、医药、手工技艺,等等,构建了一个内容丰富完整、层次多样的白马人生活和精神世界。

文章图片3

平武县白马藏族乡白马人穿着 班保林摄

白马人的文化遗存比较集中。摩天岭南北虽有七千多平方公里,白马人居住在三个县,但对传统文化保存好的是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镇,平武县白马藏族乡,九寨沟县勿角镇。这4个乡镇山水相连,高速公路连通,给研究者、观光者提供了方便。

对于白马人文化的价值,专家学者们有多种认识。如,2008年10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白马文化与旅游扶贫课题组”认为,“这些白马文化具有奇特性、唯一性、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是甘肃特色文化大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6甘肃省政协专题调研后认为,“白马文化是我省独特的优质文化资源,加强对白马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是保护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建设甘肃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

2014年10月中国民协考察组考察后,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吕军表示:“感到无比震撼。”考察组组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杨继国认为是“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考察组成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陶立璠教授说:“走进文县铁楼乡白马村寨,面对白马人古朴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确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白马人的语言、服饰、民歌、民间故事、池哥昼仪式无不表现着白马人从远古走来的印记。”白马文化价值在宏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今,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

一、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遗存。白马文化充分体现了白马人争取美好生活的民族精神。在恶劣环境中的农耕生产生活条件下,白马人面对天灾时发,人祸频乃,疫病肆疟,无救无助的现实,积极应对,选择多神信仰、多种祭祀,驱邪纳吉,祈求免灾,护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兴财发。面对无文字无学校的现实,他们兴起多种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凝聚人,引导人,训练人,规范人,培育集体精神,维持村寨秩序。面对寂寞冷清,繁重劳作,困苦丛生的现实,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歌舞,娱神娱人,把歌声贯穿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将白马村寨打造为洋溢着欢乐气氛的歌舞海洋。

面对物资贫乏,生活乏味,视角单调的现实,他们用浓厚的审美情趣和出类拔萃的创造能力用木刻、石刻、泥塑、纺织、剪纸、刺绣、裁缝等多种手工技艺把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尤其女性服饰,图案丰富、寓意深邃、五彩缤纷、搭配和谐、雅俗得当、穿着得体,堪称中华诸民族服饰之一绝,不论麻布还是毛布百褶衣均为名副其实的艺术品,就是白马人保存的清代服饰今天穿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2015年3月6日,带队在文县开展国情调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文洪在第二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上说:将白马文化“放在当今整个中国、整个世界的时空坐标体系内,从中国人和整个人类的精神需要的高度来看”,是“人类苦难的历史记忆”、“原始生活方式的活标本”、“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人与人的关系的教科书”。

文章图片4

文县铁楼乡入贡山火圈舞 王国珍摄

二、艺术创新的优质资源。白马文化呈现了一个古老族群的智慧和创造,对于现代人有着诸多启迪。解放以来,各级文艺工作者到白马人聚居地采风,编排的音乐舞蹈节目,在全国、全省举办的各类文艺赛事中屡屡获奖。受组委会邀请和支持,文县根据白马人舞蹈编排的火把面具舞1994年8月18日在兰州参加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广场行进表演,引起轰动,到场的各报记者均予报道。陇南师专编排了白马人原生态音乐舞蹈剧《池哥昼》,受邀去省内外参加各种演出,受到好评。文县编排的重现白马人古朴原始生活情景的大型歌舞剧《白马印记》和大型仪式歌舞剧《白马 圣典》演出后,音像资料和照片传遍了国内外

2016年以来,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邓亚楠教授的团队,深入文县铁楼藏族乡采录的白马人文化资料,感动了北京联合大学,成立了白马藏族工艺美术研究所,申报并实施了国家艺术基金“陇南文县白马民俗文化村落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项目”。两年间他们依据白马人文化元素设计出258件白马人文创作品,这些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欢迎。其中申请23项民间工艺创新产品专利。2018年2月23日至28日,北京联合大学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主办了“陇南文县白马藏族文化村落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作品成果展”,得到各界好评。

文章图片5

文县《白马印记》剧照 班保林供

三、民族团结的活教材。白马人继承了先祖追求民族和睦相处的传统,解放后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共产党领导,反对分裂,积极执行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从没发生过民族纠纷或刑事案件,维涌现了许多维护民族团结的人物,创造了大量民族团结的事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榜样。

文章图片6

九寨沟县草地㑇舞 班海平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