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新定义父母》:如果父母需要竞聘上岗,很多人可能连参选竞聘的资格都没有

 转身忘记之不执 2023-02-21 发布于广东

电视剧《小欢喜》中,宋倩原本是重点高中的老师,为了能够有更多时间管理女儿英子的学习,帮助她考上好的大学,她辞去老师的职位,事无巨细地照顾着英子。

她原本以为,自己为女儿牺牲了这么多,英子一定会看得到,可让她没想到的是,看似乖巧懂事、成绩优异的女儿,背地里却一直想要逃离她。

直到后来英子患上抑郁症离家出走,甚至差点自杀,她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行为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电视剧的最后,英子的抑郁症好了,也考上了她自己最想读的大学,而宋倩也学会了放手,不再自我感动似地付出,亲子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

都说父母是一生的修行,如果把父母当作一个岗位,那么它必定是最容易上岗,最好混日子,但又最难做出好业绩的职位,因为它有着最简单但又最复杂的“客户关系”。

在《重新定义父母》这本书中,作者默薇提到,父母是一个职业,上岗需要培训。她认为,中国的父母都很负责,对孩子身体上的发育特点和规律非常了解,但是对于孩子的心理需求却知道得特别少,而恰恰这导致了很多让父母无比苦恼的亲子矛盾。

如果我们把父母需要做的事情看作是一个岗位需要做的事情,那么它就会有相对明确的职责要求和胜任力要求,而我们能不能够胜任这样一个岗位,在于我们的意愿度、个人素质以及学习能力。

01

你为什么选择生孩子?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一位网友分享,她说自己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很多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怀孕了,而医生对这种现象似乎已经见怪不怪。

这些怀孕的女孩子,她们有人把孩子打掉,有人则选择把孩子生下来。对于那些选择把孩子生下来的人,我敬佩她们的勇气,但是也忍不住怀疑,她们真的具备做一位母亲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吗?她们自己都还是孩子啊!

有多少人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怀了孩子?又有多少孩子都要出生了,自己的心理都还完全没有准备的?

如果你是一位爸爸或妈妈,当初是什么原因让你决定生孩子的呢?

是因为自己和伴侣都喜欢孩子,孩子是你们爱的结晶?

还是觉得年龄到了,需要生一个孩子来满足世俗的要求?

又或者是孩子的到来本身就是个意外,你当初根本就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

现在网络上普遍有一种言论,就是很多女性是在为男人生孩子,而男性则是为了父母生孩子。

因为不是为自己生,也不是因为自己想生,所以很多家庭在生完孩子后鸡飞狗跳,甚至分崩离析。

在热播剧《亲爱的小孩》中,方一诺和肖路这对小夫妻一开始并没有要小孩的准备,可无奈双方父母不断催生,于是两人就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迎来了女儿禾禾。

因为还没有做好准备,所以方一诺看着自己的肚子长满妊娠纹和身材走样,她会伤心哭泣,会在孩子出生后各种焦虑不安,会因为各种小事委屈难受。

因为没有做好准备,所以肖路在老婆临产当天还跑回家喝啤酒看球赛;会在孩子出生后仍然忙得天昏地暗还不懂安抚妻子的情绪;才会对家务事和照顾孩子的事一无所知,做啥啥不对,做啥做不好。

在他们最初的意识里,孩子不过是让父母不要再烦他们的工具罢了。

那么你呢?你的孩子是因为什么而来到这个世界上?

02

父母需要的“岗位职责”,

你具备吗?

如果你的孩子是你和另一半爱的结晶,是你们心甘情愿地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么你的孩子已经比别人幸福很多。

只是,不管孩子是出于什么原因降世,作为父母,都应该为这些小生命负责,而对他们负责的前提是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让自己满足父母这个岗位的要求。

《重新定义父母》的作者默薇认为,父母的岗位职责就是养育出一个人格健康、身心健康的人,而想要完成这个职责,需要从职责和胜任能力入手。

书中提到,父母的职责有四个,简单概括就是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能识别和判断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需求补给系统和负面情绪排泄系统。

默薇认为,人的心理健康成长包括“补”和“泄”两方面,“补”是指充分满足心理的需求,而“泄”则是帮助排泄负面情绪。

要想孩子建立“补”和“泄”健康的心理系统,需要父母具备四种能力,即有“看见”孩子的能力、有正确的教育目标、掌握养育的方法、提升养育的能力。

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最应该做的,不是把所有时间、精力、资源全部用在孩子身上,而是要以身作则,先让自己成为自己想让孩子成为的人,孩子才有可能如父母的愿。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够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父母而努力,而不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孩子而努力。当你是优秀的父母后,你的孩子也一定是优秀的孩子!

03

重新定义父母,

让养育更顺心

我国著名心理学者曾奇峰说过:

“无数经验和研究证明,父母跟孩子,尤其是母亲跟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这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够取得的成就和敢于享受的幸福。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不应该是一个角色,而应该是一门学问或者学科。这门学科是每一个想做父母或者正在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的——你可以不学任何东西,但你需要学习如何才能不制造疾病。”

个人觉得,曾奇峰老师说的不制造疾病,实际上就是父母们不要用对孩子的掌控让孩子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而想达到这个目的,坚持学习育儿知识及心理学知识是必经之路。

因此,我向大家推荐默薇老师这本《重新定义父母》,它能够帮助父母破解当代教育难题,走出八大养育误区。

默薇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她致力于研究0~18岁父母的心理养育能力,对处理青春期孩子厌学及相关问题的心理成因及改善特别有经验,曾经帮助近2000名父母提供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个案咨询。

如果你遇到了亲子难题,或者想学习如何养育孩子,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相处,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系统,真心建议你读一读这本《重新定义父母》,通过阅读,你会对亲子关系有重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如何与孩子相处也会更有方法!

关注我
让我们一起探讨情感、婚姻、育儿那些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