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里的荒野,永远含春欲放

 雨萌小站 2023-02-21 发布于辽宁

Feb.

21.2023

读戈壁滩里的冬天,旷野总令我想到长风,于是每翻开一页,簌簌的声音便合着草场微微作响。

生活在稳固又平坦的两点一线中,很多向外张望的视野都来自于文字,我带着向往的心态去读李娟,结果越读越庆幸,越走越心安。

虽然人世间的很多感受都需要深刻的经历做托举,但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经历都适合去体验。

生活在这片土壤上的我们,其实远没有统一思想,统一生活方式和理念。现代化进程如此迅猛的社会,仍有很多人活在最原始的方式里,与自然对抗,找寻与四季的平衡。李娟笔下的冬牧场里便生活着这样一些人,身材壮硕、汉语不通,智慧围绕着骆驼牛羊,体力源自于生存本能。

在原有的常识下,本以为牧牛、放羊是世上最轻松的事。不过是挥一挥鞭子让牛羊走向草场而已,它们自会解决温饱,又不费体力,谈何辛苦呢?但事实上远没有想象的轻松。冬天的西沙戈壁严酷极寒,对于放牧这件事更是充满了恶意,因此牧人们需举家迁徙到稍暖的地域,带着千百头牛羊行走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抵达冬牧场。那里的冬天虽有所缓和,但仍需努力地活着。

一望无际的荒野中,草木稀疏,冰雪严酷,房子需要用陈年羊粪砖垒砌,床铺也是,炉火也是,都得益于羊的粪便。雨水干涸,人们住在地上的坑洞中——地窝子,每日徒步几公里背雪煮水,寻牛赶羊,寒冷是第一重困境,也是所有苦难的根源。

为了给羊群保暖,他们没日没夜地修整羊圈,冻冰的粪尿要在天黑前翻层晾晒,寒风凛冽,偶尔还要加厚外墙。我读他们所有的劳作,都觉得喘不过气,因为抗旱的衣物使身体僵硬,同时又要负重劳动,累极了就吃止痛片,直到万事周全,人力的付出才能稍稍缓和。

我为那些旷野中的生命哽咽,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为了生存。他们与自然抗争,同时被自然牢牢扼住命脉,在辽阔的土地上延续祖辈的全部经验。

和汉族人相比,他们活得更清楚,他们知道水是从哪里来的;知道每一口肉出自哪一头羊;知道衣服的材料如何从大地上生长;知道每一件家具的纹理来自哪一根木条;知道自己所有祖先的名字和经历。因此他们尽管站在荒野中也丰盈饱满,经验里有千百年来沉淀的沙泥,足够应付这寒冷戈壁上的昏暗深冬。

一马平川的大地难见坑与山,因此这群生活其中的人也简单明了,一眼看穿。他们很辛苦地活着,仍然为了衣食住行而活着,活到没有时间思考生命的意义,但这些深刻的道理却流淌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那么平易沉静。

读荒野里的冬天,让我感觉自己身处于幸福之中。无需在动荡中找寻体面,无需在病痛中坚持劳作,无需在羊粪的笼罩下睡去,好端端的天气里,还能轻松地读书写作,难道这还不算幸福吗?

小时候觉得平淡是老去的催化剂,如今却渴望一成不变的生活。我失去了对冒险的激情,痛恨离别和出发,只想在舒服的土壤里扎根,悄悄生长,静静开花。

西北的冬天岑寂无助,我隔着遥远的大陆阅读那份此生不属于我的茫茫深冬。所有脚下土地的偏爱都渐渐清晰了起来,那些地窝子里的经历,单调、沉寂、艰辛、贫瘠却浓墨异彩,足够让经历深刻、凝重、此生不忘,但仅仅是隔着文字遥望便觉足矣。

此生的经历或许平庸到日日遗忘,但这已是最幸运的事了。因为安稳快乐,所以不必历历在目,告别了压抑沉痛的冬季,未来所有的日子都将含春欲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