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行之苦

 千姿百态万花筒 2023-02-22 发布于内蒙古

踏上修行之路,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个有着清晰目的但却未知的世界。

彩虹总在风雨之后才会出现,宝剑需要磨砺的打磨才变锋利,新世界的大门必将经历痛苦才能打开。

修行之苦,苦在哪里

无论在经书还是在传记中,那些关于饱受煎熬的修行过程总是让人不寒而栗。

比如舍身饲虎、受难日,比如独居深山、远离世俗,比如断食节欲、禅修打坐……

然而,即使这些内容抛开夸张的想象,其它的仍然算不上真正的苦。

如果修行只需要在肉体的痛苦中就可以得偿所愿,那么拥有它就不会如此困难。

修行之苦到底苦在哪里,以我的感受,大概有以下几点:

1、改变一个已经完全被接受的习惯

这个习惯是什么呢?

就是你日复一日的生活状态,还包括你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

这个习惯说不上是好还是坏,但是只要你决定修行,那么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它。

改变一个习惯并不容易,就像戒烟,容易吗?更别说要改变那个贯穿始终的人生习惯了。

再不容易,也要面对,否则修行就无法展开。

2、看清自己

看清自己,意味着曾经的自我感被彻底打破,意味着“我是谁”的哲学问题有了答案。

在修行的过程中,“看清自己”是一个相当艰难的任务。

别人说你一句不是,一个否定,都会引起你强烈的反应,更别说让自己来颠覆曾经的自己。

自我感,绝大部分来自于自己的所思所想,简单来说就是,你认为你是谁。其它小部分来自,你认为别人认为你是谁。

因此,生活中的一切任务都是在维护和强化这个自我感。一旦感觉“我”受到了伤害或攻击,甚至于一点点儿的挫败感,就会让你失去理智。

其实,认清这个事实并不困难,假如你所思所想都是对的,为什么现在没有你想要的?

真正的问题在于,因为你的自我感来自你的所思所想,所以在长期养成的习惯下,你已经完全认同了自己的思想,继而变成了思想的一部分。

让一把椅子接受自己不是椅子而是一块木头并不容易。

让自己从思想中抽离出来,反观自己的思想同样如此。

3、与思想的抗争

修行进入一定阶段后,如果已经对“自我”和思想的虚幻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你将面临一个更大的考验。

以前,因为自己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成为思想的一部分,所以,也就难以感受到思想的噪音。

就像泥塘中的鲇鱼,它是感觉不到浑浊的。但是站在岸边的人却看的真真切切。

因此,当你能够观察到自己的思想时,你一定会被它的噪杂、繁琐、重复、永不休止的样子所震撼。

你最终会明白,原来所谓的精神内耗就是耗废在这里面。

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

身未动,心中戏过万重山。

行未果,假想妄念斩不断,

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

明白了,并不意味着它不会再控制你,因为思想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

即使你已经有力量与之抗衡,长久以来养成的惯性依然会让它持续一段时间。

同时,思想似乎也有自己的智性,所以它会在你试图摆脱它的时候采用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的手段继续操控你。

如果不够警惕,你的修行都有可能成为它控制你的策略。

比如,当你陷在与思想的胶着状态时、一时又被思想打败时。

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中,当楚门决定离开那个被刻意打造的虚拟世界时,制片人仍在不遗余力地恐吓他、挽留他……

在这个过程中,甚至会让你感受到比以往更强烈的沉闷和压抑。

奇怪的是,即使你受不了这种沉闷和压抑,从而再次回到思想中,很快你又将尝试摆脱它。

一旦开始修行,你就再也回不去了。

所以,就像戒烟,你是准备让医生告诉你再也不能抽烟了开始戒,还是现在就放下?

4、焦虑

修行胶着阶段的焦虑,不同于其他病症性的焦虑,似乎是思想在试图挫败你的改变。

明明看清了思想的伎俩,明明找到了方向,为什么还是掉进思想之中呢?

明明知道情绪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事到临头还是控制不住呢?

其实,一旦你能坚持下去,这些表现反而会促使你进一步的通透,直到思想再也不能迷惑你。

5、孤独

随着修行的深入,曾经纠结的问题似乎不再是问题,人人都关注的事物不再执着。

在别人看来,似乎你变了,有些怪异,有些沉默,有些不正常。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描述: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通俗地说,你不会逢场作戏了。

不是别人独立你,而是你再也没兴趣融入这种氛围。

在《遥远的救世主》一书中这样描述:更高的哲人之所以独处,并不是他真的喜欢孤独,而是在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这些,或许才是修行的真正之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