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思维】群书治要尚书,大禹曰知人则哲安民则惠矣

 楚士祥丁 2023-02-21 发布于甘肃
    
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言帝尧亦以知人安民为难也。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哲,知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爱则民归之也。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孔,甚也。壬,佞也。巧言,静言庸违也。令色,象恭滔天也。禹言有苗、欢兜之徒,甚佞如此,尧畏其乱政,故迁放之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言帝尧亦以知人安民为难也。

吁,叹词。禹说:“啊!都能做到这样,连帝尧都感觉到困难,何况其他人呢?”这是说尧帝也认为知人和安民这两件事是困难的。

知人则哲,能官人。能知人就是大智,就能恰当地举任官员。夹注:“哲,知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哲,知的意思,无所不知,就有能力任命官员。能够察人善恶很不容易,为什么?因为奸臣不会让人觉得他是奸臣,往往在他人面前伪装得比忠臣还忠臣,而忠贤之士也不是一目了然就能观察出来的。

《吕氏春秋》中讲:“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使国家灭亡的君主,看起来好像聪明而富有智慧;亡国之臣,看起来都忠心耿耿。这些表象是愚者大为迷惑的,也是圣人所详加考虑的。所以,明智的君主一定知道什么样的臣子才是忠贤之士,并能把这样的人选拔出来。

为什么明智的君主能辨别忠奸?因为自己修身有成。修身有成也是素质教育的结果。历史上,周成王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就为他选了全国最有德行、最有能力的人当他的老师:姜太公做他的太师,周公做他的太傅,召公做他的太保。不仅如此,凡是和他一起生活起居的人,都是孝悌忠信之人,所以他生而见的是圣人、善人,听的是善言,看的是善行,对于不善的言语行为马上就能辨别。原因在哪里?因为善的看多了,不善的一出现,就有对比、鉴别。所以,一个人真诚的人见多了,见到虚伪的人也就能够马上辨别。

哲,知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无所不知是非常高的境界,是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为什么能够无所不知?西方人都追求有知,知识越丰富越好,但是有知就会有所不知。怎样才能无所不知?那就是要求“无知”,就像镜子一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所以“胡来现胡,汉来现汉”,“无知”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

要达到圣人无所不知的境界,心必须真诚清净,一尘不染,不能胡思乱想,否则容易导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圣人在你面前也被看成凡夫俗子,再高境界的人到你面前都被拉低了。为什么?因为你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有色眼镜就是自己的境界,当眼镜是黄色的,看所有人都是黄色;眼镜是红色的,看所有人都是红色。圣人为什么看得清楚?因为圣人的眼镜没有颜色,所以他看得如实、客观。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客观,因为他心地清净,修身有成,所以能够知人。

《大学》中讲:“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只有去除喜怒哀乐爱恶惧及贪瞋痴慢疑等七情五欲,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明哲,这样的人才能知人善任。所以,一个人利欲熏心,有各种各样的喜好,贪财、贪色、贪名、贪利,别人就会投其所好,结果就是“利令智昏,情令智迷”,看人、任人都会出现偏差。所以说“知人则哲,能官人”,能够知人善任,既知人之长,又知人之短,既知人长中之短,又知人短中之长,才能任人唯贤。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夹注:“惠,爱也,爱则民归之也。”惠,爱的意思。仁爱,民众就会归往他。要能够安民,就要经常施恩惠于人,还要教导民众。现在社会贫富贵贱都人心不安,甚至怨声载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孔子也说“富之教之”,人们富裕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加强伦理道德教育,知道做人的本分和责任,这样才不会怨天尤人,能够反躬自省。

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孔,甚也。壬,佞也。巧言,静言庸违也。令色,象恭滔天也。禹言有苗、欢兜之徒,甚佞如此,尧畏其乱政,故迁放之也。

“迁”,窜的意思,流放。“巧言令色”,“巧”,好;“令”,善。好其言语,善其容色。“巧言”,蔡沈《书集传》:“静言庸违者,静则能言,用则违背也。象恭滔天者,貌恭而心不然也。”言语说得很好,但是用到现实中就会违背;容貌恭敬,实际上内心并非如此。说明这个人善于伪装,甚至习惯成自然。实际上这样虚伪的人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被人识破,一文不值。

为什么是自欺欺人?因为真诚心是性德,伪装得越深,就离明明德越远,自性的明德不能开启,损失最大的是自己。通过伪装欺骗,看似换得一时的物质利益,但是这个物质利益是短暂不实的,实际上不能明明德、不能回归自性,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财富不能现前,这才是最大的损失。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中庸》中讲,知、仁、勇是三达德。知,明智,一点也不糊涂。仁,“仁者,人也”,就是人性,从人从二,有两个人就容易起冲突,二人合之为仁。所以,古人又称为“一体之仁”。对于“一体之仁”不能够体会怎么办?那就讲“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说,“恕”是行仁的方法。

体会不到自己和他人是一体的境界怎么办?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手,自己不想的,也不能够强加给他人;要爱人如己,像爱自己一样去关爱他人。这样就能体会到“一体之仁”。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损害他人就是损害自己。勇,勇敢、有毅力,应该做的事绝不怯懦,能做到十分,就不做九分。这三达德都是性德。

怎样开启性德?“其行之者一”,“一”就是诚,真诚。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要有真诚心。不真诚就不能明明德,不能开发自性,如同买了一个珠子,但是取了盒子,把宝珠抛弃了。知是纯正的智慧,是自性的、本具的明德智慧,不是小聪明。而获得智慧之法,唯有好学,而且必须向圣人学习。所以,“好学近乎知,知耻近乎勇,力行近乎仁。”为什么是“近乎”?因为“知、仁、勇”是自己本性、本具的,通过向圣人学习,把本性的智慧、明德开发出来,这就达到了智,所以“好学近乎知”。

既明哲,又仁爱,怎么还担忧欢兜呢?又何必流放三苗呢?又怎么会惧怕善于花言巧语、伪装曲媚的奸佞之人呢?孔,是甚的意思。壬,是奸佞的意思。巧言,就是《尧典》里说的“静言庸违”,静下来很会说,但用起来却与自己的言语相违背。令色,就是《尧典》里说的“象恭滔天”,貌似恭敬,但实际上内心却傲慢漫天。大禹说像三苗、欢兜这些恶人,奸佞到这种程度,尧担心他们会扰乱政治,所以流放了他们。

如果“知人则哲,安民则惠”,那就没有必要任用这些奸佞之人,也就谈不上流放他们。所以明哲,即使是圣人也很难做到圆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