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祖父对话

 孟玥 2023-02-22 发布于湖北

纪念梁启超诞辰150周年

(第一期特辑)

作者梁旋(右一) 与父亲梁思礼(右二)、母亲麦秀琼(左二)、姐姐梁红(左一) 的合照。

梁启超故居一角

位于新会会城茶坑村的梁启超故居。

编者的话

梁启超先生(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新会会城茶坑村人。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是清末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在他的人生中,有30多年致力于政治活动。他在离开政治舞台后,学术研究上仍取得了巨大成就,一生各种著述达1500多万字,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同时,梁启超也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和伟大的父亲,一生写了400多封家书,“国家”“责任”是他经常提及的内容。在他的教育下,家中9个孩子都成为各行业的佼佼者,被称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2023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新会侨报社与梁启超故居纪念馆、新会梁启超研究会、新会区文联推出《纪念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特辑》,今天特发表梁启超的嫡孙女,梁启超五子梁思礼的女儿——梁旋的文章《与祖父对话》,以飨读者。

作者:梁旋

祖父,您好。

我是您的一个孙女,是您所有孙辈子女中最小的那一个。当您驾鹤西行时,我爸爸只有四岁半。我未曾与您见面,但我会在心中时常想念您。在您写给我那一群在大洋彼岸留学、工作的姑姑伯伯的几百封信中,您用亦师亦友、自然温暖的笔调,为姑姑伯伯们,乃至全家老小,营造了一个“信上之家”。温馨的亲情共感、深邃的相互关怀、以身作则的观念教化、自然而连续的精神交流……我的姑姑伯伯们虽与您远隔万里,却像在家一样,在您慈爱的“目光”中建立自信、培育自尊、学习自省、走向自立。我是多么羡慕他们。我不能如他们一样幸运,但我也还是找到了与您沟通的途径:阅读与思考。

读书,是拉近我与您之间距离的一条藏满惊喜的路。当我跟随您的文字远眺您的精神世界时;当我发现我不忍释卷的西方哲学经典是您在一百多年前就曾阅读并向国人介绍的著作时;当我在想象中与您交流读后感时,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可以在您膝前倾心而谈的幸福的孙女。在您诞辰150周年之际,让我跟您聊聊我的读书体会与思考,聊聊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吗?

少年中国的“腾渊”“飞扬”。

我爸爸常说他受您影响最深的就是您的爱国思想。我阅读您的众多著作,处处可见您对国家、民族、民众的深深牵挂、您对祖国如何发展如何强盛等问题的万千思虑。

一百多年前,当西方列强凭借其现代国家优势,以坚船利炮侵入并意欲蚕食中华大地,而中华民众还只是习惯于部族、朝廷……概念,尚未清楚理解国家观念的时候,您写下《自由书》、《新民说》、《中国积弱溯源论》、《霍布士学案》、《卢梭学案》等众多论著,向民众讲解、论述现代国家思想,启发民众理解、建立现代国家意识,引导民众发展独立、自尊、自强、爱国的觉悟与思想。

令我更为感佩的是,当时的中国尚未走出甲午战争失败的阴影,又遭受八国联军践踏,割地赔款,饱受屈辱。海外遭强权欺凌,国内有军阀混战,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大多数国人都悲观哀叹、迷茫彷徨,但对于您心中的“少年中国”,您坚信“他的禀赋原来是很雄厚的,他的环境又不是和他不适,他这几年来的发育已经可观”,“我们断断乎不肯自己看轻了自己,确信我们是世界人类的优秀分子,不能屈服在别的民族底下。这便是我们几千年来能够自立的根本精神”,于是您不遗余力地向民众这样苦口婆心地阐述这些鼓舞信心、增强士气的强国、利国思想,并鼓励青少年一代自强奋进,担负起未来强国兴邦的责任。

时间过去一百多年,您当年寄予厚望的青少年和他们之后几代国人,没有辜负您那一代人的嘱托与期望,他们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实现了几代国人的强国理想。

祖父,我真希望您可以亲眼看一看您毕生为她魂牵梦萦、呕心沥血的祖国今天的样子:在很多乡村中,路净房美,山清水秀,农人下田以车代步,播种、收割有农用机械,田间浇水有滴灌,农产品销售可通过电话、网络……当您回到城市,可以看到如今中国大城市民众的生活与欧美无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衣食住行方便快捷。全球第一的高铁“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假如您从天津家里去南京演讲,不仅当天可以从容往返,而且如果需要,您也完全可以再参加当晚在北京举行的研讨会。

当年,您曾为我中国深切担忧:“洋货滔滔流入,物美价廉,我国土货不能与之竞争。大而衣服所用之布及织布之棉纱、食物所需之糖面、晚间所点之油,小而至于一针一线一钉,无不购之于外。”现在,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全球各国之首。农业、工业产值均为世界第一。隧道及桥梁建造、杂交水稻、无人机……包括我爸爸参与奠基和建设的中国航天事业,都居世界领先地位。从铁路、重型机械、各类车辆……到空调、冰箱、洗衣机……再到服装鞋帽、各类食品、日用品……中国技术、中国制造不仅满足国内需求,在全世界也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市场份额。咱们老家新会,也有中车广东、中集集团、李锦记集团、维达纸业、瑞士ABB、日本松下……等诸多中外知名企业投资建厂,使新会在轨道交通、海运集装箱、造纸业、食品、电器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教育是您尤其关心的一个方面。在您所在的年代,民众识字率不超过30%,全国高等学府只有十几所。如今学龄儿童入学率接近100%(99.96%),全国高等学校超过3000所,国内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2.4亿(2022年)。

从您当年的时代到我们现在的时代,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成就,我几天几夜也跟您说不完。看到这些,您一定也会感到非常振奋吧?透过我挂一漏万的一点叙述,您看到您心中的少年中国在忍辱负重、自立自强之后,开始“腾渊”“飞扬”了吗?,看到她实现文化力的“聚拢、继续、增长”,为人类全体进步做出巨大贡献了吗?

作为您的子孙,我们同亿万民众一起共同参与了创造辉煌成就的伟大事业,对于祖国共同的深切关心与热爱,将我们的心与您紧紧连在一起。

深入探究有意义的“趣味”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

祖父,如同我的姑姑、伯伯们向您报告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一样,我也跟您聊一聊我的读书生活吧。

我生活中最快乐的事就是读书。一本本好书对我来说远远胜过山珍海味、琼浆玉液。我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去读一本书,而为了读懂这一本书,再去读另外十本书的时候,就想起您说的“趣味总是藏在深处”,感受到“一层一层地往里面追……被它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之体验,于是也会像您一样觉得一天有四十八小时也不够用了。

当我带着“人类的自我治理能力是不是会逐步进化、提高”这样的问题游历书海,读到墨子的“兼爱”——“人类的种种罪恶皆起于自私自利,能改易其自私自利之心,则罪恶自灭。”我会想:墨子如此高度的自律要求,在当今个人自我意识普遍膨胀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有更多人去关注墨子“兼爱”的社会学意义呢?读到荀子:“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我会想:在丛林法则不愿退场的时代,各群人类可以有智慧找到有利于全体人类长久生存的“度量分界”吗?读到边沁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我想到:尽管边沁推导其“最大幸福”原理已极其精细,但当应用这些原理的立法者只能站在主权者的立场上时,边沁欲惠及全人类的初心如何得以保证呢?包括墨子、荀子、边沁在内的众多先哲都曾在“人类如何更合理、有效地自我治理”的精神道路上艰难前行。无论是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孔子,还是将政治定为“获得和保持城邦之善的科学”的亚里士多德,都在两千多年前的历史长河的那一边看着我们,人类做为一个整体如何得以更长久生存下去?我们会比千年之前的祖先更严肃、更深入、更经常地考虑这样的问题吗?

当我翻开您的《欧游心影录-伦敦初旅》,看到您描写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感觉很忻悦,因为我十多年前也曾到过那里。您提到大教堂从始建到完成历经数百年时间,“有人要造恁么一间房子,首先就要立定主意,自己不打算看见它成功,自己更不打算拿来享用。这个人一定是不安小就,图个规模宏远。明知道一生一世不能完成的事业却要立个理想基础传给别人。有了这个人就行了吗?不然不然。还要后起的人和他一样的心事、一样的魄力,才能把他的事业继承下去,不至前功尽弃。我想欧洲文明从何而来,就是靠这一点。”掩卷沉思:任何伟业都需要数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与传承,如果要达成人类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处于不同时代的个人应如何学会有效的自觉与自省?如何领悟、传承前人的思想宏图呢?

祖父,您多次在讲演中说:“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现在也几乎是被我读书的兴趣牵引得欲罢不能、无暇歇息了。在我的待读书目中,有些书需要快速浏览,有些书需要读很多遍,有些书因欣赏作者而与它相遇,有些书需要具备必要的历史、哲学基础才能理解作者的表达……每读一部经典,心中问题便如雨后春笋。思考这些问题,似有杞人忧天之嫌,但长此延绵,却也不乏修身养性之用。当我将因读书而思考的问题提出来与朋友们一同探讨,朋友也发阅读经典之欲。如果我的“无为之为”可焕发出些许“插柳”之功效,也算是对如今信息碎片化、快餐文化之潮流的一点点抵抗吧。

祖父,在“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里,在那穿越千年的著海书林中,您亲切、慈祥的微笑如冬日的暖阳,伴随着我陶醉在对趣味的“品尝”中。

期待青年人抵制“精神饥荒”,找到自己的“尽性之路”。

祖父,您一向非常关心青年人的精神状况。如今,欣欣向荣的国家为青年人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广阔舞台,大多数青年人都尽情绽放自我、报效社会,但也有一部分青年人在激烈、内卷式的竞争下,感到无力、彷徨、沮丧,他们会以放弃、躺平的心态被动抵抗现实中的压力。对于这部分青年人,您会说些什么呢?

假如请您给他们做一场演讲,我想您就会从“尽性主义”和“解救精神饥荒”说起。

百年前您在讲演中经常提到:“《中庸》里头有句话说得最好:'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我们就借来起一个名叫做'尽性主义’。这尽性主义,是要把各人的天赋良能,发挥到十分圆满。就私人而论,必须如此,才不至成为天地间一赘疣,人人可以自立,不必累人,也不必仰人鼻息。就社会国家而论,必须如此,然后人人各用其所长,自动的创造进化,合起来便成强固的国家、进步的社会。”“孔子云:'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与赞天地之化育’也。世界上进化之极点,可一言以蔽之曰:人人各尽其本能而已。……'尽其性,则能尽人性’一语简单明了,终身受用不尽。”

您向大家阐释孔子等先哲的文化理念,认为每一个来到世界上的人都带着被自然赋予的独特良能,如果自己不积极地去发现它、发挥它、发展它,它就会被忽视、被浪费、被泯灭,以致使自己失望、堕怠之后不能自立。如果以至诚之心去发现、培育、尽情施展天赋良能,将终身受用不尽。特别是当一个人将自己之所长淋漓发挥并与他人所长合并共生,共同强固国家、补助社会时,个人就可以感到更圆满的生存意义。

在现实中,很多人并不能正好找到与自己兴趣完全吻合的工作机会,于是您也经常向青年人强调“在专门学科之外,还要选一两种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的重要性。比如,工作于生产线的工人着意发展一两种业余爱好,可以抵御枯燥对精神的侵蚀,积累抓住未来机会的潜力;教育工作者如能拥有一两种高雅的趣味,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还可以影响学生,丰富的校园生活涵养学生的精神境界。

所有熟悉您的人都可以看到,您秉持“宇宙未济、人类无我”之人生观,不仅用一生充分践行了您的“尽性主义”,而且以其深深影响了您的后代。我的所有伯伯、姑姑和我爸爸,都与您一样,虽历经苦难但内心充实乐观,在各自不同的行业中都尽情发挥自己的天赋良能。他们没有锦衣玉食,没有万贯家财,但他们在各尽其性、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后,受到了世人的肯定与尊重。我们这些梁家后辈也都以祖辈父辈为榜样,以静朴之心在各自岗位上努力拼搏,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希望那些在嘈杂、内卷的功利场上无奈挣扎、意欲躺平的青年人,从解救精神饥荒入手,多读些好书,借鉴、品味前人的经验,尝试去静心发现自己的天赋良能,尝试走一走“尽性之路”。一旦走上有益于身心的“尽性之路”,就一定会发现,“尽性”比“躺平”要有趣、快乐、踏实得多。祖父,您说对吗?

青年人的志向、眼界、道德水平、创新能力、思想活力、生活方式……与国家、民族、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关注青年人意在关注国家、人类的未来。

祖父,您经常面对青年人说:“人生最大的目的,是要向人类全体有所贡献。为什么呢?因为人类全体才是'自我’的极量,我要发展'自我’,就须向这条路努力前进。”您鼓励青年人去勇敢承担融合中、西文明的大责任,建立多种文化相融合的新文明,并将“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祖父,我们的生活与您的生活相隔百年,但是,在心向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关注人类整体持续发展这些主题下,您的精神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需要面对的问题。在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上升、发展、和平、富有的时代,中国人民过上了比父辈祖辈舒适、富足得多的日子。但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需要担当的责任。众多新问题新挑战依然会层出不穷,不断考验着我们的智慧、眼界与修为。

祖父,您常说,人生在世就要不断修养身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我们通过父辈的传承谨记您的教诲,当我们报效祖国、为社会做贡献时;当我们发展兴趣与天性、虽历艰苦却可忘忧时;当我们仰望星空,为人类整体可持续发展而思考时,您慈爱的目光一直是我们内心的动力。

祖父,我们爱您。

梁旋

2023年2月

写在后面的话

每每提到新会,我心中都会备感亲切,因为这是我的祖籍家乡。是我的祖父梁启超使我与新会的父老乡亲一直保持着绵延不断的同感共情。祖父的思想在青少年中间代代传承。新会的中小学每年都会开展宣传学习启超精神的活动,从小培育爱国思想;百年名校新会一中的师生们编印了《梁启超诗词选读》,在诗中感受远大情怀。

正是因为都与祖父有着与众不同的联系,所以我们会感觉自己更有责任继承、弘扬祖父的爱国强国思想,激励人们为祖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每年,新会为纪念祖父,组织了丰富隆重的纪念活动,既饱含家乡人民对祖父的深切爱戴之情,也具有传承祖父精神思想之意义。

受家乡人民(之举)的感动与鼓舞,我写下《与祖父对话》这篇小文,以我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家乡人民的纪念活动之中,与大家一起传承祖父的精神与思想,也寄托我对祖父的敬仰与思念。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使命担当。在如今繁荣昌盛的新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壮阔奋发图强的精神,加紧团结奋进的步伐。

新的时代将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华儿女更艰巨、更光荣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让我们一起加倍努力吧。

(栏目版花设计:陈惠玲博士 书法者:陈福树先生)(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