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会是怎样

 蓝天碧水应有期 2023-02-21 发布于广东
本篇前半部分(美国霸权的开启)介绍罗斯福政府如何一步步介入二战并建立起战后国际秩序,后半部分(中国的期望)介绍中国目前已呈现出来的对新时代国际体系的规划与期望。

图片

上篇:美国霸权的开启

二十世纪初并没有严格的GDP计算方法,按照经济学家们的估算,一战开打之前的1913年,美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18.9%,英国(含海外殖民地)是19.7%,英国本土为8.2%,即此时英美综合国力相当。

于是在一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竞争中,美国并未捞到什么便宜。

威尔逊总统战前曾高呼“这是一场民主战争”,结果战后的《凡尔赛和约》完全是一纸分赃性质的惩罚性协议;再加之与英法争夺国际联盟主导权时遭遇失败,使得威尔逊介入一战的决定受到大量谴责,“孤立主义”成为美国国内的主流思潮。

1935年8月,参众两院一致通过《中立法案》(Neutrality Act),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国运送武器、弹药等战争物资——该法案实际上助长了纳粹德国的崛起以及欧洲绥靖主义思潮的蔓延。

因此,与一些历史文章中认为美国坐山观虎斗、待两败俱伤之际再下场风卷残云的英雄叙事不同,在1938~1941年间,美国国内对于是否全力介入二战其实存在不小的争议,当时甚至有舆论谴责罗斯福是个好战分子。

1939年7月(德军闪击波兰的一个多月前),罗斯福总统在白宫会见两党参议员,力劝他们修改《中立法案》。

罗斯福和国务卿赫尔极力论证世界将爆发灾难性战争,74岁的共和党参议员威廉·博拉(1919年他曾反对威尔逊政府参加一战)却厌恶地摇了摇头。

然而随着9月1日德国向波兰开战和英法对德宣战,美国国会终于愿意做出一点“微小的改变”。

11月4日,国会完成对《中立法案》的修订,允许交战国购买美国武器和军用物资,实际上支持了英、法两国。

很可惜,英法并没能抵挡住德军的攻势,1940年6月,希特勒闪击拿下法国;9月,德意日三国签订同盟条约。

美国判断,法西斯主义国家可能会在欧洲和亚洲占据上风,因此国会迅速批准了用于军事建设的大笔拨款、以及和平时期的第一个征兵法案。

在此之前,美国并不是一个酷爱追求军事优势的国家。

不过总的来说,1940年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仍十分严重,军事层面的投入更多是为了巩固自身安全。

之所以会形成强大的孤立主义思潮,主要有两点原因:

1、美国国土两边都是大洋,可以阻止任何发自西半球以外的攻击——“我们不会被入侵”是法国沦陷后很多美国人的第一反应;

2、当时的美国经济属于“自给自足模式”,特别在大萧条后,几乎不依赖对外贸易。

基于以上考量,美国国内有一批政客和战略家认为,应该保卫西半球不受外来攻击,而不是介入亚洲和欧洲的大战;对身处战事中的亚欧友好国家可以提供援助,但也仅仅只是援助。他们认为,美国不应再卷入“旧世界”(欧亚大陆)的事务,而是要为“新世界”(美洲大陆)保留堡垒(观点A)。

另外,当时也有一种悲观情绪认为英国注定要失败,美国别无选择,只能迎合节节胜利的德国(观点B);《华尔街日报》在法国陷落后的社论中呼吁人们“现实一点”,称希特勒“已经决定了至少未来一代人的生活大方向,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不过作为美国历史上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罗斯福总统严厉批评了这些观点,他这样说道:

“如果闭关自守,美国将成为一个以武力哲学为主导的世界上的孤岛,这样的命运将把美国人民锁在监狱里、戴上手铐、忍饥挨饿,靠其他大陆上毫无怜悯之心的主宰者们从铁栏外投食过一天算一天。”

图片
威尔逊时期(1913年)担任海军助理部长的罗斯福,时年31岁;当时39岁的丘吉尔为英国海军大臣,凭借海军同行彼此交流的机会,二人1918年即见过面。

欧洲风云变天的1940年恰好是罗斯福第三任期的大选年。

当时有关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是规定只是“不成文传统”,而非法律(1947年通过宪法修正案成为法律,1951年生效);在此之前,格兰特和西奥多·罗斯福两位美国总统均因企图取得第三个任期而饱受抨击。

罗斯福的政治手段十分了得,他一边表示“没有再任下一届总统的愿望和目的”,一边有计划的削弱其他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比如国务卿赫尔。

除宏观层面的操作外,其微操也堪称一绝。

他将民主党提名大会安排到了自己势力可以完全掌控的芝加哥市举办(之前人们并不确定他是否真的要争取第三任期),并在会上首先表态“不会参选,除非党征召”,然后由人群中事先安排好的支持者们高声呐喊:“我们需要罗斯福,世界需要罗斯福……”

颇有中国古代劝进的感觉。

选举过程中,为了安抚人心,罗斯福还曾表态称“我们的孩子不会被送去参加任何外国的战争,我们防御的目的就是防御”。

不过今天大家都清楚,在1940~1941年美国正式参战之前,包括对德全面战争应急计划在内的各种战争方案都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

罗斯福其实已经构思好了关于未来时代的宏伟计划,并希望做出一个对美国历史影响重大的决定——不仅要参与这场军事角逐,而且要长期保持全球领导地位,创造“美国世纪”。

与战前的国际秩序不同,罗斯福团队在设计战后秩序时比较注重经济实力的作用;除联合国外,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组织,都为战后体系的巩固发挥了巨大作用。

简而言之,美国创造性地采用了“法律条款统一”(而非占领殖民地)的方式来整合全球资源,诸如国际经济制度、金融制度、贸易制度、海洋制度、航运制度、民航制度等一系列多边制度,都是在其指导下逐渐形成的。

新的秩序中,美国霸权用一种相对隐蔽、温和的方式在发挥作用,得到了许多中小国家的支持。

也正因如此,人们一提“二战后”如何如何,往往意味着一套崭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下篇:中国的期望

图片

2013年以来,官方多次宣告,将“见证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2016年,中国著名外交官傅莹更是公开发文表示:

美国主导的西方中心的战后国际秩序曾为人类进步和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如今却无法适应世界的变化,就像一个人长大了还穿着小号的衣服。

那么作为未来几十年可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超级大国,中国已呈现出来的对新时代国际体系的规划与期望是怎样的呢?

下面一一展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