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盛赞汉高祖的《大风歌》“有气魄”,认为刘邦最终能得天下有“二因”

 潮大叔 2023-02-21 发布于湖北

由中央档案馆编辑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收录有毛泽东手书硬笔书写的秦朝末年起义领袖、西汉帝国的开国帝王刘邦的诗作《大风歌》。

刘邦(前256—前195),即汉太祖高皇帝,毛泽东评价其为“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他是沛丰邑中阳里(今徐州丰县)人。他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爆发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 鸿门宴后,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垓下之围,逼项羽自刎后,统一天下。

刘邦在战胜项羽,取得天下,建立西汉政权之后,又面临着异姓王叛乱的复杂形势。公元196年,刘邦率兵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反叛,战争胜利结束后,刘邦返途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故乡沛县,邀请昔日的乡村父老、亲朋好友,一起饮酒作乐。席间,刘邦酒酣意兴,一边击筑,一边高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毛泽东硬笔书写《大风歌》

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大风歌》,又称“三侯之章”。全诗只有3句23个字,在中国诗歌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虽然只有三句,但是每一句都是一个独立的场景。第一句采用比兴的手法,通过“风”、“云”两种自然现象来比喻恢宏而惊心动魄的战场画面。唐代李善在解释时说到:“风起云飞,比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第二句只一个“威”活现出刘邦称帝后威风八面,各路诸侯臣服天子的的形象,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冲天豪迈气概。第三句直抒胸臆,刘邦并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居安思危,如何让自己与将士们辛劳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他人觊觎中得而复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士来巩固自己的大好河山,使大汉锦绣江山固若金汤?因此“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

全诗充满一种恢弘霸气的王者气概,历代评论者给予了高度褒扬。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说:“高祖《大风》之歌,虽止于二十三字,而志气慷慨,规模宏远,凛凛乎已有四百年基业之气。”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评道:“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慨远大,真英主也。”朱熹《楚辞集注》评曰:“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者也。呜呼,雄哉!”明代王世贞《艺苑危言》曰:“《大风》三言,气笼宇宙,张千古帝王赤帜,高帝哉!”清代胡应麟《诗蔽》更称誉《大风歌》是“千秋气概之祖。……虽词语寂寥,而意象糜尽”。

毛泽东一次在和人谈诗时,对刘邦这首《大风歌》给予高度赞扬,说:“写得很好,很有气魄”,并且认为农民出生的刘邦没读过几天书,能写出这样大气磅礴的诗句,实属不易。

在中国古代开国帝王中,毛泽东对大汉王朝的缔造者汉高祖刘邦品评也较多。毛泽东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批注道:“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用了“高明”这两个字来评价刘邦,这在毛泽东品评历史人物时是罕见的,可见他对刘邦这个“布衣皇帝”的推崇。毛泽东在谈到刘邦的成功原因时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毛泽东读史眉批: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毛泽东认为刘邦能够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在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大谈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

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篇。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败了,这不是偶然的。

后来,毛泽东在作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后,认为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并且由此得出了“老粗出人物”的著名论断。

毛主席

1964年1月7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直率地说:

“老粗出人物。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社会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

毛泽东在此道出了一个历史上的事实,就是统帅之才并非是读书人才行。有些读书不多、乃至不读书的老粗,往往能成大业。但如果就此得出知识分子没用的结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历史上的老粗能成大事,很大一个因素是他们善于招揽读书人,善于利用读书人的才智,汉高祖刘邦正是如此。

有感于刘邦的《大风歌》和毛泽东对刘邦精辟的点评,本文作者卢志丹创作了一首七律《咏汉高祖》:

圣贤虎变愚岂测,刘季微时醉沛中。

笑骂踞床谑儒士,推食裂土重豪雄。

三章约法亡三世,十里伏兵灭重瞳。

仗剑归来忧未已,酒酣慷慨歌大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