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生活中主人翁精神在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或许在衣着上尤为如此,每套穿搭都有自己的流行期,而每一季潮流中都包含着策略。而这个穿搭策略,是在一定的审美基调以及行为习惯中建立起来的,并融合了个人的气质、涵养和风格。 本期线上美育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服装设计系的吴波老师以“服饰搭配与审美”为主题,为我们分享了服饰搭配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及个人穿搭风格的打造建议,透过服饰穿搭背后的审美意涵,将美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服饰搭配与审美,认识自己,表达自己。 以下文字由学生根据教师授课内容整理,用于学术交流。服饰配色的本质是对色彩基本规律的运用,懂配色的基本规律才能轻松驾驭不同场合的服饰搭配。首先在色系上,分为暖色系和冷色系,以黄色为底色的色彩就是暖色,以蓝色为底色的色彩就是冷色,而黑白灰则被称为无彩色。一般无彩色和冷暖色系搭配在一起,容易取得比较和谐统一的搭配效果。《延禧攻略》中的低饱和莫兰迪色,非常和谐,调性很美,《梦华录》中国传统十二色的应用更是让我们看到最基本的配色方式。
同类色配置指的是运用同一色系,即色环15度之内的色彩配置,包括一个颜色的不同纯度、明度的变化,例如深红、浅红、烟粉、灰粉。这种配色更容易显得统一和协调,又能产生微妙的变化。邻近色配置是指在色环上90度之间的颜色的搭配,也就是相邻两个颜色之间的对比关系,例如橙色和红色,蓝色和绿色,绿色和黄色,这种配色方法,除了和谐的色彩效果之外,也加强了对比,相比同色系配置更为丰富。但应该注意的是,颜色之间的纯度和明度应相互衬托,在相配置的颜色中要有主次、强弱、虚实之分,增加颜色的层次感。对比色配置就是在红、橙、黄、绿、蓝、紫六个基本色相当中,每间隔一个色相的对比搭配,例如黄和蓝,橙和绿,以及色相环上两极对应的颜色,也就是补色,如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在对比色配置的运用中,要特别注意对比色在纯度和明度上的对比关系,面积大的颜色,纯度和明度适当降低,反之面积小的颜色则在纯度明度上稍微高一些。另外,在色相和面积上的对比关系,要有所取舍。在以上几种基本配色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再进阶搭配色彩,考虑色彩的关联性、色彩的强化以及色彩的间隔。 色彩的搭配与生活的环境有关,南方的色彩更轻巧一些,北京的色彩属性会更厚重一些,另外,色彩的选择也与职业有关系,年轻的、活泼的、严肃的、单一的。我们在配置几种颜色中,要利用设计手段或者造型结构,使颜色之间可以产生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搭配效果。例如外衣和内衣,服装和配饰的搭配。用色平淡时,弥补配色中的贫乏与单调,或有意识将视线引向某一重点部位时,采用较亮颜色进行强化和点缀,色彩强化的关键是位置的选择,点睛的亮色可以是领口、袖口、袜子、鞋子、包等。弥补配色中过于强烈、刺激或者相反出现融合时三类间隔色:无彩色系的黑白灰,间隔效果突出;中性的金银色,间隔效果强烈;有色彩系,与原色彩产生对比。服装搭配的技巧首先是要分清何为主色,何为辅色和点缀色。通常情况下,服装搭配的色彩运用不超过3种,主色占整个服装搭配的比重应占全身的60%左右,是整个服装面积用色最多的颜色。辅助色是起到与主色搭配的颜色,色彩占全身面积的40%左右。点缀色是将主色与辅助色衔接及点缀的效果,用色不超过整个搭配的5%至15%。服饰的搭配除了色彩上的搭配,还需考虑到人体体型与服装的版型、材质之间的整体搭配。女性的体型分为五大类:X型、Y型、A型、O型、H型,根据人体的不同体型,不同的服装廓形可对体型进行修饰,或发挥体型的优势,达到某种审美追求,比如现在流行的“穿衣显瘦”。 在日常穿搭中,根据服装的材质和版型来进行搭配的方式,非常推荐“叠穿”这种方式,不仅为造型添加层次感和细节感,还能为不断变化的天气做好准备,也就是可以将四季的衣服都穿在身上,达到保暖效果的同时,还能通过层次感的增加使穿搭更高级有趣。叠穿的核心就是利用服饰的材质和版型的反差,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坚持在厚度上保证厚薄搭配、版型上保持长短搭配、服装表面材质做到软硬搭配。纯色的T恤是特别百搭的单品,没有年龄的限制,简约又随性。衬衫也是一件不挑年龄的单品,衬衫的整体剪裁比较立体,搭配不同的单品,可以呈现出很多不同的造型。以毛衣为基底,中间层可以用各种秋季外套来制造层次感。穿衣的最高境界是穿出自己的个性,让服饰穿搭成为最直接的自我表达。吴老师也为我们分享了12个建议和原则,或许能对我们最终形成自己的穿搭风格打开一些思路。其实最难了解的人是自己,别人眼中的性格开朗,内心可能是林黛玉似的纠结多情;娇小玲珑的身材,却偏爱帅气不羁的行头……所以,真正的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内心是渴望被守护,还是自由不羁,我们需要和自己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当你内心是个爽直的女汉子,却偏偏长了女人味的外形,这时候是遵循外表还是内心?心是最复杂的,而且时时会变,而身材体型一时半会儿变不了,所以,在穿着上还是得迁就一下自己的体型。如何调和外形和内心的矛盾呢?那就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内心和外形都能接受的风格。比如你喜欢欧美简洁的线条,却偏偏没有高瘦的身形,也穿不出气场,那就尝试同样简洁的日系,可以同时满足内心的高冷和外形娇小的双重要求。前面提到要遵循外形需要来进行着装,这里又说绝对不穿自己不喜欢的服饰,假设体型适合的服饰就是不喜欢怎么办?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存在,这么多服装,你总能找到自己喜欢又适合的,只要愿意花足够时间去尝试。 穿自己不喜欢的服饰有什么坏处呢?很多女孩为了迎合别人的眼光,穿着的服装并不是自己真心喜欢的,或者穿着并不觉得自然,就好比一个平时喜欢穿运动装的相亲女孩,非要穿上紧身小洋装,就会显得过于局促。我们可以适当根据场合调整服饰,但绝对不要穿自己穿不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观察身边的小伙伴,他们或幽默、或温柔、或乖巧,不管是容貌、身材或性格,总有一些特别招人喜欢的地方,好好突出这些特点! 带着欣赏的心,找到最美的自己。如果有美背,就在夏天穿露背多一些的衣服,如果腰细,那就可以穿上紧身的衣服,如果臀大,冬天可以穿着大摆的裙子配靴子……总之,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点,才能加以重点突出。消瘦有我见犹怜的气质,丰满有让人心情愉悦的珠圆玉润,对自己的身材要满足和感恩。目前流行的是消瘦身材,市面上服装大多特意为这种体型设计。Oversize外套、无袖长风衣、哈伦裤等等,其实都是适合大长腿又苗条的人,但身材丰腴不见得不美,身材娇小也不见得不美。 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有阳光之美,也可以有慵懒之美、不羁之美,可以有消瘦之美,也可以有丰腴之美。当你展现对的自己的时候,自然会有人予以肯定和赞美。拒绝盲目跟风追随潮流,充满自信地穿适合自己的服装,依然可以让你在人群中闪闪发光。能够给今天的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穿衣高手,不论是设计师还是名人,其原因只有一个——他们创造了自己的风格。 一个人不能妄谈拥有自己的一套美学,但应该有自己的审美品味。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被千变万化的潮流所左右,而应在自己所欣赏的审美基调中,加入适当的时尚元素,融合个人品味。融合了个人气质、涵养、风格的穿着会体现出个性,而个性是最高境界的穿衣之道。衣着是人的第一张名片。服饰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往往只在几秒之间。人与人的互动中,别人对你的观感有55%是判断你的外表是否与你的表现相称,也就是你看起来像不像你所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因此,踏入职场之后,那些慵懒随意的学生形象或者娇娇女般的梦幻风格都要主动回避。随着年龄的增加、职位的改变,你的穿着打扮应该与之相称。服饰的流行是没有尽头的,但一些基本的服饰并没有流行与否之说,比如膝裙、白衬衫、小黑裙、粗花呢宽腿裤……这些都是“衣坛长青树”,历久弥新,哪怕10年也不会过时。拥有了一批这样的基本服饰,每年、每季只要根据时尚风向,适当选购一些流行服饰来搭配就可以。要打造自己的风格,应该把眼光放得高一些,学会挑剔,从款式、材质、颜色到剪裁、工艺……道道门槛都要过,不要因为对某一个元素的偏爱就忽视了其它方面,哪怕只拥有几件出色的衣服也比一柜子穿不出的强。一件衣服的穿着频率越高、时间越久、和其它衣服的搭配度越高,它的“投资回报率”也就越高。好好整理自己的衣橱,找到自己各个场合的穿衣搭配,这一点非常重要。冷静购衣,梳理衣橱内服装的色彩体系,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方向和色彩体系,建立单品之间的搭配关系。70%~80%为基本款式,20%~30%为设计款,以白色、黑色、米色等基础色作为日常着装的主色调,丰富饰品类型和色彩。服装的穿着场合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着装品味,可以遵从3W/TPO原则,即Time(时间/季节)、Place(地点/场合/职位)、Occasion(目的/对象)。一身服装一般不能超过3-4种颜色,最保守的手段是打造两种色彩,在某些配饰的色彩上下些功夫,让它们与服装之间的色彩不相同,但却是同一色系或者颜色冷暖相近,这样的话,色彩显得丰富又不单调,整体的装扮感觉也很有层次。服饰搭配,有规律可循,有技巧可讲,最终要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需要建立在我们的审美基调以及行为习惯上来搭配。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穿衣三层境界:第一层是最基本的要和谐,第二层是一定要体现你的美感,第三层则是要表达出你的个性。正如时尚大师香奈儿女士留下经典名句:流行不断推陈出新,唯有风格历久弥新。学术顾问:李 睦 稿件整理:叶丽萍 内容编辑:孙墨青 媒体编辑:武筱璇
招生简章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始终注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美育的平衡发展,美术教学方面长期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年来,随着国家美育工作指导意见的出台,与美育工作的新形势、新变化,清华美院更加注重探索与通识教育协同发展、大中小幼一体化的学校美育、社会美育领域。清华美院美育教学方法研修班师资团队深耕艺术教育,核心专家曾参与清华大学美育方案起草与规划等重点课题。 美育作为一个艺术、教育、人文与科学的跨学科领域,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与桥梁,旨在培养人的健全心智、情感素养,激发与深化创造性思维。美育教学方法研修班从新的艺术、美育观出发,基于中外美育理念与前沿动态,关注从艺术训练到美育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以艺术常识和艺术技巧为起点,注重审美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跨文化理解、引导式教学、逆向课程设计等多方面,引导传统美术课程拓展升级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美育课程,培养学员的美育综合素养,探索美育在新时代的理念引领与实践落地。 清华美院美育教学方法研修班师资团队深耕艺术教育,核心专家参与清华大学美育方案起草与规划等重点课题。优质的师资力量从文化理解、引导式教学、逆向思维、跨界融合等多方引导,赋能教学单位、社会美育、跨学科领域的教学育人实践。 李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 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教研室主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所长 龙念南 中国儿童中心高级美术教师 全国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编委 甄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京师美术馆馆长 张伟特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哲学系 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小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注:师资如遇调整,以实际安排为准。 学 时:40学时。
上课时间:2023年4月-7月 注:培训项目设有最低开班人数要求,报名人数未达到最低开班人数,将取消或延期举办该项目。圆满完成课程学习,符合条件,由清华大学终身教育处统一颁发美术学院主办的“美育教学方法线上研修班”学习证书,证书加盖“清华大学教育培训证书专用章”,证书号可登录清华大学教育培训与认证网站查询,网址:
证书样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秉承为美好人生而艺术,为大众启思而美育的学术宗旨。以艺术陶养美的人性为核心,以启迪创新智慧为特色,以国内外前沿理念展开面向高校、中小学的艺术通识教育、美育教师培养、美育机构咨询,举办中外美育学术峰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