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则新闻,浙江金华一名小伙出于好心扶起了一位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结果老人的家属不但对小伙助人为乐的行为不感恩,反而报警说是小伙把老人撞倒了,要求小伙赔偿老人医疗费和精神损失费。 虽然后来法律还了小伙公道,老人的家属被判登报向小伙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元,但是这件事情在当时还是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因为它直接挑战了人们应该做好事的价值观。 明明自己是在做好事,结果却被反咬一口,惹来一身麻烦,我想任谁遇到这种事心里都会感到不舒服。既然做好事会给自己惹来麻烦,那就干脆不做好事罗。 所以如今很多人看到有老人摔倒都不敢上前去扶,大家都怕惹上麻烦,就干脆做个冷漠的人算了。 很多人都不明白,那些老人那样污蔑帮助自己的人,难道他们的良心不会痛吗?实际上,他们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因为他们不仅不认为这样做有问题,在心理上对他们自己反而是一种救赎。 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也曾有过这样的遭遇,后来他就跑去研究这些人的心理,他发现,老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对待帮助自己的人,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办法接受自己已经变老的事实。 因为老人们的心理水平一般比较低,所以相对比较难接受“我老了,我控制不好自己的身体了”这样的事实,于是只能通过向外找一个人来替自己“顶罪”的方式来让自己好受一点。 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良心不会痛,还会因此而舒服一些,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既然摔倒不是由“我”个人的问题导致的,那就肯定是有一种外力击倒了我。 这种行为衍生出了一种心理行为,武志红把它称为“找一个人怪罪心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被怪罪的那一方是不是有罪并不是人们关注的点,适不适合被怪罪,省不省事才是重点。所以,那些被怪罪的人并不一定真的有罪,而是他更适合做这个“替罪羔羊”。 这种心理在生活中非常常见,而且几乎每一个人都犯过。 比如家里某样东西不见了,父母第一反应往往是觉得是某个家庭成员把东西弄丢了,而平日里比较调皮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首个怀疑对象”,因此对他们一顿责骂,甚至打骂到孩子承认为止。 但实际上,那个孩子根本没有碰那个东西,他之所以承认是因为对父母暴力的恐惧。 又比如有些女性在婚姻里过得非常不幸福,但是又没有勇气去离婚,这时候她们就会非常自然地把责任归咎到孩子身上,不断地告诉孩子,她都是为了他们才选择在这样一段不幸的婚姻里这样隐忍,无辜的孩子就这样成为了被怪罪的一方。 再比如之前广州一所重点小学取消了课间操,改让孩子们做手指操,校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在做课间操时发生意外,课间操成了被怪罪的一方。 对于这种现象,武志红老师把它称为糊涂哲学,而产生这种哲学的原因是因为人们觉得如果不是这样做,他们就会把事情越闹越大。因为他们闹起事来太执着了,大家都怕了,所以调解方或当事人就把问题归咎到某个人或某个机构,因为这样最省事。 既然这种方式在生活中那么常见,而且又那么难搞,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结合武志红老师《自我的诞生》一书中的内容,加上我自己的理解,我认为不受这种糊涂哲学影响的方法有两个,具体如下: 第一个方法是远离无赖。可能有人觉得,这算什么方法嘛,不就是逃避嘛,也太怂了吧!怂是怂了点,但个人认为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无赖之所以被称为无赖,是因为和他们根本没有办法讲道理,不管你怎么做,他们都会认定一点,那就是错的是你,他们自己是不可能错的。 如果你不认同他这一点,他就能一直跟你闹下去,闹到你筋疲力尽,举手投降为止。 而且因为他们特别能闹,就算你最后想跟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法官可能也会冲着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准则,让你承担一些责任,美其名曰一个巴掌拍不响。 所以,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种没有办法讲道理的人身上,不如一开始就远离他们,咱们惹不起,躲总归是躲得起的吧。而且时间真的很宝贵,浪费在那些破事和破人身上,太亏。 第二个方法是以无赖的方式对付无赖。 要想无赖怕你,要么强大到让他害怕,要么就让自己比他更无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家都是普通人,其实很难做到让自己的实力碾压另一个人,所以相比强大到让对方害怕,比对方更无赖会更加有效。 无赖虽然不要脸,但也特别精明,一旦他发现你比他还难缠,大多数无赖会选择转移目标。 比如你遇到碰瓷的老人,如果你能比他更会演戏,更会撒泼打滚,估计他很快就会骂骂咧咧地走开了。 相反,如果你是奔着解决问题去沟通,奔着讲道理去处理事情,那么恭喜你,你是他们的“理想客户”,他们一定会想办法好好宰你一顿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