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过经济学理解人的共性

 莫为天下先 2023-02-21 发布于湖南

图片

运用经济思维可以让我们更理性的去分析各种经济现象。从经济角度看,人们的性格都是在趋利避害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虽然每个人的性格会有所差异,但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共性。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不断地选择对自己有利而避免自己受损失的行为习惯,其性格也就在计算自身利益得失的过程中逐渐定型。

在人的性格定型后,就会按照自己的性格来为人处事,而不愿意主动改变。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性格比较稳定,那么认识他的人在和他打交道的时候就很容易对其行为举止作出预判。

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们经历过某些重点事件之后,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不再那么艰难,也会有脱胎换骨的改变,但改变的根本动力仍然是自身收益和损失之间对比的结果。所以,经济植根于人性之中

单独说“人性”很多人都不明白是什么,但如果换一种说法“人性就是人们性格中的共性”就容易理解了。一个人的性格不仅取决于父母遗传基因,而且也和后天的成长环境影响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尤其是青年时期,性格还在可塑期,为了能够融洽地融入到群体社会中,青年人会改变自己的性格(为人处世方式)去适应社会。因为只有改变自己的性格才是成本最小的选择,如果要去改变大多数周围群体的性格,那你要付出的成本将会巨大到超乎想象。

那么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人们就会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的性格特质,按照大多数人的性格特征较为一致的方向发展,最终人们的性格差异就会越来越小,形成性格共性。

如果有人在进入大众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一意孤行,不随波逐流改变自己,那么作为个体与社会大众的交往过程中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成为别人口中的“奇葩”。而且长期保持这种不和谐的性格只会增加个体的利益损失甚至被淘汰。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整个社会大众的性格共性越来越强烈。

恋爱对年轻人来说是一件浪漫的事情,到了一定年龄会自然而然的渴望爱情。恋爱可以让人们产生感动或者惊喜,人们可以从恋爱中获得巨大的情感满足,但一旦触及到结婚就需要双方付出巨大的人生成本。

特别是高房价时代,高昂的结婚费用让年轻人的结婚成为一件奢侈品。并且一旦做出了结婚的现实行为,无论婚后的生活是否称心如意,你之前付出的所有结婚成本都是一种“沉没成本”,不可能完全收回。

所以,我们在支付类似婚姻这种沉没成本的时候,必须格外谨慎对待,买定离手,风险自负。

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有大的改变,所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婚姻都应该讲求门当户对,因为文化基因、生活方式都是双方家庭经历几代人繁衍下来的,并且深受家庭阶层和成长环境影响。

谈婚论嫁的男女双方如果家庭背景相似,为人处世对待生活的看法才可能彼此接近,才会产生更多共同语言,才会彼此认可,婚姻才会最大几率长久稳固。

个人的行为取向总是会围绕着自身收益最大化来展开,即使存在行为方式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深层次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经济学就是对人性进行分析的学问,无论在哪种社会意识形态中,人性是永远存在的。正如所有生命体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一样,自利作为人类的本性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的自利属性并不等同于自私,正是因为自利的本能才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