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王彦王村的解放路

 新用户8249cTO6 2023-02-22 发布于陕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1155


“戴镣跳深井,宁死不低头。精忠报祖国,肝胆写春秋。”1948年荔北战役期间,一位解放军侦察员,戴着铁镣,勇敢地跳进了王彦王村西巷里的一眼深井里,为国捐躯,壮烈牺牲。这首诗讲的就是那个真实的故事.
那年九月,国民党第十七军四十八师进驻大荔县两宜镇的王彦王村,师指挥所就设在村西巷的一大户人家,房屋坐北向南,门前有一间碾坊。指挥所对面住着保卫处,处长姓张,心狠手辣,满脸横肉。保卫处大门的东边有一眼吃水井。南北两边的大门都有警卫站岗,戒备森严。作战处占据东巷的寿义祠,特工处栖身南巷的三门祠,村里到处都有带枪的人。
敌人紧张的修筑环村防御工事。东门外的护城墙上凿有密密麻麻的枪眼,墙根深挖战壕,战壕连接明碉暗堡,一直通向北门的城门楼子。北门外的辽斜胡同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散兵洞。辽斜胡同向北,有一个废弃的老窑场,老窑场南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土路,向东是澄城县的韩家洼,向西是该县的仁和村。窑场两边的庄稼地里,种着高高的玉米。大战在即,稍有风吹草动,都会让人心惊胆颤。
一天,解放军的两名侦察员化装成老百姓,从韩家洼来到王彦王,对敌人的工事构筑,地形,道路,火力配置等进行了秘密侦察。次日拂晓,他们原路返回,不料被敌人察觉。大约一个排的敌人从辽斜胡同追了出来,子弹呼啸而过。两位侦察员一边还击一边撤退,很快就隐身在老窑场里。敌人成散兵队形迅速向老窑场包抄。突然,一颗手榴弹腾空而起,趁着爆炸的烟雾,一个干部模样的侦察员从老窑场弹射而出,疾速向西边的仁和村奔跑。惊魂未定的敌人随即掉头追赶,在向西约二百米处俘虏了他,人们猜测,另一位侦察员一定是在这位干部的掩护下,钻进青纱帐,返回韩家洼,向大部队报告敌情的。
这位被俘的侦察员高大魁梧,目光炯炯,长眉若剑,大有一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敌人将他五花大绑押送到保卫处。此时他已经浑身是血,可能是枪伤 ,也可能是被打伤的但他泰然处之,眉头也不皱一下 。不容喘息,敌人又开始刑讯逼供。鞭挞声,烙肉声,“啪啪”的耳光声,不绝于耳,就是听不到敌人想要的招供声。敌人无计可施,只好给他戴上脚镣手铐,暂时囚禁起来。第二天,敌人押他到对面的师部接受审讯,在走出大门时,他一眼就瞥见了东边的那口水井,于是他拼尽全力,挣脱了敌人的束缚,拖着沉重的铁镣,一口气冲向井台,一头扎进井里。铁镰山上的水井,少说也有十七、八丈。只听”扑通”一声,等敌人清醒过来, 已经晚了。敌人强迫一名叫德顺的村民下井打捞。捞上来的是一具血淋淋的尸体。后来,有村民在村南的寨子壕里,悄悄地掩埋了他。
后来,敌人收缩战线,驻扎在王彦王村的 48师兵撤澄城韦庄。10月5日,荔北战役总攻打响,10月6日,第十七军左翼48师在韦庄一带被全部围歼。10月8日,荔北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在对战俘的审讯中,部队首长知道了这位侦察英雄的下落。他派人来村调查,还带来了许多俘虏的照片,村民们一眼就认出了那位心狠手辣的张处长。解放后,部队派人搬走了烈士的遗骸,听说安置在蒲城永丰烈士陵园里。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把这个动人的故事传扬。村里的人们都含着热泪,歌唱那英勇的中华儿郎。”尽管村里人不知道英雄姓什么叫什么,但他们知道,烈士的牺牲与今天的幸福生活紧紧连在一起。为了表达永久的纪念,人们把曾经洒过烈士鲜血的那条通往澄城县韩家洼村的道路叫做解放路。
为国捐躯的人民英雄,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作者简介:王锁学,大荔县两宜镇王彦王村人。        

文/王锁学

图/网    络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镰山纺线谣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想起当年唱大戏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父子双殉国——王彦庄纪事(之三)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衔桃报恩——王彦庄纪事(之一)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群星荟萃教学楼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难忘多彩七年制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城门·更房·秤杆及民风
【大荔文学·散文·王锁学】我的老师们——两宜中学印象记(一)

END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田小勇

顾问: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杨荔佳  

小说编审:田小勇

散文编审:常盈  杨发兴

诗歌编审:官华  高明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