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邵阳古今12位名人的事迹

 乡土天下 2023-02-21 发布于广东


文/  陈胜乔 

在邵阳市区资江南路的古城墙下,有12尊历史名人半身青铜像,他们分别为胡曾、杨再兴、蓝玉、魏源、刘长佑、刘坤一、魏光焘、蔡锷、匡互生、吕振羽、贺绿汀、袁国平。

▲  胡  曾

胡曾(céng),字静轩,号秋田,生于839年,湖南邵阳县长阳铺镇秋田村(竹山湾)人。

胡曾从小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唐才子传》称赞他“天分高爽,气度不凡”。青年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曾被认为是邵阳第一位进士(有争议)。

胡曾在任剑南节度使高骈的幕僚时,针对南诏王(南方少数民族首领)挑衅唐王朝,写作《答南诏谍》,以一纸大气磅礴的檄文,恩威并施,使南诏王心悦诚服归顺唐朝

胡曾一生以写《咏史诗》著称,共150首其诗通俗明快,借古讽今,在晚唐、五代时颇为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在讲述战国历史的时候,以胡曾的一首《咏史诗·流沙》开篇。全诗为: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老氏却思天竺住,便将徐甲去流沙。

▲  杨再兴

杨再兴(1104-1140),出生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水东村,从小习武,武功高强。1131年,安徽阜阳人曹成拥兵自北方入湘,杨再兴被掳入曹部,后成为曹成部将。后来被征伐曹成的岳飞生擒,加入岳家军抗金,戴罪立功。

杨再兴在岳飞手下担任军前统制、统军保驾都督元帅,在抗金战斗中,常任先锋,勇猛无比,屡破敌营。1140年夏,杨再兴参加中原大战,屡战皆捷,连克数十县。当年冬天,奉命率300骑兵为前哨,不幸连人带马陷入小商河,被金兵用箭射死

杨再兴死后葬河南省临颍县南12公里小商桥东300米处,其墓世称“忠墓”,当地俗称“杨爷墓”。今邵阳城步,亦有杨再兴墓葬及杨公祠遗址。

▲  蓝玉

蓝玉(1340-1393),出生于城步扶城峒枫木陵(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是明朝开平王常玉春的妻弟,跟随常玉春为朱元璋效力。1371年, 蓝玉随征西将军傅友德出征四川,攻克成都。之后指挥征伐北元、平定西南等战争,在摸鱼儿海一举摧毁北元的职官体系,使它从此无力对抗明朝,因此立下赫赫战功。回朝后,蓝玉被朱元璋封为“凉国公”

蓝玉是明朝开国元勋,但他居功自傲,骄横霸道,多次触怒朱元璋。1393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蓝玉,诛灭三族,连被杀者有一万五千多人

蓝玉被杀后,与他同乡且是世交的黔国公沐春为保存他的遗脉,将身怀有孕的蓝玉侍妾藏于沐府,该侍妾生得遗腹子(蓝昌建)。后来朝廷放松对蓝党的追究,蓝昌建回城步扶城为蓝玉守坟,子孙众多。

▲  魏  源

魏源(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湖南隆回县司门前镇金潭人。

魏源16岁考取秀才,28岁考取举人第二名,但考取进士的时间很晚,直到50岁才考上,一生只做过高邮知州、东台知县、兴化知县等小官。

魏源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受林则徐委托,编撰《海国图志》。在这部书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系统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对中国后来追求现代化产生巨大影响。魏源也因为被公认为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晚年抑郁不得志,潜心学佛。1857年3月26日,魏源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南屏山方家峪。

▲  刘长佑

刘长佑(1818-1887),字子默,号荫渠,清末湘军名将,官至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直隶总督,湖南新宁县金石镇人。

刘长佑16岁考取秀才,31岁考取拔贡。1849年与刘坤一募乡勇万余人,会同清军镇压李沅发起义军。1852年随江忠源率乡勇至广西参与围剿太平军,凭军功不断升迁,从拔贡一路升为道员、按察使、布政使。1860年,刘长佑擢升广西巡抚。1862年升任两广总督,不久调任直隶总督后任广东巡抚、广西巡抚、云贵总督。

刘长佑为人正直,勤政清廉。1879年回到新宁老家“馀庆堂”生活,不置家业。1887年,刘长佑在老家病逝,享年70岁。1935~1936年,国民政府选定刘长佑为湖南古今30位贤人之一。

▲  刘坤一

刘坤一(1830-1902),字岘庄,清末湘军名将,官封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两广、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钦差南洋通商大臣,湖南新宁县金石镇人。

刘坤一生于新宁县城富裕人家“光厚堂”,从小有神童之称,19岁考取廪生(朝廷给膳食的秀才)。1849年刘坤一与刘长佑在家乡组织乡勇镇压农民起义,后来跟随江忠源镇压太平天国,凭军功一路升任直隶知州、知府,广西按察使、布政使。1863年,刘坤一升任江西巡抚,年仅33岁,成为清朝当时最年轻的封疆大。后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

刘坤一生做督抚的时间一共有30多年,特别是在十分重要的两江总督位置上累计呆了14年,放眼整个晚清,可以说绝无仅有。他因此与李鸿章、张之洞并列为19世纪80~90年代最有实权的晚清重臣。

1902年刘坤一去世,慈禧给他题写了功德碑文,现存于崀山风景名胜区刘氏宗祠。

▲  魏光焘

魏光焘(1837-1916),别名魏午庄,字光邴,晚号湖山老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并署理盐政、总理各国事物大臣,湖南隆回县司门前镇石山湾人。

魏光焘是魏源的族侄孙,少年丧父,19岁以前在隆回金潭老家做淘金工。1856年参加湘军,依靠军功,一路升为县丞、知县、知州、同知、道员。

1875年,魏光焘奉命随左宗棠入疆平叛。平定新疆后,光焘担任新疆第一任布政使,第二任代理行政首长(巡抚)。后来他又历任云贵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在署理两江总督期间,魏光焘督促实施建设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校的前身),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主要创始人之一。

1905年,魏光焘回到家乡。1916年卒于宝庆城东郊湖山别墅,享年80岁。

▲  蔡  锷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初年杰出军事领袖,出生于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后随父母迁居邵阳市洞口县水东镇杨湾村。

蔡锷从小有神童之称,13岁考取秀才,15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1899年赴日本留学,后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1911年10月30日,蔡锷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蔡锷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随后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

1915年12月,蔡锷与唐继尧等人在云南发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他抱病出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1916年11月8日,蔡锷因喉癌在日本医治无效逝世,中华民国国会追认他为上将军,将他安葬在长沙岳麓山上。蔡锷是中华民国国葬第一人。孙中山为他亲书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  匡互生

匡互生(1891-1933),字人俊,号务逊,出生于湖南邵东市廉桥镇丰足村,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五四运动,“打进赵家楼第一人”

匡互生一生最令人瞩目的时刻在“五四”运动中。1919年5月4日,他和傅斯年等人针对当时的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出卖国家利益,率领学生代表到天安门游行示威,第一个冲进时任外交总长曹汝霖的住宅(赵家楼),放火烧了曹宅

“五四”运动之后,匡互生到长沙楚怡小学任教,1920年任湖南第一师范教务主任。1924年2月受聘任春晖中学数学教员兼训育主任。1925年在上海江湾创办立达中学(后改名立达学园),聘请丰子恺、叶圣陶、朱光潜等人任教。1932年,匡互生患肠癌在上海病逝,终年42岁。1987年5月2日,邵东县政府将他的遗骨迎回故里,葬于县城宋家塘街道苗圃场(现皮具工贸园之后)。

▲  吕振羽

吕振羽(1900-1980), 字行仁、学名振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湖南邵阳县金秤市乡溪田村人。

吕振羽是一位老革命。1922年在湖南大学读书时就加入北伐军,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一师政治部宣传科长,代理师政治部主任。“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以笔为枪 ,揭露日本侵吞中国的阴谋和蒋介石不抵抗的政策。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吕振羽奉命回湘组织“湖南文化抗敌后援会”,后奉命回家乡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

新中国建立后,吕振羽担任大连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等职务。

吕振羽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开拓者之一。著有《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中国社会史诸问题》、《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等。


▲  贺绿汀

贺绿汀(1903-1999) ,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 、贺楷等,中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湖南邵东市九龙岭镇绿汀村人。

1924年,贺绿汀以第一名成绩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艺术专修科。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4年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国际钢琴作曲比赛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成为我国第一位创作钢琴曲获得国际认可的人。

上世纪30年代中期,贺绿汀为中国电影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作的《四季歌》《天涯歌女》《春天里》等歌曲,红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抗日战争爆发后,创作的《游击队之歌》《嘉陵江上》,极大鼓舞和激励了全国军民抗战的勇气和决心,获毛泽东等领导人称赞。

新中国成立后,贺绿汀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为国家培养了众多音乐人才。

▲  袁国平

袁国平(1906-1941),卓越政工将领、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湖南邵东市范家山(今属牛马司镇)人。

1925年10月,袁国平入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大队学习。从1929年起,历任工农红军第5军、第3军团政治部主任,第8军政治委员,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军第1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等职务。

1938年3月,袁国平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9000多人在奉命北移时遭到中国国民党军队包围,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被杀,袁国平在率部突围中身受重伤,为不拖累战友,举枪自杀,壮烈牺牲,年仅35岁。

袁国平是我军为数不多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五次反围剿作战和红军长征的高级将领。军迷们分析认为,如果他活到新中国建立后,以他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当授大将军衔。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东人。做过省级杂志编辑,在企业担任高级传播主管十余年。业余专注乡土历史地理写作,希望能为普及历史常识、特别是大邵阳的乡土史尽绵薄之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