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博士谈: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如何培养孩子面对各种挑战?

 禾贝父母学堂 2023-02-21 发布于北京

动动手指,获取新知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小多少年时,由小多少年时原创

作者:肖玉敏,编辑:小多

内容整理自肖玉敏老师在小多官方群的直播

在变化万端的世界当中,追求基本的确定性是很难的,由于我们现在所处的现实世界十分复杂,“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其实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受到外界变化影响,我们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被打破,不得已要“走出舒适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发生了许多改变,很多孩子对这种情况不能完全适应……

面对瞬息万变的生活,作为家长,现在的我们该如何教孩子正确看待和应对现实世界的变化,化被动为主动?如何让孩子拥有从容面对挑战,甚至自我调节的能力?如何在变化中抓住机遇,实现家庭教育和自身发展的突破?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肖玉敏老师在直播中提出的观点,解答了以上几个问题。

提升自我

为应对不确定性做准备

不确定性是一个出现在哲学、统计学、金融学、保险学、心理学的社会概念,它强调的是事先不能准确知道整个事件和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事件或决策结果可能不止一种,就产生了不确定性。

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经说过,变化是生活中唯一不变的,经历过这次疫情,我想每个人都会觉得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多了。

现实生活中,大到国际局势、疫情走向,小到个人与个人之间建立的人际关系,都处于不断变化当中。今天我们还要说“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个问题其实悬而未决。

我们知道今天的科技很发达,但现在无论是哪个国家都面对着很多的问题,人类社会会不会变得更好、社会的前景是完全是不确定的。

应对不确定性

面对不确定性,首先我认为要接受它,不确定性是我们的生活常态,接受复杂性也要有适度的焦虑,就是要做好一些准备。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把能控制的东西尽量自己控制住。

1.提升自我价值

我觉得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要提升自我价值,提升自我价值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具备那些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世界经合组织(OECD)曾经提出21世纪知识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第一是互动性地使用各种工具,包括语言和科技工具;第二就是在世界全球化的多元人群中交流互动和沟通的能力;第三就是自我执行力,也就是说能够规划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通过不断学习来更新自己能力。

推荐阅读

我们无法精准预测20年后的职业,但可以培养未来人才必备的元技能

这些能力使我们能够面对未来的世界和遇到的各种麻烦、问题,我相信无论是对我们还对孩子来讲,都是面对不确定性应该具备的。当然,靠学校教育这些能力,肯定是不够的。

2.成为有韧性的人

我觉得韧性这个词是非常好的,它强调一种弹性,也就意味着我们有力量、有自信、有动机也能够保护自己,还愿意努力、不惧变化,比较机敏和灵活,就是在提升自我价值。

当我们有这些品质的时候,个性品质的时候,我觉得应对不确定性也会比较踏实,能够比较从容地面对各种问题。

3.活在当下

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不要一直处在焦虑状态下,要倾听自己内心声音,聚焦于重要的事情做起来,也就是活在当下,不要太纠结那些无法理解或者控制的东西。

再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要去想象和创造发现更多的可能性,体现更多的创造力,这是我们面对不确定性还要做的事情。

抓住现实世界的机遇

走出舒适圈

在现实世界当中,我们除了有诱惑有挑战之外,我们还要面对机遇。这里我用SWOT模型,强调的是我们要考虑一件事情、需要做一定规划的时候,要考虑优势、劣势、威胁,然后再看到我们的机遇,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考机遇的视角。

从现实出发,将“烦恼”转化为机遇

比如遇到疫情,很多家长就认为孩子“砸在手里”实在是太苦恼了,疫情期间要抢菜、应对、核酸检测,还要家里的老人小孩吃饭都需要照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思考机遇是什么?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交流不是吗?

这里我想重点提的就是,我们有机会帮助孩子认清世界上的复杂和阴暗。疫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很多现实问题,语言暴力、网络暴力,还有利益。我们有必要让孩子知道这个社会有好人、有坏人,有很多事情或者是说也说不清好坏,但是相当复杂的。

那么我觉得,得到了机会一定要珍惜,有的孩子没有意识到现在是有多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让他们知道。

走出舒适圈,为孩子创造机会

我觉得我们现在更缺的一种意识,就是去创造机会。创造机会需要冒险精神,就是要突破外界和自我强调的现实限制,也就是我们现在非常时髦的一个词,叫走出舒适圈。

舒适圈实际上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一个概念,它可能是我们主动走出去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被动的。大家都是被动“走向”疫情的,如果没有疫情,我相信很多的企业,很多有工作的人还处在舒适圈内。

那些成功的人,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品质,就是他们成功的路径都是不一样的。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取得了成功,通过各种的冒险,因为他们愿意尝试别人没有尝试过的路,所以他们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在某个领域有更好的成就,不妨多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让他们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

以平和心态应对失败

冒险不是都会成功的,如果失败就可能决定我们又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大家一定要有一个观念,就是失败是另一个机会的起点,我相信大家都不会错过。

比如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说过,人们除了高等教育,还有其他的成功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可以自己去寻找一下,我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

推荐阅读

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才能让孩子破茧成蝶,拥抱世界

家庭教育的挑战

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现实世界存在很多的负面问题,人类要挑战的太多了,像是疫情疾病、贫富不均、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等等,除了外界影响,作为家长,还要面对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挑战。

认识孩子的独特,教他们欣赏别人的长处

我们往往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诱惑”。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自家的孩子也是“别人家孩子”,因为别人也会赞扬你家孩子的优点。

孩子和孩子之间比较、家长比较孩子其实是很正常的,有些专家说不要把孩子比较来比较去,我觉得这可能不现实,比较是人类的本能。

但是我们在比较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前提,也就是“表扬别人不等于批评你,不代表你完全不如别人”。这样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他们就会理解,自己有些地方不如别人很正常,但还有些地方比别人更优秀,所以他们依然可以自信,而且还能学会去欣赏别人好的地方。

网上不时会有校园霸凌的新闻,往往都是家庭教育问题导致的悲剧。我不知道这些孩子为什么会霸凌,但我相信他们在家中肯定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

当家长说别人好的时候,这些孩子就以为是在说自己不好,或者是家长直接通过夸别人“捧一踩一”批评他们,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他们既没有得到认可,也不会欣赏别人的长处,所以别人得到认可就非常嫉妒,就会出现霸凌行为,我相信这是很多霸凌的源头之一。

所以我一直在说,不管夸别人家孩子怎么好,他们好不等于自家孩子就不好,而且一定要告诉孩子,我们每个人各有所长,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

从情感上管理期望

我们确实有助力孩子成长的责任和义务,也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未来。但要记住在成长过程当中,他们自己的目标和学习体验才是更重要的。

当他们的期望和我们的期望不太一致的时候,我们可以寻找一个平衡点,稍稍退后一步,也可以潜移默化影响他们,但是一定不能对着干。

家长的期望一定要跟孩子的期望配合起来,如果有差距就要做一些退让,让孩子去理解。退让以后,会让孩子觉得父母能够理解他们的期望,那么他们渐渐就也会考虑到你的期望。

我相信家长们的期望是往好的方向走的,那么孩子很可能也是想往好的方向走的,实际上双方的大方向并不矛盾。

其实,孩子会经常给我们惊喜,就像我一直认为我儿子口才不是很好,但现在发现他能参加辩论,当了裁判,而且还能教别人辩论,这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辩论并不是我的期望,但他对自己的期望让我收获了一个惊喜,我有没有期望不要紧,他自己有就可以。

所以我们不要总把太多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以为自己说的期望就是唯一的正理,通过管理期望,从情感上你就会非常认可孩子自己的努力,赋予他们自己去寻找方向的动力。

建立一个积极的思维模式

挑战和问题来了,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抱怨,更不是相互埋怨,我们关键看怎么解决问题,因此,建立解决问题的、积极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

很多家长特别在意这一点,很想和孩子顺畅沟通,我们首先思考自己的真实想法,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和孩子想要的有没有区别,如果只有一方愿意沟通,效果肯定不会很好。

还有就是本着平等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沟通,很多家长的“沟通”,其实是想把孩子的真实想法套出来以后再否定和批评,可能也不是有意的,但就是会有这个问题。所以在沟通时,家长也要尊重并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否则就是单方面的训诫了。

然后就是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想与孩子改善沟通,先从吃饭这种生活中的小事可不可以?如果你觉得和孩子沟通起来“距离太远”的话,也不要强求,家长自己要避免太多的外在归因,也避免太多自责。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不沟通是自己的问题,其实不然,只是他们不想说而已。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理解并接受差异性,我们和孩子是有代沟的,无论你多想和孩子成朋友,这种代沟都不会消失,他们有他们的世界,作为家长尽力就好。

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有些复杂的问题,如果真的努力过后还是解决不了,那么这时候就可以放弃了,不要再为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耗费时间精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