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22《凉州词•其一》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2-21 发布于天津

站在诗人的视角,还原诗歌的画面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诗名:凉州词·其一。

凉州词,又名“出塞”,是为唐朝当时非常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作品都叫凉州词,或出塞的,就是这个缘故。

这是王之涣辞官归隐后写的组诗,着重表达戍边士兵的怀乡之情,今天先解读第一首。

作者:王之涣。

王之涣,字季淩,出生于盛唐时期的名门望族,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更是豪侠义气,因此,其作品都有放荡不羁、激越昂扬的个性风格。

诗词:

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字面意思:向西边望去,黄河之水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

黄河远上:指远望黄河的源头。

远上:远远向西望去,由于黄河自西向东流,所以源头在西边的方向。

本诗开篇就视野辽阔,其中包含三个视角:一是从下游看向上游的源头;二是自东向西看;三是由近及远地眺望,三个视角汇聚一起,这种特殊感觉仿佛看到黄河之水延绵着“飞上”茫茫云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让人读罢仿佛置身于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之中。

第二句:一片孤城万仞山。

字面意思:在这万仞高山之中,戍边的城堡如同孤城一般耸峙其中。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万仞:虚数,指很高,仞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仞约为231厘米。

作者的视角从无边的黄河源头收回,聚焦在这塞上孤城上,在这“万仞山”的反衬之下,更显得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两字用得最妙,在古文中,一片多有单薄之意,如一片孤舟等。而“一片”与“孤城”相连,更凸显出边陲边防工事的偏远,为下面的描写引到在外戍边的将士身上,做好了铺垫。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

字面意思: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杨柳》,去埋怨春光的迟迟不来呢?

羌笛:古代羌族乐器,属于横吹式管乐。

杨柳:这里指《折杨柳》,曲中饱含思乡之情。

前两句着重写边关山川的雄伟苍凉,第三句开始笔锋一转,引入了羌笛之声。

那这羌笛所吹何曲?又是何人所吹呢?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所吹之人正是那些戍边在外的将士,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一时语塞,只能说,为什么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

第四句:春风不度玉门关。

字面意思:因为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既然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又怎么会有杨柳可以折呢?这句话算是简单地回答了第三句的问句,虽然含有乡愁难耐的怨气,但更多的是无可奈何。

这里的“春风”也暗示朝廷的关怀,由于边关偏远,很多时候根本到达不了,更加体现出边陲戍边的苍凉和悲壮。

回看全诗,作者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全诗虽写得苍凉慷慨,但悲而不失其壮,充分表现出盛唐时期,诗人们豁达广阔的胸怀。

“戍边” 飞花令

远游历燕蓟,独戍边城陬。

不见采芳舟,疑逢戍边女。

北戍边城下,南游瘴海头。

戍边岁月久,恒悲望舒耀。

良人淹戍边,存否不可卜。

共喜胡尘不乱华,戍边聊出武刚车。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长淮水浅吴山低,戍边时巡无已时。

良人戍边归未得,长林萧萧枫叶乾。

去年奔走不种田,今年远丁差戍边。

青春有伴难还土,白首无家尚戍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