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俄罗斯人,为战斗民族正名:我们并非酒鬼,很热情,但不好斗

 千面凡君 2023-02-21 发布于广东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620位真人故事

我是马克,一个热爱中国的俄罗斯人,曾39次前往中国,游览过众多名胜古迹,对中华美食也有一定研究,算是一个相对比较了解中国的外国人。

现在,我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用中文,因为我开办了自己的中文网校,专门向俄罗斯粉丝推广中国文化、教授中文、介绍中国的美景美食。

我曾走过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我独爱中国。同时,我也想把真实美丽的俄罗斯介绍给中国朋友。

(我的家乡圣彼得堡)

01

1976年,我出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是家里的独生子。按中国的十二生肖来算,我属龙,今年46岁。其实我觉得心理年龄才18岁,我喜欢这么定义自己。

我的原名很长,对中国朋友来说非常别扭,根本记不住。所以,20多年以来,我的中国朋友都叫我马克,简单、顺口、好记。

俄罗斯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顺势利导,从来不会给孩子太大压力。

我的父母也是如此,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非常尊重我的兴趣爱好。我可以自由支配时间,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学习,所以从小成绩特别好。

(接受中国的电视台采访)

个人觉得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观念太深,给孩子造成的压力非常大,这样反而扼制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上高中时,李小龙、成龙主演的功夫电影进入了俄罗斯,掀起一股狂热的中国功夫浪潮。血气方刚的我,也对中国武术着了迷,四处拜师学艺。

我的第一个师傅是俄罗斯人,他的师傅是中国人。他的武术造诣不错,我跟着他算是入了武术的门。

第二个师傅是地道的中国人,还是武术世家的传人,不但传授武术,还给我们讲授各种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华夏五千年的故事。

在师傅的熏陶下,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想要深入了解,所以决定学习中文。

(在西安吃Biangbiang面)

当时圣彼得堡唯一教中文的高等学院是圣彼得堡大学,我报了该校的东方系中文专业,正式开启了我的中文之旅。

学习了中文之后,才知道中国的文化需要用一辈子来研究。尤其是古汉语、汉字等,都非常神奇,总感觉怎么学都学不够,总有知识盲区。

与此同时,我还攻读了MBA硕士学位,持有了中文、MBA双学位。

父母百分之百支持我学习中文和中国武术,他们秉承一贯以来尊重我的原则,认为我的选择就是最正确的选择。

学中文就有了到中国交流的机会,1995年9月3号,19岁的我与同学一起,来到了那个向往已久的神秘国度。这是我第一次去中国,在北京待了一年。

(当年在北京留学习武)

02

记得非常清楚,那天刚下过雨,从北京机场赶到首都师范大学,一下车就看到很多人匆匆忙忙往一个方向走,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我不认识的器皿。

后来才知道他们拿的是与我们完全不同的餐具,我在俄罗斯从来没见过这样壮观的场面,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我很快就融入了北京的生活,尽可能多的与当地人接触,因此语言进步神速。

为了更快了解中国文化,我买了北京布鞋和单车,得空就穿着布鞋骑着单车到处跑、到处看。

到北京后,我又拜了几个师傅学习武功,其中教形意拳师傅住在西单的胡同里。

每天骑车去师傅那里练拳,都会被沿途浓浓的中国味深深吸引。早就听说过北京独有的胡同,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乔家大院)

进入胡同,中国那雄厚的文化底蕴扑面而来,让我无比震撼。非常喜欢这样古老的中国,觉得这个有着5000年文化历史的国家,很值得研究和探索。

穿行在千年古都与现代都市之间,感觉真的“很中国”、“很北京”。斑驳的阳光从叶子的缝隙里洒落下来,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非常惬意。

胡同里的人家都喜欢坐在院里闲聊,每家的椅子、沙发都很有年代感了。有时我也会进去坐一会,听他们聊咸淡、侃大山,瞬间被这里浓浓的生活气息所感染。

(2020年春节,与驯鹿一起过中国年)

到北京才一个礼拜,父亲过来看我,带他去吃饺子的时候,的士司机不知道我说的地方在哪,我就指挥他怎么走。父亲见我比出租车师傅还熟路,惊讶得不行。

父亲对北京饺子的份量没有概念,毫不犹豫要了一斤。等饺子端上来的时候,父亲傻眼了,看着满满一大盘饺子,幽幽地说:“咱慢慢吃。”

最主要的是,父亲刚到北京,哪里会用筷子,杵在那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吃。

人们纷纷跑来看热闹,父亲更不好意思了。我无所谓,直接上手抓,当时的场面真的非常有趣。

(在圣彼得堡皇村被人抓拍的)

03

我觉得在北京学语言特别好,除了普通话还有纯正的北京话。我非常喜欢北京话的儿化音,感觉比普通话还好听,后来就一直讲北京话了。

中国好玩的地方特别多,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北京永远排在第一位,这主要是与北京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之前有一段时间,研究过中世纪的北京,觉得那时的生活方式很有意思,城市规划也很有特点,引起我极大兴趣。所以,每次去北京,我都喜欢住在胡同或者四合院里。

我喜欢早起,五点半就跑到天坛公园,看北京人踢毽子、练太极、把玩鸟,再听听古老的京曲,感觉非常神奇,完全被陶醉了。

(向网友们介绍学习中文的工具书)

一年转瞬即逝,很快我就回国了。当听说师傅住的胡同被拆了时,感觉非常惋惜。

中国的发展节奏太快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有很多老城区、老胡同、老寺庙等,都被拆除了,真的非常遗憾。

受我的影响,父母也非常喜欢中国。我经常把中文老师和中国朋友带回家作客,父母觉得中国人特别友好,非常高兴我和他们交朋友。

母亲是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的导游,所以,我从小就经常和外国人玩作一团,并开始学习外国的文化和语言,也对旅游产生了极大兴趣。

(中国小朋友游览圣彼得堡的皇村)

我曾跑过80多个国家,尽管每个国家都各有特色,但都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那么吸引我。那里不仅有绝美的景色,更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人文魅力。

1999年大学毕业后,我从事了旅游行业,把爱好做成了职业。前前后后一共去过中国39次,基本上走遍了整个中国。

我接触过3万多名不同行业、不同地位、说不同方言的中国游客,还接过1000多个中国旅游团。我曾跟中国朋友开玩笑说:中国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中国。

研究中国文化快30年了,起初许多方面都不能理解。比如中国人喜欢睡午觉,所有人都认可这个习惯,并自觉放低声音,这真的是很奇怪,因为俄罗斯没有这个习惯。

(接待来自中国香港的旅游大团)

04

但是,通过这么多年与中国人的密切接触,了解了这些事、物后面的文化背景,现在也能理解了。

在中国,不管到哪儿去,都觉得很舒服,但是每个地方人都超级多,如果人少一些感觉可能会更好。我比较喜欢中国的四川省、福建省和云南省,还喜欢美丽的北疆和南疆。

另外,中国南方的厦门、珠海等城市,一年四季温度适宜,对寒冷地区的俄罗斯人也非常有吸引力。

到了中国,品尝美食是必不可少的。每次去都会发现新的菜式,毫不夸张的说,包括八大菜系在内的大多数中国菜,我基本上都品尝过了。我可以证明,中国的菜系是全世界最丰富的。

(在彼得保罗要塞,用最佳角度给游客拍合影)

作为一个深度喜爱中国文化的人,我觉得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如果不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那说明你根本不了解中国。

俄罗斯人多数喜欢吃川菜、鲁菜、湘菜等,尤其是用中国烹饪方法做的烧茄子,非常适合我们老外的口味。

下回去中国,我想品尝一下佛跳墙,听说这道菜需要很长时间,很多工序才能做好,这深深勾起了我想吃的欲望。

但有些东西还是吃不惯,比如红烧竹鼠、沙虫煲、血蛤等等,真的下不去嘴。

(给中国游客介绍景点)

但令我疑惑的是,很多来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和中国游客,很难接受我们的本地菜,非要吃中国菜。

难道出来旅游,不是为了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异域风情吗?饮食也应该算一部分吧。

这或许就是两国的文化差异吧,尤其是老年人,更难适应俄罗斯食物,特别是奶油或者奶制品等。虽然我们的奶制品质量非常好,但有些菜中国人的胃还是接受不了。

俄罗斯的饮食比较特殊,面包品种很多,甜点更多,奶制品也非常丰富,比如奶渣、酸奶油等,品质特别好,这些东西在中国可能都没有。

俄罗斯的烈酒想必是无人不知,伏特加更是举世闻名。因此很多中国人觉得,俄罗斯人都是酒鬼,其实这是对俄罗斯人最大的误解。

(我是马克船长)

05

很多俄罗斯人是不喝酒的,比如我。我周围的朋友们也几乎都不喝酒,从来没有听说他们喝醉过。

除了饮食方面,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区别。或许在很多中国人印象当中,俄罗斯人比较冷漠。

其实,俄罗斯人是外冷内热,这也许跟这里寒冷的气候有一定关系。刚开始接触可能会有点儿距离感,熟悉以后会感觉人非常诚实善良。

很多俄罗斯人喜欢冬泳,有的俄罗斯人面相比较凶,导致中国人给我们起了个别名“战斗民族”,从褒义来讲是勇敢,从贬义来说就是好斗。

(秋季俄罗斯的夏宫)

而我个人比较喜欢被称为“苏联老大哥”,或者“俄罗斯兄弟”,这样更能体现中俄两国的友谊。

我们俄罗斯人都特别开朗,非常直爽,也很大方,没有欧洲人那种凡事AA制的小家子气。这种奇葩的消费观念,在俄罗斯是很难被接受的。

俄罗斯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七分之一,横跨整个欧亚大陆,可谓是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在俄罗斯,你可能开了好几天车,还在同一个地区。一来是地方太大,再一个是路没有中国发达,所以有些中国游客很不适应。

(我在开模拟飞机)

因为面积大,所以时区就多,共有9个时区,也就是说,东西最大时间差是9个小时。我们总爱开玩笑说:西边刚起床上班,远东已经准备睡觉了。

不过,俄罗斯语言好学,基本没有方言,只要学会俄语,不管到哪儿去都能沟通。不像中国,北京讲北京话,福建讲闽南语,广东讲粤语,有时隔壁镇讲的话都不一样。方言众多,实在太难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