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棺材石”——你所不知道的油溪

 笛子8vxrvb7uaz 2023-02-20 发布于四川

图片

2020年1月,我回油溪寻访古镇遗迹,在下嘴老街、老房的残垣断壁中徜徉,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热心地为我指点正觉寺遗址。闲聊时,这人说出了棺材石,第一次听说,我好奇,不断追问,可他知道的信息不多。以后,我向多位油溪的老人打听。棺材之类的话题忌讳,对油溪人来说,棺材石不得不说,因与油溪古街历史有关。

图片

璧南河在璧山境内发源,一路婉转而来,流经最后一个大湾,青青的河水缠着油矿山脚呈弧形向西冲来,在高峰寺下遇一巨石,折向南流入长江(现在下嘴沙坝位置)。这块巨石,形如棺材,当地称为“棺材石”。站在璧南河最后一个大湾处回看,入江口像张嘴,河水流进嘴里,形状像极了。棺材石上的油矿山是上嘴,挨近长江的尖角是下嘴,棺材石是大门牙,中嘴口腔内是一片河湾。历史上油溪的上嘴、中嘴和下嘴,因此而来。

图片

据《油溪镇志》记载,古时油溪是长江边一个比较大的渡口,场镇东边的河边街道(指板凳街和板板街)非常繁华。长江从西流来,璧南河西遇棺材石阻挡折向南流入长江,江河交汇处形成一片河湾。在河湾内,终日停靠黑压压的大小船只,如春日里的一片蝌蚪,大量的人流物流往来,形成油溪古镇。
油溪庙多。油溪人曾争论,先有街,还是先有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我认为是先有街。据考证,从街道所处距河边最近的位置和房屋的结构来看,板凳街和板板街是油溪古镇从石羊坝迁来,最早形成的街道。两条街道狭窄,人流拥挤,后来不适应发展,街背后形成我们小时候见过的,从龙船巷子口98步梯,到河街方家巷口,过明月桥到江西街这条宽阔的大道。这是油溪古镇的主街道,以后向大官山发展有火炮街,再以后,才有新街。这条大道用青条石铺成,沿街是木板墙上盖黑瓦的穿逗房屋,以后在这条主街道旁,陆续建了禹王庙、张爷庙、王爷庙、天上宫、万寿庙、财神庙、机仙庙、南华庙等大小八座庙宇。这些庙大多建有戏台,称为“十庙九台”,构成古镇文化的一大特色。庙多是古镇经济繁荣的产物。

图片

在中嘴河湾的河坎上,是板凳街和板板街。这里是古镇最热闹的地方。油溪的老人讲,五十年代初见到的板板街,两边低矮的屋檐几乎连接,向上看一线天;街巷窄,三人并行困难。小餐馆、小酒馆、小商店、只有两三个床位的私人旅馆,街边的理发摊,都拥挤在这条街上,使街上成天人来人往,摩肩擦踵,常因互相避让不及大费口舌吵起来。因商业发达,这条街上住的是当时油溪比较富的人家。
当年的板凳街一头紧挨着棺材石,另一头一直到明月桥溪沟边,这条街一到晚上两个样,呈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明月桥这头的街上依然像白天一样热闹,而棺材石那头无人走动,死一样寂静。为什么这样,有一个传说。很早以前,那时的油溪古镇地址在石羊坝,璧南河这一带偏僻。一个大官死了,风水先生看中了油矿山脚的这块棺材石,说,棺材石中埋人,大吉大利。大官后人用金棺材把死人埋进棺材石中。后来,有人看见过夏天雷电暴雨时,棺材石上电闪,一团金光,说是圣人显灵。很多人对此坚信不疑。

图片

1950年6月,新建的成渝铁路从油溪古镇穿过,让油溪人看到刚建立的新中国新交通方式带来新的希望,心情无比激动。但是,没想到要建的两座铁桥,给油溪人带来痛苦记忆。
油溪有两条小河,一条是吴油河,另一条是璧南河。吴油河上建的桥叫麻纱桥,人车两用。麻纱桥名的由来,是很多年前这条河上有座石桥,叫麻纱桥,是纪念古时麻纱老太婆捐献建桥而得名的。桥两边的人行道窄,不人性化,站在桥上火车呼啸而过,震耳欲聋的声音摄人心魄,卷起的飓风欲把人掀到,让人心惊胆战。那时过路的人不是赤手空拳,肩上有扁担箩筐,路窄风大吓人,曾经在六十年代,桥上发生过多起火车压死人或挂死人的惨案。所以,远远听闻火车鸣笛,桥上行人特别是肩上有扁担箩筐的,好像后面有恶狼追赶一样,拼命地往桥两边跑。
璧南河上建的铁路桥,叫洋灰桥。桥名怪怪的。一般重要建筑物多是以地名、人名、桥址地或有纪念意义的重要事件取名。洋灰桥名的来历是因一种建材。刚解放时,新中国的工业一张白纸,几乎不能生产工业产品,完全靠进口,火柴叫洋火,自行车叫洋马儿,铁铲叫洋铲,等等。当时,建桥用的水泥国内不能生产,要从苏联进口,叫洋灰,所以,这座桥叫洋灰桥。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有纪念意义的。
建洋灰桥给油溪带来过灾难。1950年下半年要建洋灰桥,油矿山这端的路面据水面大约有20米高,河对岸下嘴的路面没这么高,河床宽淤泥多,只能建桥墩解决。刚解放时,建桥技术不发达,河面宽二十米以上要建桥墩,这样只能把油矿山河边的“棺材石”炸掉。当时,认为就是一块巨石,没有作可行性研究,调解放军工兵来炸石。炸棺材石那天,河两岸聚集人山人海,人们没见过爆破,也想亲眼见棺材石里的“金棺材”。“轰隆”一声巨响,碎石四散飞去,棺材石瞬间不见,人们在一片欢呼声之后,没有看到所谓的金棺材,在兴奋地谈论自己的见闻感受时,各自扫兴地归去。
棺材石被炸掉,在原址上建了洋灰桥墩。没有棺材石的阻挡,河水不再折向南,而是顺着河道流动,冲向板凳街和板板街的土砍。谁也没有想到,两条街的土坎是厚积泥土,不是岩石,经过几年河水侵泡冲刷,地基松软,1956年7月,长江发大水,河水蔓延到两条街的房屋边,地基下沉,100多间房屋垮塌。根据《油溪镇志》记载,油溪镇政府积极组织灾民自救互救,采取集资的办法建成新街,安置灾民。可悲的是,板凳街和板板街的消失,人们不知道是建桥炸掉棺材石造成的地质次生灾害。
炸掉棺材石带来三个直接和间接后果。一是改变河道,原先的河道变成下嘴的沙坝,板板街坎下的河湾消失,河边停靠的船只减少;二是板凳街和板板街两条古街道消失;三是河街的热闹向新街转移。
现在谈起油溪老街、板凳街和板板街,谈起早已消失的棺材石,让人唏嘘不已。在我心里,棺材石像一个心灵美,面很丑的老实人。说它丑,是因为它不好看,不美,没几个人想看。它体型巨大让人烦,当年建桥时挡道,炸掉费了老大的功夫。说它很美,是它从不自己表功,多少年后才知它曾默默地起过作用,而且不可替代,才马后炮地赞美它。说起棺材石,联想到当今社会中老实人的命运,利用过没有价值了,一脚踹开便忘记,心中不免哀叹。
图片
现在的油溪,早已改造成新油溪了。原来河街位置建了护河堤,没有棺材石的庇护,人们不再为一年一度洪水的泛滥担忧。堤上植了好多树,景色很美。景观道宽阔,人走在堤上,滚滚长江东去的远处,正在建的大桥像一道彩虹横跨在江上的景色,尽收眼底,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起来。

2023.02.16

图片

作者简介王健,笔名王慢行,写有:短篇小说《那片不变的土地》《过坎》,中篇小说《走进军营》,散文《知青生涯中的第一次》《梦中故乡》《麻纱桥挑河沙》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