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恩令:号称千古第一阳谋,它有何厉害之处

 若悟369 2023-02-21 发布于安徽

众所周知,所谓封建制度在我国古代其实本意就是封邦建国,朝廷对皇室贵族以及对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做出封赏,给予藩王土地的称号。

也是为了避免同室操戈,杀戮殆尽的同姓相残。虽然本意是好的,但是对皇权的向往,还是让不少人垂涎三尺,比如明朝的朱棣,十岁就被册封为燕王封地北平。

文章图片1

朱棣

但是由于古代帝皇的承袭制度,作为非长子的朱棣本来是无缘皇位的。但随着朱棣的势力越来越大,再加上非常人能比的手段,朱棣最终当上了皇帝。

其实如果明太祖朱元璋那会也推广推恩令的话,怕是历史也是要重写了。

那么,什么是推恩令呢?推恩令的狠辣之处又在哪里呢?这就得把时间调回到公元前156年。

推恩令的由来

这是汉朝的第五个皇帝,以祖上三代的休养生息忍辱负重换来了他之后的攻守易型。

文章图片2

他给了一个民族前所未有的尊严,他树立了一个民族屹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了一个民族永恒的称呼——《汉武大帝》。

关于汉武帝的发展史,篇幅所限,我们这里先按下不表。主要还是先说一说武帝刘彻时期推出的政策——推恩令

武帝想解决的问题其实不是他在位时期才出现,这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楚河汉界,当年刘邦与项羽为各自为战拉拢各方势力,作为一个从无赖蜕变成英雄的刘邦,深知有帮手的重要性。

而能让人卖命给你的代价自然就是要给其相应的报酬,那就是封王。众所周知,刘邦最终赢得了天下,但是却也留下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封下了太多的王。

文章图片3

所以从刘邦上位到他去世,贯彻一生的一件事就是收回这封出去的藩王称号与封地。但是确实也收回了,收回来给谁呢?外姓人肯定是不敢再给了,那就只能给自家亲戚了。

此时的刘邦估计怎么也没想到,中国古代谋朝篡位最多的就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吧。

一直到汉景帝刘启,当时的御史大夫晁错就对汉景帝刘启提出了削藩的政策,一来能削弱这些藩王诸侯的势力,二来能加强中央集权也好管理国家。

这听上去是个不错的建议。汉景帝刘启也认为这个建议是可行的。于是就在第二年冬天就下令要收回当时的吴,楚等诸多诸侯王的封地。

结果这几个诸侯王自然是不答应,于是就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联合其他诸侯王开始了反叛。

文章图片4

虽然最后还是被成功镇压,但也给当时的汉朝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也是著名的七国之乱。

一直到武帝时期,很多诸侯王依然有着一定的政治,军事实力。他们在朝廷有一定的话语权,在外又有一定的武装力量。

这种不稳定的因素下,又有稳居朝堂历经四朝的窦太后,其窦氏一族势力盘根交错,实力也不容小觑。

有了前车之鉴的武帝刘彻,终于在127年由主父偃上书,武帝下诏的推恩令诞生了。

一直以来,汉武帝的推恩令都被后人称为最狠辣无解的阳谋,其狠辣之处在于,原本朝廷与各地藩王的矛盾成功地被转移到了藩王诸侯的嫡子与庶子之间。

文章图片5

直接内耗了诸侯自己的力量,同时又以施恩的名义让诸侯找不到反叛的理由。说到这,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猜到了推恩令的大致内容。

是的,推恩令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规定诸侯藩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之外,其他孩子也要在原封国内封侯封地。

新封的侯国将不再受原有的诸侯国管辖,直接由各郡管理。我们通俗点来讲就是推恩令出现前,地主的土地只给大儿子,别的孩子没有继承权,只能辅佐帮助这个大儿子。

众兄弟的帮忙下,保证了地主的家族实力。但推恩令出来后,地主的每一个儿子都能领取一部分地主的土地。

而且不再受到地主的管辖,换句话说,你有几个儿子,你就得把自己的土地分成几份给他们。这样的化整为零直接让诸侯国有苦说不出。

文章图片6

推恩令的效果

如果要说推恩令的效果有多好,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刘备。是的,每次提到推恩令,唯一避不开的例子就是刘备了。

刘备可是这条法令最有话语权的人。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每次有人问刘备何许人也的时候,刘备都会说到:“我乃汉中山靖王之后,第十八代玄孙”的话。

这个中山靖王,其实就是刘胜。公元前127年,刘胜接到了推恩令的旨意差点没昏死过去,酒色财气样样占全的刘胜,一生贪图享乐,据《后汉书》记载刘胜光儿子就120多个。

估计刘胜自己都认不全,如此一来根据推恩令的指示,自己要把自己的封地家产分成120多份。

文章图片7

刘胜

而刘备这一支,也就是说只占120分之一在加上十八代的十八次的分割,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刘备堂堂汉室宗亲却靠着卖草鞋为生。

然而实际上记载的是刘胜多次找到朝廷商议此事,最后在商议下其实只分封了20几个孩子,毕竟孩子实在是太多了。

很多人刘胜连名字都不知道,所以刘备那一支,很大一部分可能是没封到的那一部分。回到武帝,推恩令的成功直接让诸侯国不稳定的因素一下没有了威胁。

不费一兵一卒就瓦解汉朝内部的威胁,这为之后汉武帝主动对匈奴出击创造了最佳的条件。

要知道从建朝至今,武帝是第一个主动找匈奴打仗的皇帝,就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寇可往,亦可往!现在攻守易型了”

文章图片8

能说出这段话的底气,相当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推恩令的政策。柔性的政策,使得那些本没有继承权的庶子获得了利益,在这种利益下。

即便是这些诸侯王国想要造反,也得不到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子嗣支持。没有中央与诸侯国的矛盾。那此时的汉武帝便可以放心大胆地开阔自己的疆土了。

推恩令的政策被称为千古第一阳谋,阳谋,顾名思义光明正大。但是推恩令的狠辣让汉代分封制土崩瓦解,完美地向郡县制过渡。

诸侯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越来越强。

类似于省分了市,市分了县,县分乡分镇。最狠的还是分封后不受上级管理,而是直接由国家掌管。诸侯的兵马成了国家的兵马,诸侯的粮草,成了国家的粮草。

文章图片9

推恩令的弊端

“世上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就像诗句里描绘的那样,有利就有弊,哪能这么容易内外兼顾。

推恩令也是如此,有优点也自然有缺点。不然也不会随着时代的迁移,让这个千古第一的阳谋慢慢消逝了。

其实推恩令的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时间跨度问题太长了。首先分封的权利是在诸侯王的手上。

庶子何时封地封爵,都由诸侯王说了算。换句话说,只要诸侯王没死,就可以等。如果此时的诸侯王,例如明代的燕王朱棣,他受封时才十岁。

文章图片10

这就意味着,如果他活到了七八十岁,那他的孩子要等到他七八十岁才能领取封地爵位。说白了这就跟遗产差不多。如此长的周期,并不适用于急求稳定的国家。

第二,就是推恩令的出台完全违背了分封制的本意。

之所以要封王封侯建立诸侯国,为的是一起抵御外敌入侵、还是以明朝朱棣举例,当时的他10岁封王,之后封地北平,与开国功臣徐达一起驻守边疆,驻守北平。

历经10年大小战争,扫平各地反叛的政权。为后续朱元璋解决了无数隐患。王朝建立的最初,最忠诚的也还是这些宗室子弟。

而如果按照推恩令的政策,朱棣的实力是被无限缩小,诸侯的怨言也势必影响着镇守边界的将士。

文章图片11

这时候要是这些驻守边疆的将士投敌,可以说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应对之策。也就是说,推恩令在削弱藩王的势力时,也多少削弱了固守边疆的那些藩王势力。

第三点就是同室操戈,杀戮殆尽。前面也说到,推恩令成功地将朝堂诸侯的矛盾转化成了诸侯与子嗣的矛盾。

在这个矛盾下,嫡长子与庶子之间的矛盾,以及诸侯王和庶子的矛盾都不是轻而易举地能解决的。

稍有差池,三者都有自相残杀的可能。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利益分给其他人,即便是同姓之人。

何况分掉之后有可能自己反被吞噬。然而现实就是一碗水是端不平的,推恩令的狠辣之处就是制造父子,嫡庶之间不可调节的矛盾。

文章图片12

而最后,我们重新定义一下推恩令。作为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无解的,所以从汉武帝推出这条政策后,一直都没有被废除。

但使用这条政策的条件却也是苛刻的,可以说这条政策只适用于武帝统治时期。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时代背景,都限制着推恩令的使用。

所以这也为什么明知这是千古第一阳谋却也很少有朝代完全遵守的原因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