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节(文化常识+诗歌鉴赏题+文化常识题+现代文阅读题+语言文字运用题)

 芳草地的日子 2023-02-20 发布于辽宁

【文化常识】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

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代李商隐《观灯乐行》中写道: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 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身处闲暇却无缘目睹中兴之年元宵盛况, 只得带着羞惭随着老乡去观看迎接紫姑神的庙会。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①

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②。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③,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①陈敬叟:刘克庄友人。刘克庄作此词时陈敬叟正滞留临安。②明发:天亮,黎明。③画眉:汉代京兆尹张敞为妻画眉,后因以“画眉”形容夫妻恩爱。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片一、二句精于炼字。“夺”突出元夕灯火通明之景,“侵”则极写人们彻夜欢愉之态。

B.“物色旧时同”与“似曾相识燕归来”异曲同工,渗透了作者回忆往昔美好时的怅惘之情。

C.“情味”引出内心感触,“中年”显露沧桑意味,“别”与“同”构成鲜明反差,内敛深沉。

D.下片一、二句借典故写闺情,劝说陈敬叟值此佳节切莫流连赏景,当为妻画眉,偕妻拜月。

E.“人散市声收”与开头热闹之景呼应,使作品回环紧凑,“渐”字则引出愁情,余味徐生。

15.如何理解“愁时节”的含意?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D(B项,“物色旧时同”只是在说繁华景象不改,引出“情味中年别”的慨叹;D项,下片一、二句当是想象陈敬叟之妻在家画眉拜月,盼夫早归之景。)

15.①人至中年的沧桑之慨。元夕热闹如旧,但作者步入中年,心气渐衰,良辰中已无兴致。②对友人夫妻恩爱的羡慕之情。想象友人妻子此时在家画眉拜月,遥寄思夫之情,戏云友人夫妻恩爱,致羡慕之意。③盛筵必散,繁华终落的孤独落寞。一夕欢愉,片刻繁华,终将归于消散,倍增虚无之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14-15题。

元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注】①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E.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己率先开放的景象。

1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D(1)

1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是运用想象表现的。

  作者想到元宵佳节,诸弟齐集堂上赏灯的热闹情形,想到父母一定会牵挂孤身在外的自己,从而更加突出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桥,护城河上桥①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形容艳妆。②落梅:乐曲《梅花落》

  (1)“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写了什么景物?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5分)

  (2)《生查子元夕》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正月十五夜》主要的抒情方式是什么?(6分)

【答案】

  (1)火树、银花、星桥以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元宵灯火灿烂的热闹景象。(3分)。统摄全篇,为全诗奠定欢乐的感情基调,引出了对元宵具体节日景象的描写。(2分)

  (2)《元夕》采用今昔对比,昔日欢乐对比今日悲伤寂寞,抒发了一往情深,却物是人非的惆怅。(对比、衬托1分,感情2分)《正月十五夜》寓情于景,通过对元宵对热闹场面的描写,抒发对欢乐元宵的眷恋不舍之情。(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1分,感情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青玉案”是这首词的【 】。“元夕”指【 】节的'晚上。(2分)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人以“花千树”、“星如雨”、“玉壶光转”描绘了当晚灯火璀璨的盛况。

B.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嗅觉的不同角度着力呈现游人知识的热闹场景。

C.这首词的上片是一幅喧闹欢腾的画面,下片一下子转换为安静的氛围。

D.“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道出了词人在孤寂的境遇中内心的不甘与失落。

 【答案】

1.词牌(1分) 元宵/上元(1分)

2.B(2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题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②,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③处。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_________的风俗,也称_________节。(2分)

2. 清代作家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里的元宵节,比春节更隆重,小到英莲走失,大到元春省亲,平民灶火也好,贵族家庆也罢,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习俗的文化内涵。(2分)

3.元宵节是正月里一个重要节日,当天往往举行闹花灯、猜灯谜活动,猜中灯谜,既彰显了自己的智慧,又平添了节日的快乐。请你猜猜以下灯谜,把答案写在横线上。(3分)

谜题:赤兔马,走千里。(打一元代剧作家) 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语) 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打一北京历史文化遗迹) 谜底:______________

4.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3分)

A.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5.《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4分)

6.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达到第三境界。(5分)

【答案】

1.赏灯(观灯、挂灯、放灯、猜灯谜等) 灯

2.曹雪芹 《红楼梦》

3.马致远 公正 圆明园

4.C

5.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6.①确立学习目标(2分)②持之以恒,执着追求(2分)③达成学习目标(1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结合“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分析本词表达的感情。(6分)

2、赏析本诗的写作手法。(5分)

【答案】

1.风雨,一方面指自然风雨,另一方面指社会风雨,即朝代的更替变迁。佳节良辰,本可畅快游乐,但转眼难道就没有风雨吗?(2分)这种忧愁风雨的心理,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心境,(2分)表现出作者因国破家亡而生发的痛苦孤寂之情。(2分)

2.对比。(2分)通过昔日在繁华热闹的故都闲暇游乐的盛况欢乐感情和现在国破家亡丧夫失亲、百无聊赖、痛苦憔悴形成对比,(2分)表现作者饱经忧患之后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1分)(答以乐景写哀情分析对也可)

. (2021·哈尔滨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永遇乐·落日熔金①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②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③ , 簇带争济楚④。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①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在临安度元宵节时写的作品。②次第:顷刻,转眼。③雪柳: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④簇带争济楚: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簇带即密集插戴着的首饰,济楚指整齐、漂亮。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写晚晴,意境开阔,色彩绚丽,这正是欢度佳节的大好天气。

B .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两句视听结合,点出时令是初春,也引出“春意知几许”一问。

C . 上阕结尾写“酒朋诗侣”以“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感谢之情。

D . 作者在下阕中将浅显平易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增加了全词的艺术感染力。

2) 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词人在情感表达上使用了哪些手法使词作如此动人?请简要赏析。

【答案】

1】C。C.“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感谢之情”错误。“谢”的意思是“拒绝”。

2】①反衬(对比)。词人以早春晴日元宵佳节的欢快反衬她避难江南的悲苦心境,以友人香车宝马相召反衬自己忧心忡忡,回忆南渡前在中州元宵节与闺友华服同游的热闹场景反衬自己“如今憔悴,风鬟霜鬓”的凄凉境况,更以他人“笑语”反衬自身落寞,强化了浓厚的昔盛今衰之感和家国身世之悲。②虚实结合。词人上阕写佳节气象和婉拒友人相召为实写,下阕回忆昔日中州元宵节出游场景为虚写,眼下辗转天涯,憔悴衰老,无心收拾,不愿出游为实写。虚实结合,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乱离漂泊的寂寞愁苦之情。

八、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两小题共12分)。

永遇乐【1】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此词为李清照流寓临安时所作

1.本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2.这首词运用了有几处运用了反衬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通过对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情景描写,反映了词人多年来由于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痛苦孤寂之情,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2.共有三处:

①以乐景衬哀情:描写“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的美丽景致,反衬自己的凄恻心情。

②以盛日衬如今:描写自己昔 日作为闺门少妇“簇带争济楚”的闲适和欢乐反衬成为孤孀以后的憔悴和慵懒。

③以他人衬自己:描写“酒朋诗侣”热情相召、游兴浓厚反衬自己的寂寥和漠然。

九、阅读下面一首李清照晚年寓居于都城临安时写的词,完成小题。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________。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根据词的知识判断,横线处应填的句子是( )(3分)

A.酒朋诗侣

B.谢他酒朋诗侣

C.酒朋诗友

D.谢酒朋诗侣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此句既写出早春时节的自然特点,又反映出词人内心对国事的忧虑。

B.词的上阕突出了自己无心欢度元宵节的愁情;下阕以强烈的对比反映出自己今昔大不相同的心境。

C.全词以元宵为焦聚点展开记叙,思路由今而昔再到今。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以他人反衬,益增悲慨。

D.这首词指斥了南宋统治者沉湎于醉生梦死之中的腐化生活。

【答案】1.B

2.D

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①。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②。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①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②济楚:整齐鲜明。

1.“永遇乐”这个词牌属于词中的( )(1分)

A 单调、中调 B 双调、中调 C 单调、长调 D 双调、长调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首词和《声声慢》一样,是李清照的晚年之作,抒写她流离临安的凄苦心境。

B “人在何处”,写词人面对落日的凄凉景色,感慨自己因国亡家破而漂泊的身世。

C “次第岂无风雨”,含蓄地表达经历不幸后,对世事难料、祸患不测的恐惧心理。

D “谢他酒朋诗侣”、“怕见夜间出去”,表明词人虽逢元宵佳节,却无心外出游赏。

3.这首词多处运用反衬手法,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D解析“双调”是宫调名(即“诸宫调”的一种),词虽有上下两叠,或曰两片,但只是一调,不能称为双调。超过91个字的词为长调。

2.B凄凉景色不对。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比较壮观。

3.(1)以乐景衬哀情:描写“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的美丽景致,反衬自己的凄恻心情。(2)以盛日衬如今:描写自己昔日作为闺门少妇“簇带争济楚”的闲适和欢乐,反衬成为孤孀以后的憔悴和慵懒。(3)以他人衬自己:描写“洒朋诗侣”热情相召、游兴浓厚,反衬自己的寂寥和漠然。——以此来突出靖康之难给词人带来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表达哀怨愁苦之情。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本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8.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此词前两句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5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8.“惊”字用得最好。(1分)“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1分)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态,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3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它的字,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9.参考答案一: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反衬(对比)南渡后客居的悲凉(2分),突出了沉重的爱国之思(2分)。

参考答案二: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2分)。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悲怆的现实(2分),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思(2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比不登,连年蝗旱,民不聊生。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下列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是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稷的鼓箫乐奏,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3分)

3)细读全诗,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1)D(“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误,应该是“凄凉孤寂”。)(2分)

2)描述出“灯、霜露、雪、云、野”等主要意象,意境相符即可。(共2分)

3)对比(或虚实结合),将记忆中杭州(江南)的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1分),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1分),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1分),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充满希望之情(1分)。(共4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女冠子·元夕

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②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③。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夕阳西下④。

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全词起笔两句从静态方面极度描写过去元宵节日如画的迷人景象,目的在于为后文实写现在元宵的冷清暗淡,形成今昔的强烈比照。

B. 上片三至六句从动态方面竭力实写春风吹到精美的歌楼舞榭、到处是笙箫管乐齐鸣、琉璃灯彩光四射、满城笑语欢声的热闹繁华场景。

C.“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三句写遍地彩灯高挂,灯光明亮照彻元夜,与“琉璃光射”相照应,写出了元宵节日的.繁华。

D.“江城人悄初更打”一句以动衬静,从灯市时间的短促写夜晚冷落,寂静无声,鼓点悄然响起才知是初更,并点明词人度元宵所在地——江城。

E. 这首词风格较为自然,词意始终在流动中,无一凝滞。对过去元夕的铺叙不惜篇幅,浓墨重彩,或直接描绘,或间接叙写,或以梦境加以再现。

2.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1.(5分)选B项3分,选C项2分,选其他项不得分。【解析】B项是写的昔日元宵节日场景,是虚写。C项应是“现在随随便便挂上几盏小灯,再不是从前士女杂沓、彩灯映红了尘埃迷天漫地的元宵节了”,与昔日元宵节日的繁华形成比照。

2.(6分)①请问谁能向天公借回往日繁荣,表达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伤感、对复国无望的无奈与悲愤;②梦中又见往日元宵繁华,想用笔记下故国元夕景象,表现出对故国的深深眷念之情;③听到邻家的少女还在倚窗唱着南宋的元夕词,禁不住苦笑,表达出词人内心的一丝欣慰和无限酸楚之情。(每点2分,共6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青田上元

莫友芝

年年上灯来,兄弟必三四。

今年青田上,一人仅能至。

长贫各奔波,将老足身累。

佳节从未虚,薄田几时遂。

山庐雨昏昏,辗转不得寐。

注: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1851年灯节,莫友芝到遵义青田山父亲坟上拜祭,写下本诗。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元节,又称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遵义地区有在上元节到祖坟上进行拜祭的习俗。

B.以前上坟拜祭,兄弟有几个一起来,今年只有作者一人前来,作者在为亲情的淡漠而伤感。

C.诗的第三联,作者感叹自己及其兄弟多因生活贫困四处奔波劳累,年岁逐渐老去,心中生出无限伤感。

D.祭拜父亲,人之常情当有悲情,而作者在上坟时却称“上元节”为“佳节”,与氛围不合,此为诗歌败笔。

E. 诗题“青田上元”,在题目中点明地点、时间,是古人常见的一种拟题方式,如《惠崇春江晚景》《乡村四月》。

4.本诗主要用了哪两种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3、BD B项,“作者在为亲情的淡漠而伤感”有误;诗歌中交代了兄弟几人的境遇,“长贫各奔波将老足身累”,可见并非是亲情淡漠,而是因生活贫困四处奔波劳累。D项,此为诗歌败笔”错误,选项曲解了诗人的用意。

4、对比,借景抒情;“年年上灯来,兄弟必三四”,以前上坟祭拜,兄弟同来;“今年青田上一人仅能至“,而今年只有自己一人前来,两相对比,倍显凄凉;“山庐雨昏昏,辗转不得寐”,前一句写景,身处山庐,雨“昏昏”,而自己是“辗转不得寐”,借景抒情。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

万俟咏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②花信③。小雨一番寒。倚阑干。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④。暮云遮。

【注】①万俟咏:是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元佑时诗赋老手”。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纵情歌酒。②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③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④京华:污梁,都城所在之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到南楼雪尽”,点明时节;“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群花也将依次绽放。

B.“惊动灯期花信”,“惊动”,运用拟人手法,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群花也将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C.“小雨一番寒”的“寒”字,不仅是指下过一场小雨天气寒冷,还指客居他乡的词人内心悲凉。

D.本词上篇写景,下片抒情。词中所选意象勾勒出一番烟雨迷蒙的景象,与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十分契合。

15.词中为何说“莫把阑干频倚”,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4、D 上篇写景,下片抒情,理解有误。上下篇都有景有情,融情于景。

15、“莫把阑干频倚”,自我劝解不要总是依靠在阑干上;因为眺望远方也只能看到那层层叠叠的烟水,而看不到自己期盼的地方;表达主人公深切的思归(怀才不遇或不得志)之情。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

(宋)万俟咏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栏干。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注释】

①灯期:指元宵灯节期间。

  花信:指群花开放的消息。

1.“昭君怨 ”是这首诗歌的( B )。(1分)

A、宫调 B、词牌 C、曲牌 D、题目

2.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 开头写春来雪尽、佳节花期,烘托愉悦之情。

B、 上阕“倚栏干”自然过渡到下阕,天衣无缝。

C、 结尾化用李白诗句寄托客居之思,不露痕迹。

D、 全词表现词人内心愁苦,却不着一“愁”字。

3、赏析这首词的曲折有致的构思特点。(4分)

【答案】

1B

2A

3:这首词先写随着春天到来,原本是元宵佳节的热闹与花开时节的春色,转而词人自己独自凭栏,感受雨后的'寒意。情感为之一转。分明倚栏远望,下阕却转而又说莫倚栏,因为烟雨阻隔望而不见。但偏偏又远望京城心切,欲罢不能,最后以暮云遮蔽作结。构思曲尽其妙。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3-15 题目。

解语花·元宵①

[北宋]周邦彦

风销焰蜡② ,露浥烘炉③ ,花市光相射。桂华④ 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⑤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⑥ 。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注释:①此词为词人做地方官时作。②焰蜡:正在燃烧的蜡烛。又作“绛蜡”。③烘炉:以其形似,用比灯笼。又作“红莲”。④桂华:月的光华。⑤放夜:节日开放夜禁。⑥语出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风销焰蜡”以下三句紧扣节序,写元夕花灯,攒辉列彩,此映彼照,交互生光。

B.“桂华流瓦”以下三句,用意于月,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元夕之夜月华如水的意境。

C.“看楚女纤腰一把”,写观灯女形象之美,与“箫鼓喧”三句的背景相融合。

D.“因念”以下三句承上片而来,推知上片写的是词人记忆中都城内灯会之盛况。

14.下列对词句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耿耿,明貌。纤云散去,月儿更明,“素娥”飘飘“欲”下,妙在这个“欲” 字,下而未下。未下,是真实;下,也是真实。写出人间灯节的吸引力。

B.“钿车罗帕”以下三句写马逐香车,人拾罗帕,是男女倾慕之情境。“暗尘随马”写马车所经之处,扬起尘土,道路也为之而昏暗,故称“暗尘”。

C.“桂华流瓦”呈现出一种优雅的动感,而“桂华”这一用语能令人联想起月中桂子,“满路飘香麝”一句,与之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嗅觉上的美感。

D.“清漏移”承接“年光”而来,“年光”如是而“旧情”无复,于是词人心意颓丧,遂随着舞罢歌歇,怅然而归来,“飞盖”形容车行如飞,非常迅速。

15.同样是写元宵节,周邦彦《解语花·元宵》与蒋捷词《女冠子·元夕》相比,在章法上有何相同?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何相同与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 分)

女冠子·元夕①

[南宋]蒋捷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江城人悄初更打。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剔残红灺② 。但梦里隐隐,钿车罗帕。吴笺银粉砑③ ,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笑绿鬟邻女,倚窗犹唱,

夕阳西下。

注释:①此词作于南宋亡后元人统治下的元宵。②灺(xiè):没点完的蜡烛。也泛指灯烛。③砑(yà):古代制作精美的笺纸,有“砑花”这道工艺,即将笺纸在特制的雕花木版上碾轧,使之隐隐显出凸凹不平的各种图案。

【答案】:

13.D(上片写的是词人记忆中都城内灯会之盛况,错误。是当下今时元宵情境。)

14.B(扬起尘土,道路也为之而昏暗,故称“暗尘”,错误。“暗尘”,是说马蹄蹴起的灰尘在夜色中看不分明。其“暗”字是形容词。)

15.在章法上有何相同?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

章法相同:

总:两首词在章法铺排上都有今昔元夕的转换(1分)。但较之于周词,蒋词表现得更流动、跳跃、交错、曲折些。

分:①周词上片主写今时此地元宵节情景。下片“因念都城放夜”以下六句因联想到昔日都城元宵盛况。今昔对比之下,自“年光是也”以下五句跌入今时的人生感概。(1分)

②蒋词上片以“而今”句为过渡,前写昔日情景,后写当日元夕景况,今昔对比之下,合于词人“心懒意怯”之心情。下片“江城”以下四句写当日境与情,“但梦里隐隐”两句梦忆昔时故国元宵节繁华。“吴笺银粉砑”以下六句又回到今日当时的人事活动。(1分)

情感

相同:两首词咏元宵节都表现昔日升平繁华热闹气象,都在抒发往时之欢,今时之郁。(1分)

不同:

① 周词年光如是而旧情无复,自此跌入身世之嗟(人生感触),或依人之苦,或患失之志,郁结成伤时情结(1分)。

②蒋词佳节依旧而世事全非,郁结在深隐着的亡国之痛(1分)。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宋)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

祥和。

1)这首词第二句中的“惊”字可否换成“见”字?请简述理由。

2)本词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3)“分明一觉华胥梦”是本词的“词眼”。由此看到词人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作

简要分析。(6分)

4).清人况周颐这首词的评价是:“清刚沈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

里。”请问作者运用了何种技巧表达此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不能换成“见”。因为“惊”字与首旬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

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而“见”字仅

仅是客观叙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态和情怀。(意思对即可。如答可以换,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2)上片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写当年全盛时的欢乐,结尾两句又从欢乐的

高潮跌入悲怆的深渊: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往昔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对

比手法使作者冲破了时空的束缚,把悲国之思、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

可。)

3)上阕前三句主要写悲,下阕则转写欢乐,结尾又由乐转为更悲(2分)。上

阕末句“记得┅┅”过度,引起对比性回忆,便有了下阕开头的“花弄影,月流辉”和

“五云飞”的欢乐之高潮(2分),结尾二句是诗人情感又乐跌入更加悲怆的深渊(2

分)。全词悲喜相生,跌宕起伏,攫住读者的心灵。整首词浑然一体,构成一首意境深沉

的歌曲。(2分)(以上四个得分点,每一点2分,答对任意三个即可得满分。)

4)词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以当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

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3分)这种艺术手法冲破时间、空间的束缚,一任感情发泄,

恣意挥写,哀而不伤,刚健深挚。(意思对即可)(若答运用了“运用典故”,并说明理

由可以给3-4分)

(作品浅释:赵鼎是宋代中兴名臣,此词作于健康(南京)上元(元宵)节时,表达

了沉重的爱国感情。金兵南侵,而转徙异乡,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的春天到了,因为小桃到

了上元节即着花。从开封到南京虽然不远,但总觉得到了天涯海角一般,心里特别凄凉,

不禁回忆起在汴梁时的繁华景象。花枝在皎洁的月光下是何等地婀娜多姿,宫殿晶莹剔透,

云彩多么绚丽。往事晃如一场“华胥梦”。东风一吹像惊醒了似的,不禁潸然泪下。)

赵鼎是南宋初年中兴名臣。这首词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上元即元

宵。词人值此元宵佳节,抚今忆昔,表达了沉痛的爱国情思。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夕、上元节,时间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它起源于汉文帝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被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过了这天,就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活,所以人们欢庆元宵节,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灯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其中还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丈化遗产。   (根据相关网络材料编辑)

【材料二】苏州灯事之妙,妙在灯品不断创新,其形制有提灯、挂灯、摆灯,外形有各种亭台、鸟兽、瓜果等。从质料上分,又有无骨灯、荷花灯、珠子灯、罗皂灯、栅子灯、夹纱灯等。在其灯身又集剪纸、绘画,以及挂坠排须、流苏等多种工艺于一体。真个是造型优美、灯饰华丽、色彩鲜艳、花样出奇。有种龙灯,它长有7节、9节、11节、13节之分,其龙头巨口大眼,形神兼备;龙身绘以鳞片,纹饰精彩。舞动时,头逐珠转,身随势旋,动澜翻波,眼花缭乱;十分撼人心弦。又如走马灯、外形如碧瓦飞甍的亭台,灯壁内侧画有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点燃灯中心的蜡烛,始现出精美纹样。又因燃烛后空气对流,灯内壁自动旋转,循环呈现出手工绘制的“庆丰收”、“鲤鱼跳龙门”、“八仙过海”等吉庆图案或戏文典故,妙趣横生,民间用它作为“时运好转”的象征。(摘录自《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板)

【材料三】近几年来,各地逢元宵彩灯大放,今年尤其甚。热闹归热闹,但精髓尽失。过去逛灯,灯是静中有动,灯不动光在晃,而人是动中有静,走走停停,动脑动眼。百姓融入灯彩之中,构成生活美丽画卷,否则也不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天各地的灯会,基本都是高科技的激情展现,向晚会迪厅的灯光学习,让百姓由参与变成观望,公家破费银子不少,百姓也大大热闹高兴了一番,但令人担忧的是,这热闹中少了过去元宵夜的含蓄优美静谧祥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硬核一不小心丢了。(节选自马未都《上元灯彩,热闹背后却丢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硬核!》)

10.根据材料内容,下面的说法哪一项不符合文意?(2分)( )

A.“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希望通过庆祝活动,求得来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B.自古以来,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虽然各个朝代的节期各不相同,但夜间燃灯、观灯的习俗始终保持不变。

C.元宵节的节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节俗活动也从最初的观灯不断增加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等“百戏”内容。

D.传统元宵灯品材质多样,形态各异,纹饰精美,制作精巧。近年来,各种高科技声光电手段让灯彩越发绚丽夺目。

11.对照下面的资料,结合三则材料,列出元宵节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条理由。(3分)

资料链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12.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这热闹中少了过去元宵夜的含蓄优美静谧祥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硬核一不小心丢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10、C

11.①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正月十五,传承至今已两千多年的历史;② 由析求平安的习俗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祭祀、燃灯,观灯、舞龙狮、猜灯谜等,③ 传统元宵灯饰,融合了剪纸,绘画,流苏等传统工艺,使传统技艺得以传承与创新,元宵节全民欢庆娱乐,寄寓美好愿望,蕴含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12.同意。近年来很多地方的元宵节,以先进的声光电科技取代元宵传统灯艺:在看似热闹 的活动中,百姓从参与者变成了观望者,没有了制灯、赏灯、猜灯谜、吟诗文第“动中有静” “动脑动眼”的文化参与,使元宵节失去了文化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体验。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 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产生的各种习俗。

B. 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一直延续着。

C. 和其他传统节日不同,每年的元宵节更多的是强调“普天同庆”,全社会的“狂欢”。

D. 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宵节走街串巷,走亲访友,人们以这种形式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和社会的和谐。

B. 春节期间从除夕关门守岁到元宵出门娱乐,是人们由家庭关系走向社会关系的过程。

C. 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元宵节把社会中的人们聚集了起来,营造出欢乐与祥和的气氛。

D. 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种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

3.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待、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

B. 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

C. 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

D.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

【答案】

1. B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吃元宵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一直延续着”错误,诞生之日开始吃元宵,于文无据,文中只是提到元宵节这一风俗活动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并没有说明是自诞生之日就开始吃元宵。故选B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项,“元宵节走街串巷,走亲访友,人们以这种形式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和社会的和谐”错误,文中说的是“……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由此可知,元宵节人们出门不是为了“走街串巷,走亲访友”,而是为了娱乐。故选A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待、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错误,文中说的是“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由此可见,元宵节的主要功能应为“娱乐”而非“求子”。B项,“彻底释放”“尽情宣泄”错误,该信息在原文中没有根据。D项,“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错误,文中说的是“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故选C项。

【文化常识】

一、下列关于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而得名。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

B.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这一节日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的内涵。

C. 为了表示谦逊的态度,古人在他人面前常用谦称,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常见的谦称有如:鄙人、愚、敝人、晚生等,常见的敬称有令、惠、尊、高贤等。

D. 古时女子年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称为及笄;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未达到壮年,所以叫做弱冠。

[答案]D

[解析]古代男子是二十岁行弱冠礼。

二、下列关于元宵节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重九日、元夕等。

B.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赏花灯、放风筝、舞狮子等。

C.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的是与元宵节相关的场景。

D.北宋文学家苏轼《生查子·元夕》中的诗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了元宵之夜的情景。

【答案】C【考查知识点】文学常识【思路分析与延伸】

错误选项A。重九日是指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错误选项B。放风筝是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错误选项D。《生查子·元夕》的作者是欧阳修。

《生查子·元夕》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湿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三、在我国古代,关于“元宵节”的别称说法正确的是:

A.上元节

B.中元节

C.下元节

D.寒食节

【答案】A

解析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因此,选择A选项。

B项: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B项错误。

C项: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上元九炁赐福天官,中元七炁赦罪地官,下元五炁解厄水官。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下元日。C项错误。

D项: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D项错误。

四、关于元宵节说法正确的是()

A.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B.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C.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D.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现今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依旧延续了古时的风俗习惯

【答案】D

五、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元就是元宵节,至日就是夏至日和冬至日,仲秋就是重阳节。

B. 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参加院试的考生是童生,功名是贡士。

C. 王侯皇帝自称为“孤、朕”等,“臣、仆、寡人、鄙人、不才”是官员与普通百姓自称。

D. 古代室内中,座次以东向为尊,南向次之,西向为卑。耄耋指八九十岁的年纪。

【答案】D

六、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夕是农历旧年的最后一夜,又叫“团圆夜”,有吃团圆饭、吃饺子、守岁等习俗;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有贴春联、拜年、吃元宵等习俗。

B. 古代常用的敬辞和谦辞如今仍被广泛使用,例如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初次见面时常说“久仰”,请别人修改文章时常说“斧正”。

C. 《诗经》收录了我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我们学过的《关雎》与《蒹葭》均选自“风”。

D.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乐府双璧”。

【答案】A

A.有误,吃元宵是正月十五,即元宵节的习俗。BCD.正确。

故选:A。

七、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宵节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猜灯谜等.宋代开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B.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后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等,一般认为,端午节与纪念司马迁有关,端午节的习俗有喝雄黄酒.挂菖蒲.艾叶等.

D.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和祭月之俗.

【答案】C

此题考查对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题时要靠平时的积累和识记。选项A、B、D都是正确的,而选项C不正确。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后因爱国诗人屈原在此日殉国明志而演变成中国汉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缅怀华夏民族高洁情怀的节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已成为国人普遍行为。故选C。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 三元” ,其中“ 上元” 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 灯节” 。

B.“鼎” ,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 钟鸣鼎食” 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中,“亲戚” 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 阳春白雪” 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答案】C[“亲戚” 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 外亲” 。]

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天边月明如水,地上灯火如昼。中国人将吉祥喜庆之时悬挂的彩灯叫做“花灯”。  ①   ,是元宵节最为重要的民俗活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用绝美的文字,记录了那个繁华熙攘、(    )的浪漫元宵之夜。

正月十五不但要“赏花灯”,  ②   。在传统民俗图谱中,元宵节更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狂欢节”。“闹元宵”妙在一个“闹”字:人们耍起龙灯、舞动狮子、踩上高跷,在欢闹中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如意、步步登高。锣鼓喧天,(     ),将元宵节的欢乐气氛推向顶点。

③  “猜灯谜”就是需要静下心来,费一番脑筋的活动。传统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菜,随意出之,(    )。猜中者,能获得墨块纸张、毛笔砚台、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赠品,叫人流连其间,(    )。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光怪陆离 夜以继日    丰富多彩    乐不思蜀  

B.流光溢彩 夜以继日    琳琅满目    乐而忘返

C.流光溢彩 通宵达旦    丰富多彩    乐而忘返

D.光怪陆离 通宵达旦    琳琅满目    乐不思蜀

19.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为一组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可以更换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18.(3分)C(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光怪陆离,意思是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不合适。流光溢彩,意思是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光芒耀眼,色彩明亮;光像在流动,色彩像要溢出来,合适。通宵达旦,意指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合适。夜以继日,意思是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不合适。丰富多彩,意思是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合适。琳琅满目,意思是满眼都是美玉,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不合适。乐不思蜀,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不合适。乐而忘返,意思指非常快乐,竟忘记回家,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合适。)

19.(3分)人们耍起龙灯,在喜悦中祈求风调雨顺;人们舞动狮子,在欢腾中祈求吉祥如意;人们踩上高跷,在喧闹中祈求步步登高。

(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原句有两组排比,要求改写成一组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可更换词语,不能改变原意。“耍龙灯”对应“祈求风调雨顺”;“舞狮子”对应“祈求吉祥如意”;“踩高跷”对应“祈求步步登高”。)

20.(6分)

示例:

①赏花灯玩花灯

②更要闹元宵

③元宵的民俗有动也有静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简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第①空根据前语境“中国人将吉祥喜庆之时悬挂的彩灯叫做'花灯'”,以及后语境“元宵节最为重要的民俗活动”“辛弃疾的词作”“正月十五不但要'赏花灯'”,可确定为“赏花灯”或“玩花灯”或“赏花灯玩花灯”。第②空根据前语境“正月十五不但要'赏花灯'”,以及后语境“'闹元宵'妙在一个'闹'字”,应该填“更要闹元宵”。第③空根据前语境“将元宵节的欢乐气氛推向顶点”,以及后语境“'猜灯谜'就是需要静下心来,费一番脑筋的活动”来确定答案。)

评分参考: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              ,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              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交相辉映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答案】

18D

19D

首先看句式,句式结构要一致,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句式是一致的偏正结构。其次看选词, “导致”后面往往跟的是不好的内容,坏的结果,所以选“使得”。

20【答案】①分析对偶构成: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尾字仄起平收。上联主语“剪纸灯谜”对应下联主语“秧歌花鼓,”上联谓语“描绘城乡风物”对应下联谓语“传播时代精神”。

②表达效果: 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更凝炼,句式更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新特色、新气象。

解析: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分析对偶的构成,第二问分析对偶的表达效果。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和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条概括元宵节俗形成的几个阶段。(不超过20字)(4分)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汉武帝在正月初八的夜里举行祭祀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以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西城记》称鳊摩竭陀国正月十五会聚僧众,“观佛舍利放光雨花”。东汉永平年间,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地习俗随着佛教文化的影响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答案】

先声阶段;确定阶段;推动阶段;扩展阶段。(每点1分)


QQ群ID:762541302   微信ID:gzywjyk01
获取更多资料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