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常识】立春(节日内涵+节日习俗+诗歌鉴赏题+文化常识题+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题)

 芳草地的日子 2023-02-20 发布于辽宁

1

【节日内涵】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明代《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立春三候】

立春一候“东风解冻”:风吹来的温暖气息,使冰雪开始消融,大地开始解冻。

立春二候“蛰虫始振”:冬藏之虫敏锐地感受到温暖,醒了或半懵半醒,可以打个哈欠伸个懒腰了。

立春三候“鱼陟(zhì)负冰”:沉寂了一个冬天的鱼儿在水中游动,但水面尚有未融化的碎冰碴,所以鱼就像是背着冰块在游来游去。

【立春习俗】

【迎春】

古人重视立春,有迎春之仪。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句芒(gōu máng)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人面鸟身,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忠心耿耿地辅佐少昊】接回来。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以及“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打春牛】

鞭春即打春牛,亦称“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将泥塑春牛打碎,这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遗风。通过打春牛之俗,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应该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咬春】

立春时,北方一些地方要吃萝卜,谓之“咬春”,取的是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现在多是吃春饼和春卷。春可咬可吃,有趣有诗意。春饼是立春日典型的时令食品,从魏晋南朝时代起,人们迎春食春饼。《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啗(啖)秦饼、生菜,帖'宜春’二字。”春饼是一种薄面饼,取生菜、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取迎新之意,时称“春盘”,也可赠送亲友品尝。

2

【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①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②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③,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注】①本诗为杜甫困居夔州时所做,当时国家局势仍动荡不安。古代立春有做“春盘”的习俗:取韭菜、春饼等置于盘中作为食品,寓迎新之意。②两京:指唐代的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③行白玉: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向大臣赐春盘。④那:“通挪”,移动。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看着眼前的“春盘”,忽然想起往年长安、洛阳立春时节的美好情景。

B.颔联写诗人想象此时京城里庆祝立春的热闹,突出了眼前客居他乡的冷清。

C.颈联视线又回到现实,诗人看着巫蛱中那滚滚而来的冰冷江水,悲愁满怀。

D.“呼儿觅纸一题诗”这一细节,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悲苦处境。

E.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5.“杜陵远客不胜悲”,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悲伤的原因。(6分)

【答案】:

14.B.D(5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①因国家的处境而悲伤。以往立春时,两京热闹美好,时过境迁,国家动荡不安,让诗人悲伤不巳。②因自己的处境和前途而悲伤。自己历经战乱,漂泊他乡,“此身未知归定处”,自己萍踪难定,前途渺茫,这让诗人感到真切的悲苦。

【评分意见】本题总分6分,答出一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每一点的答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原因简要概括,答对给1分,二是对于该点原因的分析,答对给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13-14题

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①

辛弃疾

谁向椒盘②簪彩胜③?整整④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注] ①词人罢职闲居上饶,作此词时49岁,此前两个月,宋高宗赵构驾崩。②椒盘:旧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③彩胜:即幡胜。宋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以为戏。④整整:词人家中婢女。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争上春风鬓”写了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的热闹景象,这触发了词人一系列联想。

B.这首词的上片通过对节日里众人的欢乐而自己索然无味的描写,反衬出了词人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

C.“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的意思是花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

D.这首词写了作者从节日的喜到往事不堪回首的悲,到借问花期的恨,到花期已定的喜,到风雨无定的愁的复杂心理变化。

1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3选D D项,错在“喜”,这首词作者通篇只有忧愁感伤,没有欢喜快乐。

14①对人生飘摇不定的感伤之情。花事盛衰,时光更替,词人数度宦海沉浮,多年被迫闲居,身不由己。②对国事未来的忧虑之情。词人一生力主抗金,高宗驾崩,期许朝廷改变偏安政策,春天花期已定的自然现象和国事风雨的“无凭准”使人难免忧虑。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大自然的节候推移、眼前江山破碎和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大业所构成的矛盾使作者忧心如焚。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汉宫春·立春日》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①,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②?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③?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西园,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②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立春日用以互献致贺。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青韭堆盘:《四时宝鉴》谓“立春日,唐人作春饼生菜,号春盘”。③解连环,据《战国策·齐策六》:秦昭王尝遣使者遗君王后玉连环,曰:“齐多智,而解此环否?”君王后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后引锥椎破之,谢秦使曰:“谨以解矣!”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虽为婉约之作,风格与豪放之作明显不同,但是其内在的情感也有相通之处。

B. 上片写词人看到美人头上春幡,方知“春已归来”,其“袅袅”一词,颇为传神。

C. 下片开头先以一“笑”字,故意打散上片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整个下片。

D. 本词用比兴手法,所运用的风雨、燕子、西园、梅柳、塞雁等物,富有象征意味

15. 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答案】14. C C项,“下片开头先以一'笑’字,……并领起整个下片”错误,从词中来看,其所“笑”者,一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二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人的朱颜转换成衰老的模样。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水。因为自然永在而人生易老,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面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士投闲、英雄无用而徒任芳华流逝的生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至正话反说的趣味。“笑”领起的是以下五句,而下面直接归为正话正说,极言清愁难消,所以“领起整个下片”一说错误。

15. ①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上片中写到燕子,用比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②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不满。结尾写到“朝来塞雁先还”,伤痛人不如雁。③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转变朱颜”“怕见花开花落”等都体现词人之愁。

四、阅读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木兰花.立春日作

陆游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矍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注:①瀼(ràng)渡河,水名,在重庆。东西瀼水,流经夔州;瞿塘关也在夔州东南。②旛:幡,是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立春这一天大夫戴旛胜于头上,本宋时习俗,取吉庆之意。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词句进行描述。(4分)

2)有评者称,本词表达思想感情与辛弃疾《丑奴儿》中“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到天凉好个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次句形象描写“流落”二字。“青衫”言官位之低,“破尽”可见穷之到了极点,“尘满帽”描写出作者在道途中风尘仆仆、行戎未定的栖遑之态,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就活画出一个沦落天涯的诗人形象。身似浮去,飘流不定;愁如春草,割去还生。把抑郁潦倒的情怀写得深沉痛切。

2)下片紧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与辛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只是词人借酒消愁,逢场作戏罢了,而内心是很伤感的,表面上说不是我一人偏才能,而实际上词人深深感到时光的虚度。这就在上片抑郁潦倒的情怀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强自宽解,故作旷达,哭泣本人间痛事,欢笑乃人间快事,但强颜随俗,把哭脸装成笑脸,让酒红遮住泪痕,这种笑比哭还要凄惨,是强为解脱而写的违心之言,显示出更深一层的悲哀,手法近乎反衬,抑郁之情贯穿始终。读上片,看到的是一个忧国伤时、穷愁潦倒的悲剧人物形象;读下片,看到的是一个头戴银旛,醉态可掬的喜剧人物形象。粗看似迥然不同,但仔细看看他脸上的笑全都是装出来的苦笑,喜剧其实不过是更深沉的悲剧罢了。

五、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立春偶成

[宋]张栻

律回岁晚①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注释)①律回:古人将十二个月与十二音律相对,立春是由“吕”到“律”,故称律回。岁晚:指一年之末。

1.诗中写实的诗句是(   )

A. 律回岁晚冰霜少B. 春到人间草木知

C. 便觉眼前生意满D. 东风吹水绿参差

2.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抓住立春这一节气,描绘出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

B. 从“草木知”到“生意满”写出了大自然的变化过程。

C. “便觉”写出了诗人因春回大地而无比喜悦的心情。

D. 诗歌也流露出了感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愁。

【答案】1.A

2.D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0题至第11题。

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①同行见赠

(唐)白居易

下直②遇春日,垂鞭出禁闱③。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④新绿微。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注】曲江:在西安城南,为游览圣地。直:通“值”,即值班。③禁闱:古时帝王所居之处。④水文:即水纹。

10.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由诗题中的“酬”字可知这是一首酬和诗:诗人感谢朋友陪他同游,就写了此诗送给朋友作为酬谢。

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与友人于立春日同游曲江的情景,全诗清新自然,感情真挚。

C.“垂”字既是实指,宫禁之地不能扬鞭而行;又表示出诗人轻松惬意的心情。

D.“风光向晚好”令人联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联系下句“车马近南稀”的冷落,可知诗人此时因美景易逝而产生了惆怅之情。

E.倒数第二句中,“笑相顾”写出了好友之间的不必明言的默契,读来情趣盎然,清新雅致。

11.诗歌的第五、六句中“浅”和“微”颇值玩味,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0.AD(4分)

11.“浅”和“微”都是指只有一点点。诗人写刚刚返青的柳树,新吐露的枝叶呈现出浅浅的

黄色,初化的河水荡漾着细细的波纹,泛着微微的绿色,诗人抓住典型景物春水初化和细柳吐芽的特殊清浅之色,来突出早春的特点。(4分)

七、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苏轼

春牛春杖②,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③,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④,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②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仗侍立。③春工,春神的神功。④春幡,即“青幡”,指旗帜。春胜,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文字,又称剪胜、彩胜,也是表示迎春之意。

1)请赏析“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1)″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作者用海南所无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用了两个“花”字,交代了写作时节,把杨花比作雪花,说明海南的春天比较早,自然真切,勾勒出一幅海南早春杨花飞扬的画面,表现出词人欢快的心情,豁达的胸襟。朴实感人,而无丝毫玩弄技巧之弊。

2)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表达了作者虽被贬海南但能随遇而安,喜爱春天并积极参与民俗活动的喜悦心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立春日作

陆游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矍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注:①瀼〔ràng〕渡河,水名,在重庆。东西瀼水,流经夔州;瞿塘关也在夔州东南。②旛:幡,是一种窄长的旗子,垂直悬挂。立春这一天大夫戴旛胜于头上,本宋时风俗,取吉庆之意。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详细词句进展描绘。〔4分〕

答:

2〕有评者称,本词表达思想感情与辛弃疾《丑奴儿》中“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到天凉好个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详细词句作简要分析^p 。〔4分〕

答案

12.〔1〕次句形象描写“流落”二字。“青衫”言官位之低,“破尽”可见穷之到了极点,“尘满帽”描写出作者在道途中风尘仆仆、行戎未定的栖遑之态,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就活画出一个沦落天涯的诗人形象。身似浮去,飘流不定;愁如春草,割去还生。把抑郁潦倒的情怀写得深沉痛切。

2〕下片紧扣“立春”二字,以醉狂之态写沉痛之怀,与辛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只是词人借酒消愁,逢场作戏罢了,而内心是很伤感的,外表上说不是我一人偏偏的才能,而实际上词人深深感到光阴的虚度。这就在上片抑郁潦倒的情怀上,又添一段新愁。词人强自宽解,故作旷达,哭泣本人间痛事,欢笑乃人间快事,但强颜随俗,把哭脸装成笑脸,让酒红遮住泪痕,这种笑比哭还要凄惨,是强为解脱而写的违心之言,显示出更深一层的悲哀,手法近乎反衬,抑郁之情贯穿始终。读上片,看到的是一个忧国伤时、穷愁潦倒的悲剧人物形象;读下片,看到的是一个头戴银旛,醉态可掬的喜剧人物形象。粗看似迥然不同,但仔细看看他脸上的笑全都是装出来的苦笑,喜剧其实不过是更深沉的悲剧罢了。

九、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探春令

赵长卿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①都姑媂②。戴得更忔戏③。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

杜甫

春日春盘④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⑤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⑥。

【注释】①幡儿胜儿:新年里的装饰品。②姑媂:整齐。③仡戏:可爱。④春盘:古代习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⑤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赐大臣春盘。⑥青丝:青梅等切成的细丝,放在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面上做点缀。

14.下列对赵词、杜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词以“笙歌间错华筵启”开篇,营造了新春时节笙歌高奏、宴席摆开的热闹气氛。

B.赵词中的“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化用了杜甫《立春》中的诗句,化用巧妙,自然得当。

C.“愿新春以后”等三句,是词人对天下苍生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祝福,感情真挚深沉。

D.从杜诗的第三句可以看出,春盘不但在民间成为一种习俗,而且在朝廷中也比较盛行。

15.赵长卿的《探春令》是如何表现新春气象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

【答案】14.C【解析】“对天下苍生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祝福”属于过度解读词人只是表达对自家人的美好祝福。

15.①通过描写新春的食物来表现:新春新岁摆开丰盛的宴席姑娘们端来盛着春菜、春饼的春盘,②通过描写新春的景物来表现:新春到来东风吹拂,淑气和暖。③通过描写人物的活动来表现:女孩儿们戴上漂亮的装饰品,欢喜可爱;人们互送温馨的祝福话语,(每点2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汉宫春·立春日①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③。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④?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南渡闲居京口(今镇江)时。②春幡:旧时风俗,立春日,妇女们多剪彩为燕形小幡,戴之头鬓。③西园: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称西园。④青韭堆盘:立春日,以葱蒜、韭、蓼蒿等鲜嫩之菜装盘食之,取迎新之意,号五辛盘。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点题,并以“袅袅”描摹春幡摇曳,既可见春风吹来,又显女子之美态。
B.“浑未办”三句,写作者立春时未曾备办酒菜,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生活贫困。
C.“问何人会解连环”看似寻找解连环之人,实则是以比喻极言其愁难以消除。
D.末尾两句,既含惜春之意,又寓故国之思,还有对南宋统治者不思北伐之怨。
16.俞陛云曾评价本词下阙:“向东风调笑,已属妙语。更云人盼春来,我愁春至,语尤隽妙。”请谈谈其“妙”在何处。(6分)

案】
15.B 【解析】“作者生活贫困”理解有误。通过上下句可知,这里是说作者连节日应酬也无心为之。
16.①运用拟人、反衬手法,以东风吹梅染柳,一刻不得闲之“忙”,反衬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闲”,可称妙笔。
②以故作轻松之态调笑东风这一典型细节,来体现落寞闲居的苦涩悲哀,亦是妙笔。
③美好春光带来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愁怀,这种乐景生悲的反差,将大好年华虚度、故国沦丧之悲抒发得淋漓尽致,深切动人。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

【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又称“打春”。立春也是一个重大节日,有吃春饼等习俗。

B.谥号是人死之后被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其意有褒有贬。

C.“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这首诗与中秋佳节

D.文言中山南水北称“阳”;山北水南称“阴”。据此,衡阳指衡山南面,淮阴指淮河南岸。

【答案】.C【解析】C项,“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诗与重阳佳节的风俗有关。

2、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是()。

A立春

B清明

C冬至

D立冬

【答案】B

3、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有吃粽子,划龙舟,插艾叶,挂香袋,喝菊花酒的习俗。

B.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有吃年饭,守岁,拜年的习俗,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谓之“闹元宵”。

C.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名“打春”,有吃春饼的习俗。

D.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稻子快收,有芒的麦子可种”。

【答案】C

【详解】

A. 重阳节才有喝菊花酒的习俗;

B. 除夕夜不眠迎新年到来,称“守岁”,“闹元宵”是正月十五;

C. 正确;

D. 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故选C。

4、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B.“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用针作各种游戏);“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朝,这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思相同,它们都是指天地四方。

D.“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平旦”五个词均为古代表示时段的名称,若以时间先后为序,可排列为“夜半、鸡鸣、平旦、黄昏、人定”

【答案】C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它们都是指天地四方”错误,《孔雀东南飞》的“六合”是指年月日天干地支都相适合,六合日就是良辰吉日。

5、“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下列选项中关于二十四节气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B.小满是指自然界中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

C.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D.白露表明天气已经转暖

【答案】D

6. 按照二十四节气中春天六个节气的先后顺序,给下列诗句排序,正确的是:

  ①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②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③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②③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中属于春天的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①项: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出自五代宋初徐铉的《春分日》,意思是:在仲春的第四日,春色恰到好处。此处的节气说的是春分。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的日子。

  ②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意思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此处的节气说的是早春的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每年公历二月十八至二十日,太阳到达黄经330°。

  ③项: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意思是: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此处的节气说的是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④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意思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此处的节气说的是清明。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根据春天六个节气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为②③①④。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7.春季,我国民间有许多民俗活动。下列关于这些民俗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迎春仪式上,鞭打春牛——打春

  B立春清晨,到郊外、田野踏青——插春

  C将采集到的植物枝条插在家里——采春

D采集冬青树、松柏、竹枝、青菜等绿色植物——探春

【答案】A

  A项正确,打春,是立春节气习俗之一。旧时人们在立春前一天用泥土做成春牛,立春日用红绿鞭抽打,因此该习俗活动称为“打春”。在民间有在立春日举行“鞭打春牛”仪式迎立春,祈福五谷丰登。

  B项错误,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插春”表述错误。

  C项错误,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采春”表述错误。

  D项错误,冬青树、松柏、竹枝等绿色植物为四季常青,无法体现是春季民俗活动。“探春”表述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A。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荆条或竹板抽打臀、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

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D.“举案齐眉”原为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互敬互爱。

【答案】C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故选C项。

9、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指的是阴历中“年”的开始,古人又称为“元日”“元正”等。春节和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不一定是同时的。 

B.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古人写此节的诗词很多,例如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寒食节要禁烟火,以纪念介子推。唐代诗人韩翃的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就是寒食节情景。

D.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天气转暖,李清照形容它“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答案】D“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诗句不是写清明节;词人做此词时为秋季,“乍暖还寒时候”意为早晨,秋季,早晨相比夜晚,可谓暖,但秋风吹起,寒气袭人,故言寒。

故选:D。

10.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 )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

【答案】B 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统称,其中包括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中气和节气相间地排列。从春分起十二个中气分别是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和雨水,分属于十二个以地支排列的月份。春分后的节气是清明,其后的节气依次是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立春和惊蛰。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

【语言文字运用】

一、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立春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①___________。早在周代,朝野就有庆贺这一节日的习俗。这一天,天子要素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不但官方重视这一节日,②____________。这一天,农人要检视农具,筹划农事。祭祀谷神,祈求获得好的收成。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庆祝立春的方式虽然不同,③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有着悠久的历史。 (2). (2)而且民间也很重视。 (3). (3)但祈福的美好愿望都是相同的。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后文“早在周代”,可知应该填写“历史悠久”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根据前后文的“不但官方重”和“农人”,可知应该填写“民间也很重视”;第③空根据前文“方式”“虽然”和“祈求获得好的收成”可知填写“但是”“内容”和“祈福”之类的句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立春一过,春天就像一面已擂响的大鼓,鼓声一阵急,一阵缓。沉寂已久的天地,顿时欢腾起来,热闹起来。在这样的季节里,万事万物包括心灵在内,无不感动和激奋着。

惊蛰一来,春雷阵阵,草木纷纷萌动。其实,雨水节气刚落地,柳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绽出了新芽。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再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笼着青青的烟雾了。小草呢,“ ① ”只是昨日的印象,今天再去瞧瞧,已经是“ ② ”了。远山在冬天时是苍翠的,有些深沉,春天来到后不久,就满眼葱茏了。阳光如果再眷顾一段时候,那将满眼斑斓,叫人好生向往之情。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①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草色遥看近却无

B.①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浅草才能没马蹄

C.①春风花草香 ②城春草木深

D.①城春草木深 ②春风花草香

19.下列各项中,与“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春天就像一面已擂响的大鼓,鼓声一阵急,一阵缓。

B.再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笼着青青的烟雾了。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分)

【答案】18.(3分)B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衔接连贯的判断能力。能力层级为E 级。

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古诗句最恰当的一项,答案是B。

考生要答对该题,首先要掌握选项中四个诗句的含意,其次要对文段的内容有正确的理解,然后把二者结合起来,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横线前“立春一过”“惊蛰一来”“雨水节气刚落地”等词句和相关的景物描写,提示横线处描绘的是早春小草的景象,①处所描绘的小草景象应该突出“早”的特点,从①处到②处,应表现出小草的生长变化。选项中的四个诗句都是中小学教材中的名句。“春风花草香”一句出自杜甫的《绝句二首》,意为“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描绘的是早春的花草香,但“早”的特点并不突出,不适合填入①处;“城春草木深”出自杜甫的《春望》,意为“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描绘的是长安城在战火中的荒芜残破,与本文段所描绘的早春美好景象不符,不适合填入①和②处;“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意为“小草钻出地面,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突出早春小草刚刚萌发时的特点,适合填入①处;“浅草才能没马蹄”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意为“春草刚刚好没过马蹄”,描绘的是小草长到一定的高度,但又没有很茂盛的景象,从时序来看应该在“草色遥看近却无”之后,适合填入②处。综合以上分析,只有B项符合要求,是本题答案。

19.(3分)C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级。

本题要求选出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答案是C。

例句“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出自材料第2段,主语蒙前省略,为柳树新芽,该句前半句把柳树新芽比作“小米粒”,运用了比喻中的暗喻手法;该句后半句说柳树新芽握成小小拳头,是把柳树新芽当成人来描写,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所以例句兼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A 项“春天就像一面已擂响的大鼓,鼓声一阵急,一阵缓”出自材料第1段,把春天比作大鼓,运用了比喻手法。B项“再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笼

着青青的烟雾了”出自材料第2段,该句前半句用“嫩黄”代指蒙前省略的主语“柳树新芽”,运用了借代手法;该句后半句中的“青青的烟雾”指新芽长成的柳条,这里只出现了喻体,省略了本体“柳条”和比喻词,运用了借喻手法。D 项“比了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剪掠”出自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该句把中国长诗与的中篇诗作对比,又把它比作“声韵里面的剪掠”,兼用了对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C 项“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出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该句说路灯光“没精打采的”,运用了拟人手法;说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运用了比喻中的暗喻手法。C 项兼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是本题答案。

20.(3分)

如果阳光再眷顾一段时间,那将满眼斑斓,叫人好生向往。

改对一处给1 分。

【评分说明】

①没有写出修改后的句子,只写出修改意见,不给分。

②改对一处给1分。

③“叫人好生向往之情”也可修改为“叫人产生向往之情”。

【试题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题要求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和结构混乱三处语病。“阳光如果再眷顾一段时候,那将满眼斑斓,叫人好生向往之情”一句,考察后面两个分句的句意,整句话的主语蒙前省略,应为前文说的“远山”。所以“阳光”不能放在本句的句首当主语,而应该把“如果”放在句首,让“如果阳光再眷顾一段时间”作为“远山”在什么情况下“满眼斑斓”的前提。

“一段时候”数量词和名词搭配不当,应改为“一段时间”。

“叫人好生向往之情”中的“好生”意为多么、很、极,是表示程度深的副词,如“好生奇怪”“好生痛快”等,它后面接形容词构成偏正结构的短语,不用再接名词,所以应该删除“之情”。第二种改法为保留“之情”,把程度副词“好生”改为动词“产生”,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

综合以上分析,修改后的句子为“如果阳光再眷顾一段时间,那将满眼斑斓,叫人好生向往”或“如果阳光再眷顾一段时间,那将满眼斑斓,叫人产生向往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立春,表示春天开始。然而春天还远着呢。游鱼还在冰层下梦呓,屋檐下的冰凌长长的,闪烁着寒冷。可是,听啊,温暖的风在遥远的南海上,从海鸥的翅膀上轻轻掠过,开始启程;在千万里之外层层叠叠的群山中有雷声隐隐;一首有着种种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和想象不到的绚丽的色彩,种种醉人的芳香,种种欢快的鸣唱,种种舒畅感觉的神奇的美妙的温柔的温暖的欢快的蓬勃的交响乐开始了序曲。远远的脚步,远远的鼓点,远远的气息,分明极远,却仿佛又 。

树木还是静悄悄地沉睡着。可是,在林间的薄烟消融,如同一团一团的墨一样的树林开始明亮起来。湖水开始清澈起来。冬天,湖面上总是弥漫着烟雾,混混沌沌的。湖水苍苍茫茫,给人 的感觉,又似乎下面潜伏着无数不可知的巨大的水兽怪物。立春这一天,湖水突然清起来,绿色随着波纹起伏荡漾,浅浅的绿,亮亮的绿,亮光里的湖水碧绿碧绿,阴影里的湖水碧蓝碧蓝。 原来真是“春来江水绿如蓝”。白色的水鸟在水面上飞翔,时而翅膀迅疾地掠过水面,是在测量水温吗?野鸭痛快多了,游来游去,很是快乐。

这一切的变化及其细微,就会被忽略。而足够细心的话,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奇妙的感受。

你听,你听,那远远的水流的声音,那远远的低吟,那远远的,远远的春天的呼吸。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垂手而得 徘徊萦绕  高深莫测  一不留心

B.触手可及 缠绵悱恻  深不可测  一不留心

C.触手可及 徘徊萦绕  深不可测  稍不留神

D.垂手而得 缠绵悱恻  高深莫测  稍不留神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着种种我们所能想象不到的和想象到的绚丽的色彩,种种醉人的芳香,种种欢快的鸣唱,种种舒畅感觉的神奇的美妙的温柔的温暖的欢快的蓬勃的一首交响乐引起了序曲。

B.有着种种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和想象不到的绚丽的色彩,种种醉人的芳香,种种欢快的鸣唱,种种舒畅感觉的神奇的美妙的温柔的温暖的欢快的蓬勃的一首交响乐开始了序曲。

C.一首有着种种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和想象不到的绚丽的色彩,种种醉人的芳香,种种欢快的鸣唱,种种舒畅感觉的神奇的美妙的温柔的温暖的欢快的蓬勃的交响乐引起了序曲。

D.一首有着种种我们所能想象到的和想象不到的绚丽的色彩,种种醉人的芳香,种种欢快的鸣唱,种种舒畅感觉的神奇的美妙的温柔的温暖的欢快的蓬勃的交响乐开始了序曲。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来源和表达效果。(5分)

【答案】18、C 19、D 20、引诗出自于白居易的《忆江南》,(2分)文章直接引用诗句,(1分)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了对立春到来的赞美之情。(2分)

5

【现代文阅读】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的结晶。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已经先后确定“二至”(日影最长的冬至、日影最短的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干“四时八节”。至秦汉时期,《淮南子》已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与顺序沿用至今。

我国当前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阳历(也叫太阳历)依据的是太阳运行规律,能够直观反映四季变化;阴历(也叫太阴历)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阳历与阴历配合使用就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便是阳历算法,反映的是四季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与排序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至”中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春分日,不少人沿袭“春分到,蛋儿俏”的习俗,挑战“竖鸡蛋”的游戏;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节气与节日、民俗等共存,保持着紧密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等已经成为重要节日。

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2018年,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式设立,时间定在每年的秋分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摘编自刘宁《每个节气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课》)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科技的进步。他们努力探索周围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在观察天象、探知节气、形成诊语、识别自然等方面都有初步的发展。

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其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内容,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空气能见度、经年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可靠性与对比等,这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将反过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例如,南宋朝廷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就与中原地区有区别。南宋《数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

(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农耕时代,是在先民们不断观察天体运行、总结时令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中形成的。

B.阳历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阴历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阳历推算的,反映的是四季变化。

C.节气本质上反映客观规律,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最全,主要反映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

D.冬至时刻的差异主要是缘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对冬至时刻的研究能更好地利于农业生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又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

B.节气与节日既存在不同,又紧密联系,部分节气具有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

C.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就利用两根土柱观测日出、制定出完整的节气。

D.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是《太初历》,它的主要内容是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与节气无关的一项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方法与行文思路。

5.为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立春》这一节目?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答案】

1.C“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错误。原文是“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最早”一说于文无据。

2.B A.“'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错,原文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C.“制定出完整的节气”错,原文是“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没有说“制定出完整的节气”。D.“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错,原文是“二十四个节气……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选项中把《太初历》说成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3.D A.“清明时节”指清明。B.“春分”指春分。C.“露从今夜白”指白露。D.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太初历》,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引用论证,引用了南宋《数书九章》中的语句,说明古书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行文思路:首先提出观点,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接着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最后通过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了二十四节气促进了社会多方面的发展。

5.(1)《立春》这一节目与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时间正好吻合。(2)《立春》这个节目与冬奥会的宣传主题“一起向未来”高度契合,完美一致。(3)《立春》这个节目让中国传统文化闪耀冬奥舞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