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争睹《蒙娜丽莎》为哪般

 singer0852 2023-02-21 发布于北京

阙维杭

去年十月的巴黎之行,我印象最深的是参观卢浮宫博物馆时经历的那一幕:常设展馆一层入口立着醒目的路牌,指引名画《蒙娜丽莎》所在展厅的方向。到达711号展厅门口,见沿墙排起长队,我也“入乡随俗”,排队等候。约十分钟后进入展厅,只见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纵然展厅很宽敞、很高,空气也变得稀薄。队伍向着《蒙娜丽莎》慢慢挪动,嗡嗡的声音越发清晰,观众的眼睛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要看“蒙娜丽莎的微笑”——急切的、激动的、淡然的、失望的情绪,从每个人的表情、语言甚至是叹息间流露出来。好不容易站到《蒙娜丽莎》面前,却被木制的弧形围栏和隔离带拦在三米开外;这幅挂在墙上且被特制防护装甲罩框住的世界名画,只被允许盯两三秒,随后便被人流挤走。《蒙娜丽莎》那么远、那么小,即使加了画框,还是小得可怜,这大概是我和不少观众有些失望的原因吧。毕竟不能站在画前仔细观赏,匆匆走过,只可用“到此一游”聊以自慰。

我被人流裹挟着走出展厅,回首抬眼,才发现展厅的其他三面墙上也挂满画作。711号展厅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曾是举行大型立法会议的场所,装饰富丽,彩绘穹顶炫耀着往昔的辉煌。我想绝大多数观众的感觉和我差不多,被人流挤出展厅时,对《蒙娜丽莎》并无清晰的记忆,对其他三面墙上的“威尼斯画派”的画作更是一无所知。由导览册得知,《蒙娜丽莎》对面几乎铺满整面墙的巨幅画作,是“威尼斯画派”画家委罗内塞的不朽之作《加纳的婚礼》;这是卢浮宫博物馆最大的一幅画作,有六米多高、约十米长,画中描绘了一百三十八人赴宴的热闹场面。其他画作如提香的《田园合奏》《戴手套的人》,丁托列托的《圣母加冕》,委罗内塞的《威尼斯的贵族女人》,色彩斑斓,光影交错,闪耀着威尼斯文艺复兴的精神火光。

走到附近的703号展厅,我看到了古希腊的大理石雕塑《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这是公元前二世纪的文物,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塑之一,也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希腊雕塑。尽管她是1863年于爱琴海北部萨莫色雷斯岛发掘的雕塑碎片,仍被奉为稀世珍宝加以修复,现在几乎可以零距离观赏,这感觉,比看《蒙娜丽莎》时痛快多了。

我在0层展厅的345展位寻到卢浮宫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古希腊的大理石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尽管因断臂而“身残”,她那黄金分割的身材比例,凸显了爱与美于一身的女神形象。《断臂的维纳斯》周边仅有一圈低矮的围栏,完全可以近距离观赏,毫无违和感。

突然,我疑惑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观众要来争睹《蒙娜丽莎》?难道就因为《蒙娜丽莎》位列卢浮宫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的第一名吗?

众所周知,蒙娜丽莎的身后是一片柔和、秀丽的自然风景,山水幽深苍茫,蜿蜒曲折的小路延伸到地平线。达·芬奇敏锐地捕捉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及体态,使其与自然风景相呼应,富于生命力与动感。除了构图上的创意,专家还认为达·芬奇在创作时采用了几近失传的“晕涂法”——绘画颜料以薄层形式涂抹,涂一层颜料,待其干燥后再涂另一层,层层叠加、复合,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营造出朦胧的轮廓,最终产生唯美的视觉效果。这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达·芬奇用了三年多时间才完成这幅画。不仅是“蒙娜丽莎的微笑”很神秘,达·芬奇的创作中也隐藏着太多未解之谜,具有无穷的吸引力。

事实上,各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三大”、“五大”甚至“十大”镇馆之宝;直白地说,就是珍品太多,很难分出个高下。观众不一定拘泥于定论,毕竟“各有所好”。

当然,卢浮宫博物馆的藏品太多,哪儿能看全,观众选择名画、名雕塑一饱眼福,也是人之常情。但我还是觉得被拥挤的人流推着“扫描”几眼《蒙娜丽莎》,随即被“请”出展厅,实际效用微乎其微,若因此忽略、错过自己喜欢的其他展品,那就更遗憾甚至是不值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