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则天家族出了一个得道高人,从不参与争权,几代皇帝都很尊重他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3-02-20 发布于湖北


《新唐书·隐逸传》中记载了一堆唐朝隐士们的生平故事,其中有个人叫武攸绪。

他的来历可不简单,他是武则天的族侄。

这个身份代表着什么?从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开始,一直到唐玄宗登基,半个多世纪的时长中,武氏一直都是跟李氏皇族平起平坐。

特别是武则天当皇帝的那一段时间里,武氏的身份还压倒了李氏。

相当长的时间里,武氏宗亲帮着武则天掌控权柄,武则天退位后,武氏宗亲依旧有很大的权力,能和李氏皇族并立。

大多数武氏族人借着武则天这个踏板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在各种权力斗争中力争上游。

武攸绪却是一个例外,这从他的传是出现在《新唐书·隐逸传》中就能判断出来,跟孙思邈是在同一个传记里。

隐逸就是隐居之士,有武则天这个姑母,且在她愿意提拔重用武氏族人的情况下,还要去做隐士,其心性绝对不一般。


武攸绪出生的时候,正好是武则天当上皇后之时,武氏族人的地位高涨,即使唐高宗在位时,武则天不太敢任用武氏宗亲,但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还是能办到的。

有这样的背景,武攸绪成年前后,要想当个纨绔还是可以的。

但根据历史记载,他十来岁的时候就喜欢化妆后跑到街边卖卦占卜,以此换取生活所需。

就这么一个行为,就能看出他的志向,不想当纨绔,也不想学习政治,喜好追逐自然,史书也记载,武攸绪“恬淡寡欲,好《易》、庄周书。”

这样的心态让他对朝堂上的一切都不感兴趣。

即使武则天不断给他官做,可他却志在隐居,只想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研究生命和自然,《新唐书·隐逸·武攸绪传》中记载:

后更授太子通事舍人,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鸿胪少卿……封安平郡王,从封中岳,固辞官,愿隐居。

他连王爷都不想做,武氏族人中出了这么个奇葩,武则天难免奇怪和疑心,史载“后疑其诈”


因此,武则天多次派人试探他,还想强行让他出来做官,他来个“卒不起”,让武则天也无计可施,只能迁就他。

武则天当了多长时间皇帝,武攸绪就躲在嵩山多少年,丝毫不在意只要他想当官就意味着财富、权力、荣耀都能得到。

武攸绪这样的行为有两种可能,其一是他确实不爱俗世的一切,其二是他看透了一个女人建立的王朝长不了,不参与能给自己免祸。

后来的结果也是如此,武则天死后,武氏宗亲的地位开始下降,从唐中宗到唐玄宗,一朝不如一朝,直到后来彻底退出高层权力圈。

而且,这个退出并非是和谐退出,是伴随着血腥,如生前跳得比较欢的武三思就被唐睿宗开棺戮尸。

大多数武氏宗亲在李氏皇族重新掌权后都被清算,只有喜欢玩隐居的武攸绪例外,史载“俄而诸韦诛,武氏连祸,唯攸绪不及。”


武则天之后的唐朝皇帝们不但不忌惮武攸绪,还愿意请他出来做官。

唐中宗两次请他出山,他给面子,人来了长安,但官位继续拒绝。

他也不接受任何赏赐,唐中宗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离开时,派包括宰相在内的五品以上朝官去送行。

唐睿宗登基后,又想让他出来做官,他还是不来,后来他被人诬陷参与谋反,当时的宰相姚崇就说了一句话,“攸绪在武后时未尝辄出”,然后他就没事了。

武攸绪对待日常生活的态度跟他对待俗世荣华的态度是一样的,就当自己是个普通老百姓那样过日子,《新唐书·隐逸·武攸绪传》中记载:

冬蔽茅椒,夏居石室,所赐金银铛鬲、野服,王公所遗鹿裘、素障、瘿杯,尘皆流积,不御也。市田颍阳,使家奴杂作,自混于民。

“自混于民”可见他的心性淡然。


既然当了隐士,自然有相应的传说,史书记载武攸绪晚年时肉身渐脱,眼放紫光,大白天能看见星星、月亮,又能分辨出几里外的声音。

不过这些肯定是虚构,因为他在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就去世了,享年只有69岁。

如果他的身体机能能做到上述那些,应该不会70岁都没活到。

他的族姑母武则天都活过了80岁,同一时期的名臣如狄仁杰、张柬之也都活过了80岁。

这些权力场上的名人都还是每天劳心劳力的,反而比隐士武攸绪活得久,可见隐士生活只是武攸绪的喜好,并不能延续他的寿命。

参考文献:《新唐书》《酉阳杂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