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格马利翁效应:4个方法洞察人性,构建人与人关系,去感受他人

 昵称28556420 2023-02-20 发布于河北

本文字数4251,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作者朱瑟琳·乔塞尔森,著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执业心理治疗师,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菲尔丁研究生院的心理学教授,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ABPP)认证,曾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亨利 A. 莫里奖和富步雷奖。

这是一本用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如何构建人与人关系的书。这本书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很强的可读性。作为一名女性心理学家,作者对关系故事中人们情感的剖析极为细腻,对人们心理的把握也很专业,对人性的洞察中透着哲思。阅读这本书,不管是对心理学研究者、心理咨询师,还是对人际关系感兴趣的普通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学读物。

皮格马利翁效应:4个方法洞察人性,构建人与人关系,去感受他人

01、人如何创造幻想

先说一下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其实是一个希腊神话中国王的名字,这个国王对凡间的女子都不感兴趣,却爱上了自己精心创造的少女雕像,没想到女神维纳斯被皮格马利翁的执着感动后,赋予了这座雕像生命。皮格马利翁美梦终于成真,娶了这位美女为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指代人们自我实现的预言。那么人是如何创造幻想的呢?

要理解幻想的产生,需要回顾下婴儿早期认知世界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对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东西都没有概念,连区分自己和外界事物都很难。他饿了、害怕了、无聊了,总之有任何需求,母亲通常都会满足他,所以婴儿知道有些东西可以给他带来安慰。但当母亲没有办法满足他的时候。

比如,母亲给孩子断奶的时候,婴儿会把泰迪熊或者让他感觉温暖的毛毯当作安慰,这些小物件是他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20世纪的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婴儿在理解外在的东西时,产生了幻想,幻想着泰迪熊是像母亲一样的存在,婴儿要尝试对这个世界的控制,他从泰迪熊上找到了安慰,对于成长阶段的婴儿来说,这是他认知外部事物的第一步,在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连接,温尼科特称它为过渡性现象。泰迪熊本来只是一件玩具,是婴儿的幻想让它有了安慰自己的意义,这件玩具对婴儿来说变得跟妈妈一样重要。

这种幻想技能,在人们成年后,会把它无意识地用到人际关系中。因为感情的传递很多时候依靠非语言的方式,所以人们对关系的理解经常是靠猜的。

比如,两个同事在电梯里碰见,互问早上好。但他们各自的心里是暗流涌动的,对一句简单的早上好也要在心里翻译一遍,他跟我说话的语气好像有点冷淡啊?我记得上次他跟我说话时明显更热情啊。他到底有没有看我不顺眼?他是不是在暗示我不要靠近他呢?

人际交往中,人们的情感层次虽然丰富,但往往是靠猜的,你读取别人的意图,判断你们关系的远近,然后决定下一步怎么对他。人们就是在不断幻想着别人的心理,在幻想中搭建这个人的形象。

虽然幻想是无意识的,但这些幻想有没有一些倾向呢?作者说,是有的。幻想的方向就取决于你的需要,也就是说,你只会看到对方身上对你有意义的信息,你把过去的经验、现在的需要和对未来的期望都融合在一起,加工成了一个你看人的滤镜。每个人的滤镜都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同一个人身上的表现,会被解读成不同的特质。

比如,一个直截了当的人在你看来就是鲁莽,这都是无意识进行的。你会把自己解读的这个人当成他真实的样子,他做的每件事你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析出意义来。

02、人如何创造别人的行为

除了幻想别人的形象之外,我们还会无意识地创造别人的行为。我们需要再用一个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概念来解释,那就是投射认同。

什么意思呢?投射认同指的是,人们会无意识地诱导别人,让这个人产生一种特定的行为。最早提出投射认同概念的是心理学家克莱因,他认为,人们在婴儿时期形成了与母亲的互动方式,这个互动方式后来会逐渐固定下来,成年后把它带到了跟其他人的关系中。

也就是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释放了一些情感信号,让别人产生了变化,诱导别人做出了自己想要的反应,比如跟自己的感受一致,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思考,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人们实际上是在强迫别人,扮演自己舞台上需要的角色。这种投射有好几种方式。

1、引导别人犯错,然后再惩罚

可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恶魔,这个小恶魔可能来源于你在儿时没有满足的需求,但是你可能会把这个小恶魔放在别人身上,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放在别人身上,你跟这个小恶魔的斗争就变成了别人的而不是你自己的,你可以惩罚他人身上你最恨的东西,这样就不用惩罚自己了。

比如,书中讲了双胞胎的例子,由于小时候家里穷,姐姐有什么想要的东西不好意思说,觉得自己不该有这样的要求,于是她就用一些情感的暗示和鼓励,引导妹妹替她跟爸妈要东西,这样,她就不用再责怪自己而是可以责怪妹妹了。人类还真是复杂的生物。

2、把优秀的特质寄托在别人身上

你可能把优秀的特质寄托在别人身上,这个特质是你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具备但还没有具备的,也许在你童年时期丧失了这部分特质,通过把它投射在别人身上,你可以把你认为珍贵的特质继续保存下来。

比如害羞的人可能愿意跟一个活泼外向的人做好朋友,因为这个活泼的朋友身上有他最想拥有的开朗性格。

3、用自己的品质,召唤出别人相似的东西

你用你身上具有的某种品质,召唤出了其他人身上跟我们相似的东西,这个人可能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某些潜质,但为了增加亲近感和熟悉感,两个人在一块会增强相同的部分。

比如,一个男孩离开了女友之后,可能爱上了另一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孩,他被这个女孩带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些变化甚至会让他的家人朋友都感到惊讶。

4、让别人承受痛苦

你可能会安排另一个人去体验你自己不想承受的痛苦,比如引诱别人替你担心。作者有一次跟同事一起准备一个大型会议,因为这个会议很重要谁都生怕出错,作者一直表现得很淡定好像不关她的事一样,这让她的同事很紧张,操心这个有没有准备好,操心那个到位了没有。当临近开会的日期,这位同事觉得万事妥当了,也不再紧张的时候,反而轮到作者开始紧张了。因为,一旦别人不担心了,这份担心就涌向了作者自己。

别人真就这么容易被我们改变吗?确实是,作者说,这是因为每个人天生就有表现多种特质的潜能,但人们后天的经历会固化其中的某些品质,然后抑制其他品质,但这些被抑制的品质并没有消失,其实它们一直潜伏在人的身体里。随着阅历的增长,当他遇到能够唤起这部分潜质的人以后,他就会重新构建自己,可能完全变了一个人也说不定,往往会成为你希望他扮演的角色。你能够创造他人,同样意味着你也在被别人创造着。你在别人眼里的形象,跟你真实的自己也不会是完全契合的。

不同的人对角色的要求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剧本也都不一样。比如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可能无意识地把孩子编排进了自己的剧本中,同样,在朋友、同事、伴侣之间也都是这样。

我们的主人公汤姆,早就给自己写好了剧本,他要找的是一个感情专一的女人,就像他的母亲爱他父亲那样,汤姆要的就是简单爱,这个女人不能像他的初恋那样,说翻脸就翻脸,她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站在自己这边,这份爱很省事,不会占用他太多时间。

那么一定会有人出演汤姆要求的角色吗?其实人们需要通过满足别人的需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别人的舞台上,至少比没有角色可演好得多,这能让人感到在别人的世界里,自己是有一席之地的。

比如,凯茜就是这样一个害怕落单的人。在凯茜的成长经历中,她一直是个不太合群的女孩,内心脆弱害羞,常常因为没有人约她,躲起来一个人哭,她最害怕自己一个人,她的剧本中最渴望的是一个让自己告别孤单的人,直到她遇到了汤姆。

20岁时,上大三的汤姆遇到了大一新生凯茜,在这个女孩身上,他几乎能找到理想中女友应该具有的全部素质,他感到这个女孩淳朴,不矫揉造作,值得信赖。另一方面,汤姆也让凯茜觉得安心,他一有空就会陪着她,细心照顾她的生活,常带她去别具一格的餐厅吃饭,连约会都是准时准点,用凯茜的话说,他就像一张温暖的毯子,把她从社交恐惧中拯救出来,这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凯茜对陪伴的需要。汤姆和凯茜都觉得,他们在对方身上找到了最想要的安全感,他们接受了彼此的邀约,走进对方的舞台。

汤姆跟凯茜的相识,就像大多数人的故事一样。当你们初次见面,你会从对方表现出来的迹象中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其实你判断的是这个人让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他唤起了你的什么情感,比如是爱好?热情?还是轻蔑或者抵触?你跟他在一块的时候感觉好还是不好?具体哪里好可能你也说不太出来,可能你之所以感觉好,是因为他符合你剧本的角色定位。如果你只要跟他在一块就浑身不自在,你肯定不会选他。如果你选上的人一开始就没有给你期望的回应,你就只能转到其他人身上尝试。

如果你选上的人接受了你的邀请,他就会释放友好信号,也对你做出积极回应,随着你们交流机会越来越多,你们之间不停地交换情感讯息,你会留意对方符合你的幻想和需要的行为,同样,你回应对方的时候也是有选择性的,你会对他讨你欢心的行为做出回应,不符合需要的行为你就不做反应。在你的鼓励下,对方会越来越表现得符合你的预期,在对方的鼓励下,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你也会放大对方角色需要的性格,削掉不适合对方角色的性格。

因为这一点,凯茜很难分清,她自己的需要和从汤姆那里吸收来的需要。凯茜因为感到了汤姆对安全感的需要,所以她在与汤姆的相处中极力表现得忠贞不渝,而把不符合汤姆剧本的特质隐藏了起来,比如想要尝试刺激的不安分的心。她的潜意识里想要通过取悦汤姆,保住汤姆许诺给她的安全感,让自己再也不会落单。

一段关系就是这样被你们俩协商着创造出来了,只有你们双方对角色安排都满意,你们才会觉得在这段关系中是舒服的,只有相互匹配,相互认可,你们各自在对方的舞台上才都有了意义,关系才能维持下去。所以,幻想和创造他人,是一个循环论证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剧本不同,人与人的各种排列组合下,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关系,没有哪一种关系是能够被复制的。

最后的话:

心理分析理论使得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人们如何无意识地创造其需要和恐惧,但大多数治疗师对此没有深刻的理解。治疗师经常变得和病人一样,忽略了在人际关系中创造他人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使得病人好像只是不幸'有'个冷漠的母亲,或者'找了'一个缺乏爱心的伴侣。其实,每个人都像一位导演,在舞台上将其他人塑造成某一个角色,而其他人也会将我们塑造成他们剧本当中的角色。

皮格马利翁效应:4个方法洞察人性,构建人与人关系,去感受他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