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多年来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数据化建设¹ 汪卫东2

 澳大文化论丛 2023-02-21 发布于江苏

要:鲁迅对传统与现代问题的深刻思考与丰富经验,因地而异地影响了世界各区域。国内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成果斐然,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一手资料缺乏、搜集的地域范围存在偏颇,缺乏整体性、忽视传播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局限于传统的文学和历史研究方法等。为解决上述问题,应拓宽对此文化现象的研究领域,同时运用文化传播学理论展示鲁迅域外传播与近现代世界史的互动。同时,为深化对该问题的研究,需要加深对传播主体鲁迅的本体研究、强化对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认识、加强对20世纪的整体理解。对此重要研究主题的数据化建设,应朝建立可供检索的大型电子数据库的方向前进,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全面、整合地呈现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具体历史轨迹与整体面貌。

关键词:文化现象;文化传播学;数据化建设;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

1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ZD339域外鲁迅传播和研究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1909-2019)”阶段性成果。

2汪卫东,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东吴学者,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曾任日本福井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

一、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标志性的存在,是中国重要的现代思想者,他以富有现代精神、现实行动意象的文学,深入介入中国的现代转型,其文学和思想产生是现代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现代中国进步文化的杰出代表,鲁迅在域外的传播与接受已经百年,成为20世纪世界文化交流史的精彩一页,并在被接受的过程中进入20世界史,鲁迅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作为20世纪中国的杰出文化代表,鲁迅作品一经问世,就被翻译传播到域外,成为世界中国学现代中国研究的重点,英、日、韩、俄、法、德、意、印地阿拉伯等各语种对鲁迅作品都有简介。鲁迅之所以在域外被广泛接受并产生良好接受效应,在于鲁迅是一个富含文学和思想信息并具有巨大精神魅力的存在。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鲁迅对传统和现代问题进行了真诚的回应和深刻的思考,并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下丰富的经验,在世界不同区域激起不同反应。鲁迅在东亚、欧美、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传播与接受因时因地而异,具有不同的接收点和效应。鲁迅被欧美发达国家视为后现代国家现代文化的代表;东亚的日本和韩国与中国文化联系紧密,问题意义交集,鲁迅在日、韩的传播悠久而深入,成为日、韩知识界反思东亚现代性的重要资源,日、韩的鲁迅研究已经形成自己深厚的学术史;在东南亚、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鲁迅成为反对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运动的思想资源。这些都使鲁迅在域外的传播,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流传,而且更是具有广泛精神价值的存在。

早在留日时期,面对世界文明的转型,鲁迅就立下“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宏阔愿景,在个人与世界、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鲁迅一生的文学行动与思想行动,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精神文化立场,有学者称之为“鲁迅文化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具有一定的精神普遍性,如打破文化隔阂基于人类共通情感进行文明与文化交流的思想、独立的文化立场、反压迫反奴役的反抗精神、底层人民的立场以及反抗绝望的态度等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带有普遍性的精神资源,这一文化精神超越文化的区域差异,被多元化的世界所接受和共享,将成为未来人类精神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是现代中国进步文化的代表,是20世纪中国的世界性文化符号,鲁迅在域外传播已有一百多年,遍及全球各区域,形成极为丰富的接受史,是20世纪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精彩一页,更是中国现代进步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在拜年域外传播过程中,已经形成跨文化跨语际的鲁迅精神价值,对鲁迅域外传播精神价值的提炼,将为世界精神共同体提供宝贵精神资源。

对于这一20世纪的重要文化现象,需要在整体上进行整理、研究与总结,在全球长时段历史视野中对于百多年域外鲁迅与接受进行研究,梳理其具有历史脉络,呈现其整体图景,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传播动因、接受语境、期待视野和接受效果之间的互动,揭示20世纪范围内鲁迅思想存在于文学存在的巨大影响力与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总结百多年鲁迅域外传播的成功经验,提炼百多年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形成的跨文化精神价值。

  百多年来鲁迅在全球传播接受和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建设,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基础,需要在全域视野中进行资料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涵盖学术、文学、教育、政治、社会等多领域、运用现代化数字化手段将这些一手资料聚集在一起,以多维视角进行整理,呈现百多年鲁迅在全球传播接受和研究的整体面貌,最终建立可供检索查阅的资料库。

二、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现状

鲁迅研究一直受到重视,在20世纪中国人文学术中处于博学位置,有关鲁迅的本体研究如鲁迅生平史料研究、思想研究、文学作品研究、翻译研究、文化研究等,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对鲁迅传播与接受的研究也积累一定成果。在国内传播与研究方面,张梦阳主编的《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收集了1913年至1983年鲁迅接受史的梳理,还有香港学者林曼叔《香港鲁迅研究史》对鲁迅在香港传播与接受的研究等。

域外鲁迅传播与接受是更值得关注的研究对象,对域外鲁迅传播与接受的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并在整体上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据目前可以查到的国内对鲁迅域外传播接受的研究论著和报道文章的发表,自1920年至2020年展示如图曲线。

曲线图展示,19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国内对鲁迅域外简介情况开始有零星介绍,5060年代相关研究几乎停滞,70年代中后期相关研究正式开始;1980年论著与报道文章数量呈现第一个高峰,这与80年代文化中的鲁迅研究热有关;90年代数量略有下降后,在2000年后论著数量急剧增多,这种现象的出现,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新世纪以来学术生产的繁荣;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推进了对鲁迅域外传播情况的了解;三是鲁迅的域外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关注。

国内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具有以下几点特点:1.份区部分研究成果较多,全面研究成果较少;2.单篇文章较多,专著和系列论文较少;3.在研究论著数量上,东亚尤其是日本部分、美国、法国和苏俄研究较多,其他部分较少,尤其是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目前暂付;4.2000年后相关研究的数量剧增,有关日本传播资料方面,2000年之前有53种,2000年之后就有80种,有关鲁迅域外传播的硕博学位论文大多出自2000年后。

有关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表现在一是研究历史长,自1930年代就开始受到关注;二是涉及区域广,全球各大区域的状况都有涉及;三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传播与研究资料,鲁迅研究有专门的刊物,有关鲁迅域外传播的情报信息都能及时得到介绍;四是在日本有关鲁迅作品传播的研究较为充分,显示了较深的问题意义。这些研究成果为鲁迅域外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的域外鲁迅传播研究还存在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主要问题如下。

(一)目前对鲁迅传播与接受的资料虽然已达到一定规模,但存在如下问题:1.目前的资料收集状态大多只能提供研究论著目录,缺少资料的收藏,导致研究中存在二手资料之间的相互引证状况;2.局限于学术界的研究,而对于文学、教育、政治、社会等领域的传播接受资料搜集不够;3.局限于文字资料,对于音像资料等非文字资料没有搜集;4.对北欧、南欧的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域资料搜集不够。

  因而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资料建设:1.扩大资料搜集范围,扩大到文学 、教育、政治等领域,加强对非文字类资料和北欧、南欧的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非洲资料的搜集;2.搜集第一手实体资料,建立大型数据库,为鲁迅域外传播研究提供坚实的第一手实体资料。

(二)目前的研究虽然在广度上达到一定规模,但缺少整体性。表现在:1.研究的局部化和片段化,具体研究者大多侧重于自己擅长的某个专门区域,大多集中于学术研究资料,对于学术界之外的文学、教育、政治、社会等领域关注不够或没有关注;2.虽然已有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梳理鲁迅域外传播的论著,但全面性不是整体性,未形成基于深度问题意义的整体性视野,停留对于二手材料的篇目汇集和初步梳理。

鲁迅在域外传播与接受已经超过百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化传播现象,极需要在全球史视野中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全面整理和整体考察,要在两个方面加强整体性:1.考察范围涵盖文学、教育、政治、社会、思想等领域。2.加强对全球范围的鲁迅域外传播和研究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呈现域外鲁迅传播与接受的具体历史轨迹、不同区域特点和整体面貌;3.基于全球史视野和深度问题意义,运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研究方法,将全球各区域的鲁迅传播与接受纳入统一的历史视野和问题意义中,在整体性中展示鲁迅域外传播与近现代世界史的互动,在此基础上展现鲁迅跨文化的精神价值所在。

(三)由于缺少整体性,虽然有些区域的传播研究如日本对鲁迅传播与接受的研究已达一定深度,但整体性深度还不够。表现在:1.由于这一研究大多局限于具体区域视野,不能在全球整体格局和长时段历史视野中形成深度问题意义,从而深化这一研究;2.由于鲁迅传播接受研究属于对鲁迅研究的研究,研究者易于轻视对鲁迅思想与文学的本体研究这一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对鲁迅思想与文学这一本体层面研究的深入,仅从传播过程本身切入,很难考察鲁迅传播接受的精神价值;3.局限于纯知认学研究,不能发现鲁迅域外传播的知识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内涵,疏于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知识生产的动态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鲁迅跨文化精神价值的深入考察。

 这一研究的深化,需要在三个维度展开:1.需要加深对传播鲁迅文学与思想的理解,深化对传播主体鲁迅的本体研究,要认识到鲁迅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文学家,而且是深刻的现代思想者,鲁迅文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而是深入介入现代中国转型并对世界现代文明作出深刻回应的精神存在和现实行动;2.要加深对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理解,要认识到鲁迅域外传播接受背后存在传播主体、传播行为、时代背景、地域文化、接受语境、期待视野、接受效果等复杂因素的互动,需要超越静态的文学和历史研究,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加以深化;3.要加强对20世纪复杂历史的整体理解。20世纪是动荡不安的世纪,鲁迅百年传播与接受的过程中,“鲁迅”也深刻的进入了历史,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整体和局部,都需要放在20世纪全球时长段历史的视野中来把握,才能发现这一重要研究对象的研究价值。

(四)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研究对象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鲁迅传播是中国现代进步文化传播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成功的个案之一,鲁迅传播是中国现代进步文化强大影响力的明证,探讨这背后的原因,总结鲁迅域外百年传播的成功经验,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鲁迅百年域外传播与接受已经证明了鲁迅在世界上的跨文化精神价值,对鲁迅文化精神及其跨文化价值进行提炼,对于建设人类精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文化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五)在研究方法上,过去的研究大多将域外鲁迅传播视为某个时代某个区域的单项传播,做静态的单向度的知识学处理,局限于传统的文学和历史研究方法。

 需要重视鲁迅域外传播的“传播”特性,运用文化传播学理论,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人、媒介、受者、接受效应等角度加以研究。鲁迅的域外传播,同时也是鲁迅的域外接受,不仅关于传播者方面的传播行为的研究,更关于接受者方面的接受语境、接受期待和接受效果的研究。隐忍需要将传统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文献研究与 文化传播学、文化社会学、接受美学相结合,运用跨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方法。

 鲁迅域外传播是跨越百年的文化传播,要采用的是长时段历史研究法,从近现代全球史的角度来观照具体区域的历史,将“鲁迅”放置在近、现代整体动态的长历史时段中予以整体考察,从而在鲁迅的传播接受与现代史之间建立动态关系,呈现“鲁迅”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符号参与整个近现代史的过程。

 对百多年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整体性研究,除了材料的全面搜集和整理之外,更为关键的是研究部分的提升,需要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走出情报搜集、情况介绍、篇目梳理的初步阶段,也不能仅靠策划活动和加强宣传,而是需要在更大规模和更切实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深化整个研究的问题意义,拓宽研究格局。如何在全球史视野中展现百多年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整体图景?如何揭示传播与接受背后的复杂因素及其互相关系?如何揭示鲁迅传播与接受与20世纪世界史之间的复杂互动?如姐揭示鲁迅域外传播的成功要素?如何提炼鲁迅传播过程中形成的跨文化精神价值?这些都需要问题视野、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的更新。

三、建设目标与举措

扩大搜集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最充分占有相关文献资料,对百多年间域外鲁迅传播与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整体搜集和整理,建立可供检索的大型电子数据库;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详细梳理鲁迅在全球各区域传播与接受的脉络,呈现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具体历史轨迹和整体面貌。

  为整理研究的便利,将空间作为割分的依据,将时间维度作为研究的内在逻辑。时间范围是1909-2019年,20世纪是动荡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20世纪世界的格局,本课题将鲁迅在域外的百多年传播在时间上大致分为“战间”(“一站”“二战”之间)、战后、冷战时期、冷战后全球化时期后阶段。空间范围是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区域,分为五个区域:东亚、美英澳加、东欧中欧、西欧南欧北欧、亚非拉(除东亚),内容范围涉及学术、文学、教育、政治、社会、思想等领域。

  东亚是传播接受鲁迅特别深入的地方,作为一个区域;美、英、澳、加都是英语国家,文化联系紧密,在鲁迅传播接受上相互影响互通有无,放在一个区域;东欧的俄国及周边国家、中欧的德国、捷克、奥地利、波兰诸国,在政治、文化方面有交叉影响关系,可作为一个区域;除东亚以外的亚非拉国家,包含国家区域较多,包括东南亚、中西亚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和非洲,大多属于第三世界后现代化国家,有着殖民地半殖民地历史,在鲁迅传播与接受上有着反殖民地反压迫的共同价值取向,应该作为一个区域。

  在全面搜索、掌握百多年来域外鲁迅作品的传播与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为五个区域,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梳理全球各区域鲁迅传播与接受的具体历史轨迹和不同特点,最终在全球视野中呈现出其整体面貌、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历史阶段鲁迅传播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语境和接受期待的还原分析,揭示鲁迅巨大文化影响力的来自本体的与来自传播的原因,总结出鲁迅域外传播的成功经验,提炼百多年传播接受过程中形成的跨文化鲁迅文化精神。

  这里所强调的整体性。一是指研究范围的全面性。打破以前鲁迅传播接受研究的片段化和零碎化,在时间空间上对其进行全方位覆盖,呈现百年域外接受史的整体面貌。二是研究视野和方法的整合性。鲁迅传播与接受不仅是一个媒介的接受过程,而且也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历史阶段基于自身历史文化语境对“鲁迅”这一思想存在和文学存在的建构的过程,牵连着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复杂的历史文化信息,因而对鲁迅传播与接受史的研究,就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知识性和历史性的研究,而是一个文化传播学与文化社会学的综合考察,因而本课题视图通过综合视野与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对这一复杂现象展开综合研究,涉及到思想与文学研究、文献整理、历史研究、文化社会学研究与文化传播研究等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对这一复杂现象展开综合研究,涉及到思想与文学研究、文献整理、历史研究、文化社会学研究与文化传播研究等交叉学科的内容和方法。

  在已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搜集范围,最充分地搜集一手文献资料。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将采用多种方法,一是线下实地资料调研和田野调查,对于时间久还尚未换成网络数据的资料,到达是滴进行资料调研搜集,充分把握资料数据,二是线上搜集,进入全球各国图书资料网站和相关数据库进行定向搜集。

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整理。

1. 分类,参照传播学的理论,按照区域、媒介、传人、受者等分类标准作出整理。

2. 文献叙述,对于重要文献的作者、内容、版本、价值及影响进行叙述。

3. 分析,运用现代描述统计学(descriptive statistics)分析工具,对于域外鲁迅传播的区域、动因、传人、方式、媒介、受体、效应各指标进行分析,获得反应客观规律的数据,并通过图表形式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展示(data visualisation),制成数据表格(data tabulation),进而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反映域外鲁迅传播接受客观规律的结论。

4. 建立大型数据库,共享文献资源,服务范围为 各类学术结构、个人用户。数据库设计在文献类型上有期刊、报纸、会议、图书等。包括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源格式以PDF文档、JPG图片和视频为主。检索方式上提供普通检索(采用一框式检索不区分检索字段,针对所有可检字段进行检索)、高级检索(提供按字段不区分检索字段,支持字段间的逻辑组合,可以允许用户进行更多检索条件的定义,同时支持二次检索,支持在结果中检索、添加、去除等操作,可以让用户逐步定位需要检索的内容;或通过图形化界面提供多字段检索的功能,能够进行更加高级的查询行为)和专业检索(面向专业高级运用,通过专业检索表达来进行检索)三种方式。检索结果显示提供多种电子资源检索结果,直接展开各个电子资源的检索结果,快速访问希望查看的内容。访问方式采取过程访问或镜像模式。

 总之,国内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研究成果斐然,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解决各种应对问题,对此重要研究主题的数据化建设,应朝建立可供检索的大型电子数据库的方向前进,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全面、整合地呈现鲁迅域外传播与接受的具体历史轨迹整体面貌。

澳门大学中国文化论丛2022年第一期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发布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论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