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 | 朱家如:浮山,从诗里走来

 新用户9326cauu 2023-02-22 发布于安徽

浮山,从诗里走来

文 | 朱家如

纵观之浮山

“人言洞府是鳌宫,升降随波与海通。
共坐船中那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
                            ——宋·苏轼

北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自汴京赴杭州就任通判,夏末秋初出都,过陈州,拜谒张方平,会子其弟子由。九月,子由送兄至颖州,兄弟二人同谒欧阳修于私第,途中作《濠州七绝》。其七即《浮山洞》。“洞在淮上,夏潦不能及而冬不加高,故人疑其浮也。”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欢歌。

诗中所言浮山位于明光市最北端的淮河南岸,临水峭立,深不可测。还有浮山峡乃淮河干流上的三峡之一,其二为安徽凤台的硖山峡、安徽怀远的荆山峡。此为山名、峡名,另有洞名、地名、堰名。浮山有洞曰浮山洞,洞内有淮王鱼,是著名的淮河鱼窝之一,“淮王鱼”味美中外。昔日浮山有八景,远近闻名。一为仙人洞招隐,二为钓鱼台寻仙,三为灵岩寺晚钟,四为风波亭晓云,五为饮马池投钱,六为仙牛角怀古,七为裂马缝晨雾,八是西藕塘归舟。大清光绪《盱眙县志》记载,浮山灵岩寺,白居易至此。当时山上寺庙,千百年香火不断,延续至明清。现登山可见石龟驮明代嘉靖圣旨碑、清代右仰通知碑部分残片,东躺西卧于草丛之中;近一吨重的石龟遭人为毁坏,头被斩断,身首异处,与残砖断瓦作伴。山之西侧峭壁上摩崖石刻大字,仍依稀可辨。悠悠古淮水奔流至浮山就进入了古泗州盱眙县,《清史稿·地理志》:盱眙县西北有浮山,“滨淮水,故一名临淮山”。古老的浮山镇就座落在原大街、西村两个行政村住址上,常住人口有400户约2000人。古镇基本成正方形, 有东、南、南内、西4个古镇门,东镇门门楣上有“端迎阳谷”四个砖刻大字,南镇门门楣上有“曲谱薰风”四字,南镇门内门上有“浮山古镇”,古镇西傍西小河,镇北为西小河东北向出水沟,东镇门外,古有三关庙,毗邻三关庙旁有个姑子庵。迎东镇门,便是东西向一条古大街,宽约四米,皆用青红条石铺地而成,沿街两侧,青砖小瓦房屋相连,油坊、槽坊、饭庄、杂货店、客栈等一应俱全。缘于淮滨泗浦古道的起点五河井头和两淮赴六合古道女山湖老嘴之间的浮山古镇,也曾经有过商贾如云的昔日辉煌,柳巷镇境内的古陶桥驿道即可印证。作为淮河下游标志的浮山,其在历史长河中更多是起到关隘、码头、驿站的用途。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在运行的浮山码头是淮河客运蚌埠至盱眙之间一个重要港口,以及南来北往大量人流物流的浮山渡口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1932年之前这里是盱眙境地,新中国成立后也有过近三十年的乡级建制,如今浮山为柳巷镇下辖一个村,柳巷镇隶属安徽省明光市。浮山西距五河县城二十公里,南至明光市城区五十五公里,隔淮河北离江苏泗洪县城四十公里。随着乡村振兴快速推进,浮山村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近来山上修建了小长城,游人拾阶而上轻松登上山顶的烽火台,喜看淮河水清岸绿,默默吊古凭今,感慨盛世如画。
 
古今之足迹

但凡高山大川、风景胜地,都有文人墨客之足迹。好像这山川都是为文人墨客而存、风景都是为文人墨客而备;又则,好像这文人墨客都是因山川风景而生、循山川风景而至;且则,好像诗意灵感都由山川风景中萌生,山川风景才堪配诗词书画所咏赞。不然,怎会有那么多文人墨客趋之若鹜、玩水游山呢?自个儿浸沉在这山川风景之中,摇头晃脑、吟诗作赋,自我陶醉。浮山这儿自唐朝白居易、李绅,宋代范仲淹、苏轼、苏辙、梅尧臣、秦观、杨万里始,又有元时郝经、眀代蔡昂,清朝潘耒、江应轸、郑鼎、侯执纁、周振举、纪澹诚、刘德仪、陈獬,以及近现代本地文人墨客吴荫南、涂清源、姚国鼎、赵一初、宁鹤松、涂清源、曹克考、姚国鼎、凌明光、周才、阚开亚、蒋克煜等都莅临此地并留下诸多可学可赞可存之诗词歌赋,这里只能简述不可一一枚举。

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册立皇太子,置东宫官僚,蔡昂被任命兼任詹事府府丞。五月,以册立太子,覃恩天下,荫蔡昂子应炎为国子生。就在这时,他奉命到凤阳释放高墙内囚禁的有罪宗人,大概也是册立太子的恩典。蔡昂正好可以回家一趟。他从凤阳回淮安时路过浮山,登山作七律二首,题为《夏五月还自中都舟行登浮山二首》,现录其中一首:“浮山半出淮水头,园峰延合抱深幽。桑麻沃垠连千顷,金碧禅林擅一丘。向处渔樵参法侣,有时钟盘落沧洲。斜阳长伴人来往,谁向沙边一系舟。”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联谊会会员,曾任明光市诗词学会会长、明光著名教育工作者姚国鼎的《念奴娇·过浮山》值得一读,“登山远眺,望长淮千里,物丰财茂。岩寺钟声曾响彻,山洞寻仙难到。饮马池旁,六郎关守,吹响青铜号。仙牛遗迹,至今怀古佳妙。乘扬子中巴,路平堤直,过绿荫通道。水上拖船成雁字,汽笛凌空鸣叫。浪静波平,湖光山色,白发渔翁钓。人间天上,不须骑鹤蓬岛。”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联谊会会员、明光市诗词学会第二任会长赵一初的《蝴蝶山苦恋》写道,“御蝶难堪岁月寒,思凡偷渡落人间。贪恋淮滨景观美,化为山。阅尽沧桑多变故,回天无力亦枉然。欣喜至今逢盛世,展新颜。”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涂清源,曾任明光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他在《咏浮山》中写到,“浮山何事叫浮山,传说巨鼋卧底端。三面环临长淮水,诸多胜迹已隳残。浮山峰势不巍峨,却可登临望五河。如此景观何处有,堪称一绝不为过。”

“站浮山、看五河,五河五条河,淮浍漴潼沱”,这是当地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民谣。
军事之浮山

浮山在历史上第一次出名是因为浮山堰。兴建于南北朝时期,位于安徽省五河县、明光市及江苏省泗洪县三县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是淮河历史上第一座用于军事水攻的大型拦河坝。公元514年,梁武帝萧衍为了战争需要,征集20万人,派康绚主持在浮山筑坝壅水,采取“以水代兵”的战术,形成军事隔离区。筑堰阻水,以达到水灌寿阳(今淮南市寿县,也称寿州)、夺取城池之目的。浮山堰坝高约48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工程,国外的土石坝工程至12世纪才突破30米高度,比浮山堰整整晚了600年。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典型的南北分裂、群雄割据的年代,梁与北魏相互争夺淮河流域。梁武帝在此修建的浮山堰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只可惜不是用于民生而是军事,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害了自家军民,浮山堰筑成后,护堰任务交给当时徐州(治所在安徽钟离)刺史张豹子负责。因淮水汹涌,更加上防护不力,用大量物力财力人力与生命筑成的浮山堰竟于天监十五年(516年)九月被冲垮。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人们对自然的认知,仅存4个月就被冲垮,但它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描述堰坝崩塌的情景道:“淮水暴涨,堰坏,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村落十余万口,皆漂入海。”如今尚存部分土堰。浮山堰虽历经一千多年的沧桑变迁,残存堰坝已成为后人追溯历史的古迹。当年堵堰的铁锅,仍有一口在江苏省扬州市博物馆陈列着。2017年浮山堰遗址被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东坡在写南唐李后主李煜亡国被俘后离开都城金陵(今南京)情景时说:“最是苍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认为李后主失国,应当痛哭于祖宗之庙外,以向人民谢罪后起程前往汴京,但他却与宫娥对坐听乐,故写此词予以讥讽。苏东坡看到梁武帝引起侯景之祸乱,使江东地区惨遭涂炭,致使国家覆亡。梁武帝却说:“国家是我自己得来的,又从我自己手中失去,我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这是太不知道自己的罪过了!浮山堰巨祸仅是梁武帝萧衍无数罪行中的一例,后来侯景判乱,攻乱金陵,此君被囚禁于台城,活活饿死。宋人李觏有《梁帝》诗加以嘲讽:“凝旒南面总虚名,庙祀何曾暂割牲;但学禅心能忍辱,莫羞侯景陷台城。”可见古代封建帝王的执政理念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大相径庭的,也是无与伦比的。

北宋文学家秦观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游览浮山,写下了《浮山堰赋》一文,以评述梁武帝的劳民伤财之举,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梁武帝天监十三年,用魏降人王足计,欲以淮水灌寿阳。乃假太子右卫康绚,节督卒二十万,作浮山堰于钟离;而淮流湍驶漂疾,将合复溃。或曰:'淮有蛟龙,喜乘风雨,坏岸,其性恶铁。’绚以为然,乃引东西冶铁器数千万斤,益以薪石,沉之,犹逾年乃合。堰袤九里,水逆淮而上,所蒙被甚广。魏人患之,果徙寿阳,戍顿八公山,余民分就岗垄。未几,淮暴涨,堰坏,奔于海,有声如雷,水之怪妖蔽流而下。死者数十万人。初,镇星犯天江而堰实,退舍而坏。呜呼,异哉!感而作浮山堰赋。”
金末元初杰出的政治家郝经,在中国理学思想史上也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综合之才、文化地位,无人可及。郝经出生于文化世家,其祖父郝天挺为元好问之师,郝经本人也深受元好问影响。曾作诗《浮山堰》:
“断碛呀石蕝,长亘青迤迤。
蜿蜒缭强蛇,凿咢横龋齿。
淮流从天来,撇捩过一矢。
气怒犹不平,直欲卷遗址。
萧郎真耄期,见性不见理。
日暮乃倒行,平地成洚水。
赤子生鱼头,百万并一死。
虽无杀戮名,亦与挺刃比。
面牲及菜果,小惠徒自喜。
梁宗不血食,馁鬼未报此。
侯景登明堂,降罚亦天使。
哀哉无辜民,朽骨在馀滓。
霖潦秋烟深,烦冤挂疏苇。
淅沥生悲风,惨淡动游子。
白圭壑邻邦,遗诮今未已。
水可亡人国,斯言厉阶始。
为报移山人,愚叟真愚耳。”

1944年春,沿淮对敌斗争形势严峻,敌伪环伺,碉堡林立。汪伪安徽省政府就设在蚌埠市,淮南是敌占区,淮北是解放区,而蚌埠以东的五河、嘉山等地,密密麻麻都是日伪的据点。淮河是敌人重要的水上交通线,白天黑夜都有日伪的小汽艇巡逻。抗日时期日军驻扎浮山,浮山是淮河下游的一个交通要道,日军在浮山修筑工事,封锁淮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地方武装杀死日伪汉奸蒋三,敌人疯狂报复,浮山人民灾难重重,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驻守日军撤离浮山。进入三年内战时期,浮山人民又开展了反顽斗争,共产党员刘保庆宁死不屈,大批热血青年奔赴前线共同抗敌。

治淮之浮山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历来搞过治淮的,从没有搞好过。”中国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黄炎培曾经说过。

浮山水位是淮河防汛抗洪的重要晴雨表,浮山是治淮的重要节点。

1931年7月31日,浮山特大洪水位为18.44米,洪峰流量高达16100立方米每秒;

1954年7月21日,浮山特大洪水位为18.17米;

1991年7月14日,淮河洪峰到达浮山,水位达到18.11米,超过行洪水位1厘米;

2003年大水中,淮干浮山站最高水位达到 18.17米,超过行洪水位,已接近浮山站18.35米的设计水位;

2007年大水中,淮干浮山站最高水位是17.76米,已接近浮山18.10米的行洪水位;

2020年7月25日,淮河浮山站水位超保证水位(原国定标准为18.1米、现省水利厅调整为18.4米),达到最高18.35米,方止涨缓退。

从1194年黄河夺淮至1949年,淮河流域共发生较大洪水316次,几乎两年一遇。每次洪水东冲西决,一片汪洋泽国,惨不忍睹。

淮河过浮山峡往东约5公里处,左岸是著名的大柳巷沙洲,为千百年来淮水过浮山峡冲积而成。大柳巷沙洲东、南临淮河,西、北临窑河,四面环水,相对封闭,洲上遍生野柳。1943年8月28日,风雨交加,淮水猛涨,淮河大柳巷圈堤的老鳖窝处,突然决开一个90余丈的大口子。新四军彭雪枫将军就在这里带领军民修堤筑坝,留下了后人广为颂扬的“雪枫堤”。

让我们回到1950年的那场大水。那场大水来得毫无征兆,因为进入6月之后,淮河流域一直干旱少雨。但6月26日至7月20日,20多天的时间里,一直是阴雨连绵。这期间出现了3次阶段性暴雨,第三次是7月7日至19日,雨区在苏北、皖北等地区,浮山雨量达301.6毫米。洪水主要来自淮河上游及中游北岸各大支流,淮河干流正阳关(鲁台子)、蚌埠、浮山、中渡等地水位于6月底先后起涨,之后急剧上涨,由上游而中游,先支流后干流,最终发生了大崩溃。1950年7月,那是一段难熬的日子,淮河大水的报告和朝鲜半岛的战报,交替出现在毛泽东的案头,他书房里的灯光,常常是彻夜不熄。7月20日至9月21日,短短2个月的时间里,毛泽东为淮河救灾和治理工作,连续做出了4次批示。虽然,4次批示加起来还不足250字,却成为新中国治淮的开端,构成新中国治淮的基本方略。毛泽东的4次批示,在表述上有着很大的变化,前3次批示,先以“导淮工程”,又以“导淮计划”,再以“导淮”来表示;但在最后一次批示中,毛泽东将“导淮”改成了“治淮”,一字之差,变化巨大!从“导淮”到“修好”,是毛泽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对治淮所做出的深入思考和最终选择。这绝不仅仅是一种语词上的斟酌与改变,是大政方略之变,更是思想认识之变、态度立场之变、信心信念之变。可谓“其功不在禹下”!8月28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向周恩来转报了中共苏北区委对治淮意见的电报:鉴于今年浮山仅 7000多流量,已使洪湖大堤、运河及新淮河非常吃紧,运河南段二度出险,几乎决口。若上游导淮后浮山流量较现在增加,即无其他意外,今后洪湖大堤、运河及新淮河必会更加吃紧。对跨行政区划的流域治水,治理时常伴随着种种“博弈”,如果把1950年作为一个治淮时间节点,从1951年开始,治淮史就是一部浓缩的新中国发展史。有大治理、“大跃进”、“文革干扰”停滞不前,再到改革开放、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由于淮河从大别山流入河南安徽时,上下落差近两百米,豫皖两省大别山区往往汛期降雨集中,蓄积了数万平方公里雨水,如同头顶一个大水缸。只有在上游山区建设大型水库拦蓄洪水(如梅山水库、佛子岭水库、龙河口水库、响洪甸水库、板桥水库等),在淮河干流两侧设定行蓄洪区临时过渡洪水,再在淮河干支流上建设若干控制闸(如临淮岗、王家坝、蚌埠、三河等)调节洪水,做到有蓄有泄,方可确保淮河安然。新中国后第一代领导人做到了。 

1991年大水,是一个痛点,也是一个转折点。浮山居千里长淮下游南岸,从浮山山顶往下看,两岸沃土千里,人烟稠密。1991年7月14日,淮河洪峰到达浮山,水位达到18.11米,超过行洪水位1厘米。淮河以每秒10000流量下泄,时长达29个小时。后期水位陆续涨至18.14米、18.31米、18.43米,已超过浮山站18.35米的设计水位。国家防总下达了安徽准备潘村湖行洪的命令。淮堤浮山至柳巷段分设两处行洪口门,一处是浮山以东和大沟口之间1000米堤段,另一处为东西涧电站以东与柳巷街道以西1000米堤段,并埋立四个界碑,标注行洪口门。一旦行洪,居住在浮山水位18.1米高程以下的潘村镇、柳巷镇、女山湖镇和国营潘村湖农场,以及江苏省盱眙县鲍集镇的淮西、淮新两个村将面临重大损失,5万多人被迫搬家转移,洪水淹没面积达1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8.1万亩。

自1954年以来,潘村湖历经重大险情仍安然无恙,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1991年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确定了19项治淮骨干工程,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从此治淮进入新阶段。2003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于2003年10月召开了治淮工作会议,对加快治淮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要求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治淮19项骨干工程建设任务。

滔滔淮水,让淮河儿女爱恨交织。人们一直在寻找人水和谐之路。进入新时代,治水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治水思路调整转变。

2022年11月23日至24日,淮河干流蚌埠--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香浮段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2022年12月25日至27日,水利部对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复核。

2023年力争开工建设淮干浮山以下段重大水利工程,加快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在建工程建设进度。

展未来,淮河永将安澜!宋·苏辙在《和子瞻濠州七绝浮山洞》中写道:
“洞府元依水面开,秋潮每到洞门回。
幽人燕坐门前石,长看长淮船去来。”

文化明光|我为家乡代言



图片:张开
编辑:董祖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