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8年粟裕被批,十大元帅各有什么反应?陈老总的做法让人意外

 manfly991 2023-02-20 发布于广东

粟裕是新中国开国大将之首,一路征战,立下了赫赫功劳,军事能力在全军之中都首屈一指。不过人的精力有限,把注意力集中在了一点,其他方面自然没有那么突出,粟裕在政治上就没有那么敏感。

在他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期间,曾经因为绕开国防部策划攻打妈祖列岛、访苏忽视外交纪律、志愿军撤军纰漏这三件事引起了领导不满。

就事实而论,粟裕没有其他心思,只是他的方式不符合当时的规定流程,这就使得1958年他遭遇了错误的批判,最终他在压力之下做了违心的检讨,此后基本就退居二线。

那么在1958年,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十大元帅各是什么反应呢?

文章图片1

在十大元帅中,朱德、刘伯承、徐向前没有参与会议,因此没有表态。

朱老总年事已高,在建国后有非常多的工作需要他来处理、协调,精力有限的他渐渐不再过问军队的事,这种会议他一般也不去参加。

粟裕在南昌起义时仅是班长,后来在三河坝跟随朱老总阻敌、一路跟随朱老总征战、在井冈山时期还负责过朱老总的警卫工作。换句话说,朱老总是看着粟裕成长的,知根知底,所以如果朱老总参会,大概率是会帮粟裕说话的。

刘伯承则是因为跟粟裕“同病相怜”,1958年的运动中,刘帅和粟裕是受影响比较大的两位,南京军事学院当时被指责为“教条主义的大本营”,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帅自然不好参会。

而徐向前则是因为身体欠佳没能出席。

文章图片2

一直沉默没有发表意见的元帅有三人,分别是林彪、罗荣桓、贺龙

林总对粟裕的能力是非常认可的,战争年代,两人除了红军早期有过交集,往后一直都在不同的战场。不过作为解放军军事才能极为突出的两个人,林总一直对粟裕有所关注,且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粟裕,很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

自从抗战被误伤后,林总一直没有彻底康复,所以他就前期参加了会议,觉得没意义后就直接说“我身体不是很好,后面就不过来了”,这也算是表达自己对会议的不满。

文章图片3

罗帅为人厚道,在工作中无论是对待上级、平级、下级,他都宽宏大量、顾虑周全。

在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有两个细节,一个是各纵队司令员到野司开会,事情交待完,林总直接让大家回去,罗帅连忙把人叫了回来,让大家吃了面再走;

还有一个是段苏权8纵丢了紫金山后羞愧难当,罗帅过去进行勉励,从而扫去段苏权的颓废。

在真实的历史中,罗帅也是这般细心平和,他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打压过任何同志,对待犯错的部下也总是愿意给别人证明自己的机会。所以在那场大会上,罗帅自然不会有什么攻击之语。

文章图片4

贺老总是个有主见的人,在他看来粟裕的事即便有错误,但也不至于召开大会来批,所以一直保持沉默。

并且贺老总是个重情义的人,会议上王必成被要求进行揭发。

王必成却说:我对粟裕同志有两点要'揭发’,在济南战役还没结束时,粟裕同志就向上级提出要准备进行淮海战役,中央同意了,最终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加速解放全国的脚步。这其中的'谋’有多大,毛主席他老人家最清楚,我不加评论。至于阴,我不清楚。

这让贺老总万分欣赏,当即对身边人耳语:王必成此人可交,可深交。

文章图片5

批评粟裕的三人语气措辞各不相同,第一个发言的是陈毅陈老总,这让很多人都没有想到。

战争年代,陈毅跟粟裕是一对亲密战友,从新四军时期就开始携手对敌。粟裕一直尊称陈毅为“陈军长”,即便到了解放战争后期也是如此,其中一层含义就是两人的感情已久。

可也正是如此,军中传出批粟风声后,陈毅的处境就有些尴尬。毕竟两人关系那么好,粟裕的事情,如果陈毅不表态,那么可能会被认为也参与其中。大会还特别安排他率先发言,这里面也有考量。

不过陈老总批虽然批,但说的基本都是粟裕有“个人主义”,没有往大了继续发挥,可见他的为难之处。

文章图片6

后来毛主席就粟裕的问题与萧劲光深谈了一次,萧劲光仗义执言,主席也开口: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

有了这句评语,粟裕再次做完检讨后,陈毅第一个鼓起了掌。粟裕也明白陈毅的不容易,所以陈毅的发言对两人的感情没什么影响。

在粟裕的回忆录中,记载最多的三人是毛主席、朱老总、陈毅,对陈毅的也都是赞誉之词。后来粟裕之女粟惠宁还嫁给了陈毅之子陈小鲁。

如果父辈真有很深的过节,子女也不太可能走到一起。

文章图片7

彭德怀彭老总批粟时就较为严厉了,建国后不久,粟裕在总参工作,彭老总则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两人的交集很多,彭老总是粟裕的上级。

只是他们的性格、做事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像本文开头说的那三件事,令彭老总极为愤怒,在大会上批得就比较激烈。

粟裕还是比较厚道,次年彭老总成了被批对象时,有人就让粟裕趁机也说几句,但是粟自始至终未发一言,不愧是纯粹的军人!

文章图片8

聂荣臻说的话同样也很严厉,甚至有些扩大。后来粟裕希望得到平反去找聂帅时,聂帅也坦诚是“上纲上线”了。两人之间的矛盾,主要还是在总参工作期间。

粟裕建国之初曾去苏联养病,回国后先是担任副总长,他的上级就是担任代总长的聂帅。因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有很多工作等着毛主席处理,聂帅出于帮主席分担压力的想法,就让总参谋部减少对主席汇报工作的次数。

但是主席之前曾经跟总参说过要多汇报,聂帅出发点是好的,只是跟主席的意思完全相反了。主席眼看总参送来的消息越来越少,心中有了不满,便把总参的领导干部叫过来开会,狠狠批评了一番,让总参改变做法,主要负责人也要写检讨。

粟裕出于军人的想法,认为没有服从命令的确是失职,所以检讨写得非常诚恳,还将自己对总参接下来的规划写了出来。主席看后非常满意,将这份检讨传阅给朱老总、周总理等人看。

与此同时,聂帅本人写的检讨也送到了毛主席那里,综合来看,聂帅写的不如粟裕深刻,毛主席就觉得聂帅不够认真,叫过来又是一阵批评,还把粟裕的检讨拿给聂帅看,让聂帅学习学习。此事让聂帅误以为粟裕在背后搞自己,很“阴”,所以心中一直有个结。

文章图片9

从当时的整体来看,沉默的虽是大多数,但他们没有发表意见,这就使得批粟成了主流声音,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为粟裕说话殊为不易。叶剑英元帅就选择“逆流而上”,做了唯一一个帮粟说话的元帅。

大会上,叶帅说了一些粟裕以往的贡献,然后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意见“粟裕同志是有些骄傲,但没有原则性问题”。

从这里就能看出叶帅的聪明,既然大部分声音都在批粟,叶帅肯定不好直接提出反对,所以前半句还有些批评意味。

但叶帅是说了粟裕的功劳后再说“骄傲”的,打出那么耀眼的战绩,有点骄傲不是很正常的事吗?明贬实褒,内在意思也跟后半句一样,就算粟裕有问题也是骄傲之类的个人问题,不会涉及到原则性。

文章图片10

毕竟叶帅一人的力量还是较为薄弱,不久粟裕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此时叶帅又向主席提出:军事科学院刚刚成立不久,急缺高级军事人才,不如将粟裕调过来担任副院长。叶帅是军事科学院院长,此举其实也是为了保护粟裕。

由于粟裕当时的身份比较尴尬,去军事科学院报到时情绪很低落,叶帅特意为他举行了一个欢迎会。欢迎会上叶帅向所有人介绍:粟总战功巨大,他的到来,加强了军事科学院的领导力量。说完就带头鼓掌。

这个“粟总”还是将粟裕看成了总参谋长,叶帅的态度就是告诉大家,自己很认可粟裕,别想着搞什么小动作。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叶帅都是粟裕的良师益友,给到了很大的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